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往生論講記12(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4-28 11:11:32
(續:「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
「肇公言」,這個肇公是僧肇大師,鳩摩羅什大師的學生,這個什門四哲之一,羅什
的四大弟子之一,他有這麼幾句話,曇鸞法師也把它節錄在此地。「法身無像,而殊形並
應」,法身沒有相,但是它能夠現相。殊是不同、是差別,就是三十二應。這三十二應身
是同時應現,因為佛剎多、佛會多,應以什麼身示現,他就示現什麼身,一處、一時、一
心、一念,能圓圓滿滿的示現,這就是叫殊形並應。這個應就是應化,種種不同的身分,
同時同處應現。
「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言是言論,像諸佛如來講經說法。但是真理,或者我們
講事實真相,是離言語文字的,雖然離言語文字,佛也可以假借言語文字表達它的真實義
,這個意思佛在金剛般若裡面說得很清楚。古大德於是教導我們,我們要怎樣去體會經義
?開經偈裡頭第一句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不在言語文字裡面,言語文字裡
頭找不到,但是也不能離開言語文字。言語文字好像是個指路牌一樣,我們這裡有個指路
牌,指的那個方向那是台中,你要認指路牌就是台中,那就錯了,言語文字是個指路牌,
尋著這個方向去會,體會,你就能夠得到了。這個叫不離文字。
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很好,他教我們離言說相。釋
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法,不要執著佛的這個言說,你可以聽、去會,不能執著他的言說。
離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詞術語,那個都是善巧方便設立的,不可以執著。離心緣相,這一
條最重要了,心緣是什麼?你決定不能去思惟想像,你思惟想像,你落到意識裡頭去了,
就落在什麼?分別執著裡面去了,那就錯了。諸佛如來給我們宣揚的是事實真相,《般若
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你要去體會,要能夠去契入、悟入,你就得到了,不可以
思惟,不可以想像。思惟想像,落在意識裡,那就變成六道凡夫的世智辯聰,那是不解如
來真實義,或者是講錯解如來真實義了。這個就是古人講的「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
世佛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想錯了,不能想。
所以古人教學,聽經只管聽,用什麼方法聽?就是這三個原則,不執著言說,不執著
名相,不要去用思惟想像。這個時候,給諸位說,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是定的。這個
定心、清淨心,一接觸,有的時候就豁然大悟,他就開悟了。你聽,執著言語、執著名相
,把這個活的經都變成死的解釋了,這個錯了。所以肇公這幾句話說得很有道理,「至韻
無言」。所以佛說法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我們聽也要無聽而聽,聽而無聽,這才行,
才能夠相應。
我們今天聽經,聽一輩子為什麼不開悟?著了相。古大德為什麼聽幾次經就開悟了?
人家不著相,高明就在這一點。只要你不著相,那你就會聽了;著了相,不會聽。所以這
個聽經,再要記筆記,那這個著相就更厲害了,不但著言說相,還著文字相,這個麻煩就
大了。我過去在台中求學,最初在老師會下聽講經,也拿個筆記本在寫,被老師看到了,
講經下來把我叫到小房間去。「你在幹什麼?」我說:「我寫了筆記。」「你寫這個幹什
麼?」我說:「怕忘記。」他說:「你要曉得,你到明年境界提升了,這個完全用不著!
