[法語] 尊者達賴喇嘛:今日世界的宗教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4-08 09:34:58
摘自:Essence of the Heart Sutra: The Dalai Lama's Heart of Wisdom Teachings
中譯本:〈達賴喇嘛談心經〉鄭振煌譯
尊者達賴喇嘛/今日世界的宗教
■追求內在成長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從我們出生後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一步步地邁向死亡的終點
。這是人類的本質,宇宙的自然現象。有意追求精神成長的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檢視,看
看我們每一時刻是如何生活的。以我為例,我的大半生已度過。雖然我是個不精進的佛教
徒,但是我知道自己在每一年都有所成長與進步,尤其是我試著成為釋迦牟尼佛的真正追
隨者和優秀的佛教僧侶。當然,即使是佛教僧侶,也會在生活和修行上犯錯,但我認為自
己已對我們的這個世界做了或多或少的貢獻,特別是西藏佛教文化的保存。
  由精神觀點來看,我們不該讓自己太易於滿足,因為我們的精神潛力其實是無限的。
所有的人、任何的人都可以無限發展,並且證得佛果。雖然我們現在擁有的心充滿了無明
和痛苦,但是最終可以轉變為開悟者佛陀的心。當我們談到物質時,尋求知足與否的問題
才有意義。但是,既然我們的精神潛能是無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我們就必須盡力善用
有限的此生以及難得的人身。
  從身為人類來說,我們都是一樣的。就此層面來看,我們都不是陌生人,我們之間也
沒有任何的根本差異。你感受到許多的情緒,其中有些會幫助你,有些則會困擾你。對我
來說也是如此。所以,在我們不斷改變的經驗當中,我們一直生起生氣、嫉妒、愛和恐懼
的不同情緒。你體驗到許多的想法,你能夠分析、研究生命中的長期和短期展望。我也是
如此。我們不斷在經驗見、聞、嗅、嘗、觸、覺。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同樣有這些意識作
用。
  當然我們也可以找出人類的差異處。我們各自都有獨立的個人經驗。例如,你可能對
電腦很在行,但我卻不行。同樣地,由於我不曾接受數學的訓練,我可能對某些事物產生
極大困難,但對你來說卻是輕而易舉。然而,在個人經驗中的這些差異是微乎其微的。你
我對世界、實相、宗教的看法或許不同,甚至好比在信念、信仰傳統相同的情況下,人與
人之間仍會有各式各樣的不同。我們同樣都是人,以這點來比較,這些信念差異,就像是
經驗中的種種差別,是微不足道的。最重要的是我們都是人類,都會思考、感覺和認知,
住在同一個地球上,也都屬於全人類的一份子。
  我也認為有部分的人類經驗是共通的。例如,有人對你微笑,你會感到快樂。同樣的
道理,當你對我微笑時,我也會很快樂。你和我都在尋求我們認為有益的事,而避免可能
有害的事。這是基本的人性。
  在物質世界中,我們清楚知道什麼對我們是有益和有害的。然後,根據這種仔細的分
析和清晰的知識,我們試著創造幸福、成功的人生,這種快樂人生是我們知道與生應有的
權利。同樣地,在我們的眾多思想和情緒之中,我們需要謹慎分析,以發展可以分辨有害
和有益的清明覺知。所以,我們必須增長帶來快樂的積極心念,減少帶來傷害的負面心念
。因此,對自我內在的清楚認知是最為重要的。
  既然快樂不能透過物質條件來達成,我們需要其他的方法讓我們實現願望。世界上的
一切宗教都提供實現願望的方法,但我也相信不一定要憑借宗教或信念,就能夠發展這些
方法。我們需要的是知道身為人類的我們具有龐大潛力,並學習運用它。事實上在今日,
甚至在現代科學之中,我們愈來愈了解身心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的心態如何影響身體健
康和幸福。
  當我們尋找快樂和克服痛苦時,我們人類具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聰明才智。聰
明才智能幫助我們克服痛苦、找到快樂,卻也會製造問題。我們運用聰明才智建造房子並
生產食物,卻也因此制造出焦慮和恐懼。聰明才智讓我們有記憶過去的能力,進而讓我們