」我想想,滿有道理,所以從此以後,我就專心聽,不記筆記了。我在台中十年,我只有
一本筆記本,還記的不到一半。這老師教給我的方法,我得到受用。他不讓我記筆記,他
讓我細心聽,體會裡面的道理。這個意思你要真正會得了,你學的東西是活的,長講、短
講、深講、淺講,你得自在。你要是記錄下來,死的,以後就照那個筆記去講,筆記漏掉
一句,這個地方漏掉了,不曉得怎麼講法了,就出這個差錯,你學的是死東西。所以我在
台中很感激老師,老師要我學活的,不讓我學死東西。所以一定是活活潑潑,這個就對了
,與經、與祖師大德所說的完全相應。
所以雖然沒有言語文字,你看大藏經,語言文字遍滿世間。正如同禪宗的標榜,禪宗
不立文字,禪宗的文字比哪一宗都多,你們看大藏經,禪宗的語錄比哪一宗都多。為什麼
不立文字,文字那麼多?他那個不立是不執著文字,不是不用文字,需要用語言,需要用
文字,那是工具,決定不能執著,這個不立是不執著的意思。
「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這個冥是講的真心,是講的本性,真心離念,沒有一個
妄念,從來不起心、不動念,這就冥的意思。雖然不起心、不動念,它遇緣就起作用,這
個作用叫權。那個冥跟那個實的意思一樣,我們通常講權實,他這裡講冥權,冥就是實,
實智、權智。實智是無知,《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冥,無
所不知是權。無知是體,無所不知是用,體用都是自然的,並沒有預先有一個計畫,有一
個設計,那就是謀,沒有。
世尊在經上也舉比喻,有人問,舍利弗尊者的智慧很大,問他這個智慧怎麼來的?佛
舉個例子,佛舉了個鼓,鼓,我們一敲不就響了嗎?他說舍利弗的那個心像鼓一樣,裡面
空的,什麼也沒有。所以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那個叩、鳴是權,就是無所不知。你
要不叩他,他無知,他心地清淨,一念不生。你要問他什麼問題,隨問隨答,他無所不知
;你不問他,他什麼都沒有。這真心顯露,沒有人問他的時候,這個無知是自受用,是清
淨心,清淨到極處;有人請教他,隨問隨答,他心還是清淨的。不是說,人家來問問題,
我得想一想、研究研究怎麼答覆他,那是凡夫,想一想、研究研究,結果還答錯了。所以
那清淨心裡面答覆這個,根本就不要去想,隨問隨答,答的決定正確,絲毫錯誤都沒有。
世尊為眾生說法是這樣說的。這個我們要學,就是學清淨心。
所以我常常勸諸位讀經,不要想經裡意思,經沒意思,這是我跟諸位講真話。為什麼
沒意思?無說而說,說而無說。它有意思,那就有說而說,說而有說,那有意思,沒意思
。沒意思,你去想的時候,你叫胡思亂想,叫打妄想,這個要知道,要懂的經沒有意思。
讀經是什麼?讀經就是修清淨心,修智慧,戒定慧。這個戒就是我們用恭敬心、用真誠心
、用無分別心,這個原則我們遵守,我們用這個心來讀經,這是戒;讀經就是修定,讀經
時候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個經念得字字分明,沒有念錯一個字,沒有念顛倒一句,這
就是修慧,這個慧是根本智,是無知。到人家來問,或者你講經給人家聽的時候,那叫後
得智。
講經要不要準備?不要準備。看看大家的眼睛,看看大家表情,自自然然就說出來了
。深說、淺說、長說、短說,也不要計畫的。預先想想我要怎麼個講法,那就完,又錯了
了,它是活的。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所以這是佛法的一個難處,難在哪裡?難在你的妄
想不肯放下,你真能夠把妄想、執著、分別統統放下,不難,比什麼都容易。所以這個東
西是活的,是活活潑潑的。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它起作用的時候一定跟那個事非常契
會。「蓋斯意也」,這個僧肇大師這一段話與這一段這個偈頌的意思非常接近,很相應。
用這個肇師這幾句來解釋這一段的意思的確是很圓滿的。
d.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第四:
【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
這是這些地方多,這個世界沒有三寶的地方比有三寶的地方要多。其實這些事情我們
不難知道。為什麼沒有三寶?眾生造的業太重了。三寶的出現,前面說了,是無分別的、
是平等的。三寶出現是眾生的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的,
所以比喻作海潮音,它不失時的。《楞嚴經》上說得更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
出生,隨處滅盡」。這三寶,實在講,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眾生有感,
他就有應。眾生造的罪業深重,三寶就不能出現了。深重的罪業,什麼東西出現?妖魔鬼
怪出現,這個事情就麻煩,所以眾生果報就更苦了。在這一個狀況之下,極樂菩薩興大慈
悲心,他要來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幫助苦難眾生他不能用三寶的身分出現,用三寶的身分
出現,眾生造罪業更重,他不相信三寶,毀謗三寶,侮辱三寶,他的罪造得更重了。所以
佛菩薩用同類身出現,這樣權巧方便去幫助他、去感化他。所以:
【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
不以三寶的身分,但是化導眾生不離三寶的原則,不離三寶的方向,用這個方法來引
導他。
【遍示令解如實修行。】
這是菩薩應化的目標,是幫助眾生開悟,『解』就是開悟,幫他破迷開悟,幫他離苦
得樂,離苦得樂那是人人都樂意的。
【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
哪一個世界上沒有三寶。
【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這是解釋這一首偈。十方世界,觀察這個十方世界,當然還是要與自己有緣,沒有緣
,沒有辦法去示現。所以佛法非常重視緣。實在講,世出世法離不開因果,因緣果。你看
佛不說因,也不說果,單單說緣,緣是因與果的關鍵,我們只要抓住緣,沒有不成就的,
沒有不自在的,所以你抓到這個緣就行了。這是顯示出極樂菩薩無盡的悲心。也告訴我們
,我們有慈悲心,我們的慈悲心不大,對於自己的父母、兄弟、家親眷屬非常關懷,我們
總想幫助他,自己要沒有能力,那就幫不上忙。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了,不但我們這一生的
父母眷屬,過去世中生生世世我們家親眷屬,無論他在哪個世界,無論在哪一道,無論是
什麼樣的身分,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統統見到,他有什麼苦難的音聲你統統聽到,你就有能
力去幫助他。他如果能信三寶,你就以三寶的身分為他說法,他不相信三寶也行,可以現
同類身去誘導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引誘他入佛門。不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就沒有這個能力,也就沒有這個機會。所以在此地我們要明白這一層的深義。
(4) 小結:淨入願心
再看底下,這是第四個大段,「淨入願心」:
【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這一句是總結前面。『向』,就是前面所講的,前面為我們講到這個觀察,五念裡面
的第四。這第一個是禮拜,禮拜跟諸位說過,不是一定在佛像面前每天要拜多少拜佛,不
是這個意思,那是形式。我們要講求實質的內容,實質內容是恭敬,禮拜就是恭敬的意思
。我們的恭敬心,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不能間斷,這是天親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以真誠
恭敬心念佛,以真誠恭敬心信淨土、願生淨土,這是禮拜的意思。稱讚就是稱念,這一句
佛號要常念,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要常念。凡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需要用思
考的,工作也可以念佛。如果用思考的,那我們就把念佛放下,認真去做事,事情做完了
,這事放下,佛號就提起來,這個都是符合不間斷的意思。
第三個作願,我為什麼念佛?念念當中只有一個願望,求生淨土。這個世出世間法統
統放下,世間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心裡嚮往、羨慕,不要緊
,但是現在要放下,一門深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學,無論學什麼法門都好。到西方極
樂世界,保險,你看,第一個自己證無量壽,有的是時間;第二個修行環境好,阿彌陀佛
、諸佛如來是老師,諸大菩薩是同參道友,你說這個緣多勝!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
自在、都方便,決定成就。所以現在不要在這個世間搞多了、搞雜了,把往生給耽誤掉了
,那個虧就吃大!