對未來有所願景。我們無法單靠物質享受來排除不快樂;究竟來說,由聰明才智引發的不
快樂,僅能從聰明才智本身去減輕。因此,如法運用我們的聰明才智是重要的。
  因此,我們必須結合聰明才智和溫暖又開放的心。在理性之中注入慈悲、關懷、和分
享。心的這些特質,將把聰明才智轉變成強大的積極力量,讓心變得更寬廣,甚至當意外
發生時,我們才能夠維持鎮定而不被影響。我們能夠不僅僅考慮到自己,更能關懷他人的
福祉。事實上,身而為人,我們天生就是群居的動物;我們的快樂,甚至是我們的生存,
都仰賴我們人類的互動和合作。所以,當正面的情緒引導聰明才智時,聰明才智將具有建
設性。溫暖又慈悲的心是讓心平靜的基礎,若非如此,心就會常常不舒服、不自在。
  生氣與仇恨會破壞我們的內在平靜。慈悲、寬恕、手足情誼、知足和自律則是外在與
內在平靜的基礎。唯有強化內在的這些好特質,真正又持久的平靜才能發展起來。這就是
我所說的內在成長,我有時也會說成內在裁軍。事實上,在我們生存的所有層面上,包括
家庭、社會和政治,內在裁軍是人類最需要的。
■多樣教法路徑
  尋求真正的圓滿,不必依靠某個特定宗教或尊奉某個特定信念。然而,許多人卻是經
由宗教修行或信仰來追求真正的圓滿。如果我們仍舊不相往來,就會曲解別人的傳統或信
念;換言之,我們會誤以為自己信奉的宗教是唯一有效的。事實上,在我離開西藏、接觸
其他的宗教和宗教家之前,我也有那樣的想法。但是最後,我知道所有的傳統與宗教,在
利益眾生上都有巨大潛能,並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上的所有宗教都各有一套方法,將我
們的基本需求導歸於克服痛苦和增加快樂。在這一章,我們將檢視這些工具。
  有些宗教有精密的哲學分析,有些有周延的倫理規範,有的則特別強調信仰。如果我
們觀察世界上主要信仰傳統的教法,可以將之區分為兩種面向。第一是所謂的形而上或哲
學面向,解釋我們為什麼目前會成為人和某些宗教作為之所以如此制定的理由。第二種面
向則是關於道德或倫理規範的實踐。有人或許會說,信仰傳統的倫理規範是經由形而上或
哲學思維所支持、合理化的結論。就形而上學和哲學的角度來說,雖然世界上的宗教普遍
大不相同,但是這些不同哲學的目標——倫理規範,卻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我們
可以說,不論宗教傳統使用何種形而上的解釋,都可以達到相同的結論。就某種形式而言
,所有的宗教哲學都要強調愛、慈悲、容忍、寬恕和自律的重要。透過跨信仰和人與人之
間的溝通、分享及尊重,我們可以學習認識所有宗教提倡的珍貴特質與利益人類的方式。
  在每一個路徑之中,我們可以發現到真誠致力於他人福祉的人們,都擁有一份深厚的
慈悲與愛心。在過去的數十年中,我接觸了不同宗教傳統的人們,像是基督教徒、印度教
徒、伊斯蘭教徒和猶太教徒。在每一個教派當中,也可以找出傑出、熱忱又悲憫的人們,
像是終身為世界上最貧困者服務的德蕾莎修女,以及終其一生以和平手段爭取平等權利的
牧師——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很顯然地,所有的宗教都具有讓人類潛能發揮到極致的力
量;只是,不同的宗教運用不同的方法。
  現在,我們也許會問:“為什麼是這樣呢?為什麼在世界的宗教中,具有如此形而上
和哲學上的多樣性呢?”這種多樣性不僅可以從不同的宗教中發現,也可能在同一宗教中
發生。即使在佛教內部——甚至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也是一樣存有許多的差異。在
佛陀較具哲學性的教示中,我們發現這種多樣性是最明顯的;在某些情況下,教法甚至彼
此抵觸!
  關於這點,我認為在精神教示中最重要的一項事實是:觀機逗教。佛陀了解弟子們在
根機、習氣和興趣的多樣性,因而給予不同的教法,以適應弟子的不同根器。不論是否有
某個特別強而有力的教法,或是精確的哲學觀點,如果不適合聽者,便不具有價值。一位
善巧的精神導師能依據弟子來判斷,而給予適當的教授。
  我們可以將此種情形比喻為用藥。例如,抗生素具有強大的威力,它在治療許多不同
的疾病上具有極大價值,但是它卻不能治療腿骨折(跌斷腿)的問題。腿骨折應該用石膏
固定來處理。再者,雖然抗生素在許多例子中能給予適當的治療,但若醫師開給嬰兒相當
於成年人的藥劑量,那麼,這個嬰孩也許會因此死亡!