我很喜歡《華嚴》,與《華嚴》特別有緣分,現在知道那個經太大,不學了,放下了
,等我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我再去學《華嚴》。為什麼?怕夾雜,怕耽誤往生。
所以現在一心一意求往生,其他的總不求了,這些我們也都要曉得,都要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知道這個路應該怎麼走法。這作願。
第四是觀察,觀察講得多了,觀察依報莊嚴,講了十七樁事;正報莊嚴,觀佛講了八
樁事情,觀菩薩講了四樁事情。這地方總結,『觀察莊嚴佛土』,佛土是依報,佛菩薩是
正報,功德成就。這三種願心莊嚴,應知。
這個註解在第十七面,第一行,「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
。非無因他因有也。」不是無因,也不是其他的因。是什麼因?清淨心。所謂是心淨則土
淨。清淨心怎麼成就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如果不蒙佛願加持,我們在這一生
當中修清淨心談何容易!這一樁事情大家如果是冷靜去觀察,你能夠明瞭、能夠體會得出
來,修行其他法門,心不容易得清淨,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不容易成就三昧。唯有念佛法
門容易得清淨心,容易得念佛三昧。為什麼容易?當然在我們這一邊來講,專心。參禪的
人、念咒的人也專心,為什麼他得的清淨心沒有念佛人來得這麼顯著?這個裡面我們就曉
得,我們是得佛力加持的,而是得一切諸佛加持的,他不是得一尊佛,一切諸佛。他們學
那個法門,充其量得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加持,不能得一切諸佛的加持,道理在此
地。所以古德明白的開導我們,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其他大乘法門叫自力法門。自力難
,二力容易,這個二力是自他,他是一切諸佛,不是他一個人、二個人,一切諸佛,這是
我們要曉得的、要明白的。這是這個清淨心容易成就。
清淨心最低的程度,就是我們講功夫成片,這個是一心之淺者,功夫成片,就是念佛
三昧。有這樣的功夫,這個功夫是什麼樣子?我們要曉得,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
方極樂世界,除了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外,心不緣其他了。我們常講,這念佛堂裡
常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的放下了,心裡頭再不攀緣世出世間法了,只緣阿彌陀佛,
只緣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功夫成片的樣子。煩惱沒斷!所以我們可以做得到。那個
斷見思煩惱,那是事一心不亂,我們不容易做到。這個是講功夫成片,我們只想阿彌陀佛
,只想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念頭一起來馬上就想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不想其他的,這
是功夫成片。到這個境界,你自己心裡就明白了,我有資格往生了,決定有把握往生,因
為與經裡頭所講的往生條件統統相應了,決定沒有障礙。功夫成片高段的,這功夫成片裡
頭也有九品,上品的功夫成片,給諸位說,生死就自在了,想什麼時候往生,就可以什麼
時候往生,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你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沒有一樣不自在,上品的功
夫成片。
我們在本省,這三、四十年當中也見到、聽到不少,有預知時至,不生病的,站著走
的、坐著走的,我們聽到很多,這是什麼功夫?就是功夫成片裡面上等。民國五十七、八
年的時候,我都記得不太清楚了,台南將軍鄉有一個老太太,站著走的,我是前幾年在元
亨寺提到這個事情,還有幾位同修他們知道得很清楚,這在三轉法輪裡面作證轉。這個是
像其他宗教裡頭,見證,這哪裡是假的?預知時至,站著走的。所以我們曉得這個事情是
真的不是假的。她可以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她能站著往生,我為什麼不能站著往生
?她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向她學習,真正要想這麼自在的走,就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
下,你就做到了。
凡是臨終還有一點小障礙的,也就是說,你還有一點點還沒有放下,才有這個障礙。
到臨命終時障礙現前,放下,這就真往生了;放不下,還要搞六道輪迴。總而言之,不徹
底放下,不能走,要徹底放下才能走。早早放下,那就自在了,這往生就自在了。到臨終
那時候才放下,那還是有一點小苦。真放下,當然都能得生淨土,都能花開見佛。所以這
個修淨宗的人特別要著重於清淨心,信願持名,心淨則土淨。我們修行的標準就是《無量
壽經》上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就是不迷,對人、對事、對物不迷,決定不迷,是
覺而不迷。既然不迷了,當然就不邪、不染,這是一定的道理。不邪,就得平等心;不染
,就得清淨心。所以清淨、平等、覺,就是覺正淨三寶,就是戒定慧三學,念佛法門也不
離開大乘這一個總綱領、總原則。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
聽經只管聽,用什麼方法聽?就是這三個原則,不執著言說,不執著名相,不要去用思惟
想像。這個時候,給諸位說,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是定的。
這個定心、清淨心,一接觸,有的時候就豁然大悟,他就開悟了。
修淨宗的人特別要著重於清淨心,信願持名,心淨則土淨。
我們修行的標準就是《無量壽經》上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8-04-28 14:5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4-28 20:5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4-28 22:09:00
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4-28 23:4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eudamonia4u (賊寇)   2018-05-01 13:0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5-06 18:51: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