  同樣地,我們發現佛陀本人,因為了知佛弟子的不同根機、興趣和能力,而給予不同
的教法。以此來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宗教,我深信所有傳統都是有益的,因為它們的獨特性
是為了適應弟子的需要。
  讓我們以其他的方式來看待相似處。不是所有宗教皆假定創造者——上帝的存在:但
那些承認上帝的宗教,強調虔誠者應全心全意地愛上帝。我們應如何判定某人是否誠心地
愛上帝?當然就是檢視此人對他人、對萬物的行為和態度。如果某人對其他人類,甚至對
地球本身表示出真正的慈悲,我想我們能夠確定他真誠地展現了對上帝的愛。很明顯的是
,當某人真正尊重上帝的信息,他們將仿效上帝對人類的愛。相反地,我相信那些宣稱信
仰上帝、卻對他人表現出不慈悲的態度是相當可疑的。當我們以這些方式觀察,就可以發
現:對上帝的真實信念,是開展慈悲的強大方式。
  讓我們看看世界宗教的其他層面:相信前世或來生。並不是所有宗教皆肯定這些是存
在的。有些宗教,好比基督教,只承認來生可能是在天堂或地獄,但不承認前世。根據基
督宗教的看法,當下的這一世是直接由上帝創造。我能想像如果我們真的誠心相信這種說
法,它將生起與上帝同在的親密感。當然,了知我們的生命是上帝的傑作,就必定可以發
展對上帝的深厚崇敬,並期望按照上帝的旨意來生活,而後實踐人類的最高潛能。
  其他的宗教或民族也許強調,我們應對自己在生命中所創造的一切負責。這種信仰很
能幫助我們實現善良的潛能,因為它要求個人單獨承擔自我生活與其後果的全部責任。真
正抱持此種信念的人,將變得更有紀律,並承擔實踐慈悲的充分責任。因此,雖然方法不
同,結果卻是相近的。
■保留原有的傳統
  當我這樣想時,我更加讚賞世界上的偉大精神傳統,並且給予高度評價,無疑的,這
些宗教在過去提供數百萬人心靈上的需要,現在、未來亦復如是。了解到這點,我鼓勵人
們保留他們的精神傳統,即使他們也選擇學習其他宗教,像是佛教。改變個人信仰是一件
大事,不應輕忽。不同的宗教傳統是依照特定歷史、文化、社會背景而逐漸形成,特定的
傳統可能更加適合特殊環境裡的特定人們。因此,唯有自己才知道何種宗教是最合適的。
所以,我們應避免誘使他人改變信仰、鼓吹自己的宗教,並主張自己的宗教是唯一、最好
的。正因為如此,當我向不同宗教背景的西方人士開示佛法時,我會覺得有點躊躇,我並
不希望鼓吹佛教。同時,相當自然的,在數百萬人之中,某些人可能認為佛比較適合他們
,對他們的幫助比較大。儘管有人以現實利益的角度學佛,很重要的是仍應檢視這些教法
,並小心判斷。唯有深思熟慮、全方位的思考,才可以確定佛教實際上是適合自己的。
  但是,我想最好在那當中有一些信心和深層信念。我堅信,一個人若僅僅想到此生,
就不能達到持久永恆的滿足。這種純粹唯物主義的思考,並不能帶來永恆的安樂。當人年
輕而又身心健康時,會覺得自我是完全自足、自我支配的,因而不認為深層信仰的了解是
必要的。但世事無常,人人都無法避免老、病、死。這些必然之事,或是某些無法用錢解
決的意外災難,也許可以指出世俗觀點的局限所在。在這些情況下,例如佛教的一條心靈
之路,會變得更合適。
■分享彼此的傳統
  這個多樣化的世界擁有各種宗教傳統,因此對於不同宗教的信徒,我們應以對話為基
礎,彼此尊重。對話開始時,所有參與者不僅要了解各個信仰傳統的差異,更要知道、尊
重彼此之間的差別。此外,我們應該留意不同信仰傳統成立的背景因緣,諸如:歷史、文
化、社會,乃至個人等影響宗教發展的因素。同樣地,這些因素幫助我們了解宗教之所以
出現的原因。明白差異與緣由之後,我們就可以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宗教:不同的宗教哲
學與實踐,能夠產生相同的結果。透過這種跨宗教的對話,我們可以對各種宗教傳統產生
真正的尊重與讚美。
  事實上,目前有兩種跨宗教的對話:一是學術界的對話,二是宗教徒的對話。就我個
人的經驗而言,後者對於欣賞不同宗教特別有幫助。跨宗教的對話,只是分享彼此傳統的
途徑之一。我們也可以像朝聖之旅般,參訪不同的宗教聖地,而且盡可能一同祈禱,參與
儀禮,沉思冥想。當我有機會時,我就像朝聖者般對不同的宗教聖地獻上崇敬。今年春天
,我就走訪了耶路撒冷的寺院、法國的洛德聖地、印度的許多聖地。許多宗教提倡世界和
平全球和諧,因此,透過宗教領袖和聆聽他們在同一講台闡述相同的價值,我們也能夠領
會彼此的宗教。
  南非的涂圖主教曾告訴我,另一個共享彼此宗教力量的方式:當世上有天災、人禍時
,不同宗教徒可以共同幫助苦難中的人們,以行動來顯示宗教的精神。我認為這是非常棒
的點子,就實踐面而論,這更是不同宗教信仰者認識彼此的好機會。當時我對涂圖主教承
諾,將來討論到跨宗教共享時,我將提出此項觀點,如今我正在實踐我對他的諾言。
  宣導宗教間的對話與和諧有許多理由和方法。建立與維持和諧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沒
有了信任,人們就很容易疏離。最糟的情況是產生爭執、敵意、流血事件,乃至戰爭。有
些宗教差異或宗教排外,往往是爭端的根源。然而,宗教應是要化解敵意、平息爭端並帶
來和平的。當宗教本身成為另一種衝突的來源時,這是悲哀的。若衝突發生,那麼宗教對
人類不再具有價值——事實上,宗教會帶來危害。但是,我也不認為我們應當捨棄宗教;
宗教仍舊是全人類發展和平的基石。
  此外,雖然我們承認科技或所謂“生活品質”確有重大發展,但我們依然有許多非科
技和金錢能夠解決的困難:焦慮、恐懼、愛別離。除此之外,我們天天抱怨;我是這樣,
我相信您們也是一樣。
  這些是人類從數千年、或遠自百萬年留下來未曾改變的基本問題。唯有心靈寧靜,才
能夠克服這些問題。而且,所有的宗教都以某種形態或其他方式來處理這類問題。乃至二
十一世紀,各種宗教傳統對提供人類平靜的心靈,仍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我們需要宗教來發展內在寧靜和周遭人際的和平,這就是今日宗教的主要角色。當追
求此一目標時,不同宗教傳統間的一致和諧便是必要的。
■取法其他的傳統
  雖然我不鼓勵一個人拋棄自己本有的信仰,但我相信,一位宗教徒在修行過程中,可
以借鏡其他的宗教傳統,作為宗教的轉化。例如,我有一些基督宗教徒朋友,他們一方面
保持虔誠的基督信仰,一方面練習古印度的冥想。他們也以佛教的禪修、慈悲觀、忍辱等
法門來練心。這些虔誠的基督教徒,在保有根深柢固的宗教信仰時,又能夠在內、外行持
中接受其他信仰的教法。我認為,這是有助於他們的,也是睿智的。
  這種取法的作用也可以彼此學習。佛教徒可結合基督信仰的某些要素於實踐中,好比
社區服務。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中,修士和修女在衛生和教育方面的服務,已有長遠的歷史
。借由社會工作以服務更廣大的社群,佛教在這方面是瞠乎其後的。事實上,有位德國朋
友(他本身是佛教徒)告訴我,根據他過去四十年的觀察,雖然尼泊爾有許多大型藏傳寺
院,但鮮有由寺院建設的醫院或學校。他說,如果是基督教的話,當修道院增加多少數量
時,學校和醫院設施一定也會相對的增設。對於這一點,佛教徒除了同意之外,無話可說。
佛教徒確實可以大量取法基督宗教的服務。另一方面,某些基督宗教徒朋友對於佛教
的空性哲學頗感興趣。就我的觀察,對於這些基督宗教徒,佛教一切萬法皆是畢竟無自性
、相互依存的“空性哲學”,是獨有殊勝的。因此,虔誠的基督宗教徒最好不要深入這一
方面的佛教教法。有些人擔憂深入佛教的空性哲學,並且認真追求它,將會從根本上否定
創世主的信仰:一個絕對、獨立、永恆的存在,簡言之,即不空的。
  許多人承認,他們同樣崇敬佛教和基督宗教,尤其是釋迦牟尼佛和耶穌基督的教說。
毋庸置疑,尊重所有世界宗教導師和教法,其價值很大。例如,在入門的階段,可以同時
學習佛教與基督宗教。
  但是,不論任何法門,當認真實踐得夠深入時,終究需要將宗教實修和形而上的玄學
結合。在此,我們可用求學來作比喻。我們由基礎教育開始,從小學到大學,幾乎每個人
在初入學時都修類似的課程。但是,如果我們希望繼續更深入的訓練時,好比博士課程或
某些專業技術,就只能學習某些特殊領域了。同樣地,從個人修持的觀點來看,當進入更
深的心靈狀態時,就必須一門深入。所以,雖然人類社會擁有許多追求真理的路徑與方法
,但對個人而言,最好是修持單一宗教和法門。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4-08 22:01:00
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8-04-09 23:25: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