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1(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5-04 18:03:12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壹、講經緣起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居士,今天我們再度回到居士林,為諸位同修啟講這部經典,
可謂因緣無比的殊勝。有些同修遇到我,向我提出疑問,他說法師,你這麼多年來一直都
是專修專弘淨宗,為什麼這一年多來又講《金剛經》,又講《大寶積經》裡面的一分,這
是不是雜修?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相信可能不只他一個人有問題。至於為什麼要講這兩
部經,其實以前我們在講席當中曾經提過,這些年來國內、國外許多地區的同修們,都很
認真努力的讀誦《無量壽經》、受持《無量壽經》,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勤奮,
也不能說他不真誠,可是我們沒有見到效果。這個原因出在哪裡?我們應當要細心去診斷
,把毛病找出來,消除毛病我們念佛的功夫才能夠得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個效果
淺的就是功夫成片,效果深一層的就得一心不亂,這才是我們修學真正有成就。
因為看不出成績,於是我們就想到其中必有障礙,障礙不外乎兩大類,一個是理上的
障礙,一個是事上的障礙。我們講《金剛經》是破除理上的障礙,讓我們真正的、透澈的
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念佛功
夫才能得力。今天選講的這部經,這部經能幫助我們破除事上的障礙,事上就是日常生活
工作上、應酬上、處事待人接物,發生了哪些弊病,這些弊病也足以障礙我們修行的成績
,所以特別選出這部經來幫助我們除事障。理事二障若能去除,我們讀誦、受持,念佛往
生的障礙就消除,這一生當中必定能夠得到殊勝的成果,這是這次為什麼要選講這部經。
從這部經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世尊釋迦牟尼佛確實是非常了不起。經是三千年前所
講的,對誰講的?就是對現代人所講的。經中所說全是末法時期後五百年,就是指我們現
代這個時代,學佛無論是出家、在家,在生活當中所犯種種的毛病。這個經講起來是不太
好聽,好像世尊都在責備我們,都在喝斥我們,但是要曉得,這是真實的教誨,最寶貴的
教訓。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我們希不希望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希不希望在這一
生當中成就無上菩提?假如我們真的有這個願望,那世尊這次的教誨,就給我們很大的幫
助。所以這是一部非常難得的寶典。
貳、本經介紹
卍 屬於方等經典
在未講經文之前,我們先把這部經做個簡單的介紹。這部經是《大寶積經》第二十五
會。蕅益大師說過,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始從華嚴」,世尊
講經第一部是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是在定中所說的,經論裡面記載是二七日中
,也有說三七日中,二七、三七都有依據,我們無須爭論。「終大涅槃」,到最後在雙樹
林中入涅槃的時候,一日一夜講《大涅槃經》。這一生所說的都叫做方等,因為《大寶積
經》是屬於方等部,「一切菩薩法藏」都叫做方等。方是方便,諸位必須要知道,佛為一
切眾生說法都是方便說。為什麼不真實說?真實是沒話好說,真實哪有話好講,能說得出
的都是方便。等是平等,平等就是一真,諸位要知道,一才平等,二就不平等了,平等就
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由此可知,佛的所有一切方便說,他說的是什麼?說的都是如來果
地上平等的境界。方等兩個字的含義太深太廣,無有邊際,這兩個字也顯示佛法當中所講
的大圓滿,究竟圓滿,這是方等兩個字的本意。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我們中國的祖師大德將一切經分類,便利於初學。像天台,這是
最足以代表的,分為五時八教,古人講的判教,區分為五時八教,把佛說經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華嚴,第二個階段是阿含,第三個階段是方等,第四個階段是般若,第五
個階段是法華涅槃,通稱為五時判教。這也是祖師的方便說,我們修學大乘,大乘法的精
髓是破執著,你看《般若經》上徹始徹終就說破執著。人我執破除了就證得正覺,正覺是
阿羅漢果。法執要破除了那就是成佛,這個佛天台家說之為分證位佛,我們一般稱之為法
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叫法身大士,那是破了法執的。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瞭
,佛法為了方便起見,隨順眾生有種種分別,但是決定沒有執著,分別即是無分別,要體
會這個意思。因為分別好說話、好溝通、表達意見,如果執著在分別上,你就不能契入,
你只能懂得佛的言語、經文的文字,你不懂他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
」,你要是解真實義,必須破執著。我們自己也要平等心現前,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佛在經
上所講的甚深義趣,那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現在就隨順祖師的方便說,在大乘當中別取專門對大乘根性的這一類眾生,判是世尊
一代時教,這都是屬於大乘法的,這一類的稱之為華嚴。華嚴時當機的是法身大士,不是
普通人,所以這是「獨被大機」,大機是法身大士。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無
明也破一品,至少破一品他才有能力參與世尊定中的境界,入華嚴境界。「融通空有者」
,融通空有就是破執著,破我執、破法執的這叫般若部,稱之為般若。「開權顯實」,凡
是這一類的教誨都歸到法華。「垂滅談常」,世尊示現入般涅槃,可以說最後對弟子們、
對後來的大眾們的囑咐,這都歸於涅槃部。除此以外,其他顯教、密教,或者是別於小乘
的,區別不同於小乘的;或者是泛論菩薩修因證果,乃至於「事理」、「行位」,行是講
修行,位是講果位、「智斷」,這些統統都稱之為方等。
這種判法是祖師大德們的方便,蕅益大師特別交代我們,這個意思要清楚,這才是祖
師、大德方便的正意,而不同於流俗所傳的八年方等。通常我們講華嚴二七日中說,阿含
十二年,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把它講得那麼死,這就是一種執著。古人這個分法是
大致上的分法,其實每個時期這五種都有,只是分量有多寡不同。在某一個時代佛說某一
種比較多,我們就稱它為方等時,或者是般若時,並不是方等裡面不講般若,般若裡頭不
講方等,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要很冷靜的仔細去觀察,才曉得世尊說法應機而說,才能令
一切眾生普遍得真實的利益。這是把佛祖講經判教的大意略為介紹。
卍 積聚無量法門,大乘深妙之法
《大寶積經》在現在中文經典裡面,也是一部大部經,總共有四十九會有七十七品,
這是現在的《大寶積經》裡面所收的。七十七品,有這麼多的經,四十九會就是四十九部
經,裡頭收了四十九部經。由此可知,《大寶積經》用現代的話來說,它是一部叢書,裡
面收集的東西很多。這些經並不是一個人翻譯的,許多人翻譯的。為什麼我們現在稱《大
寶積經》都稱菩提流志翻譯的?是菩提流志法師把它收編在一起。從前每個法師翻的一部
經都單獨流通,他把所有的經歸納在一起,把它編成一部叢書,稱為《大寶積經》。前後
諸師有翻譯一會的,有翻譯兩、三會的,很多人翻譯的。我們淨宗的《無量壽經》,唐譯
本就是《大寶積經》第五會,這部經裡頭也有。唐朝菩提流志到中國來之後,也感到這部
經典非常重要。諸師翻的已經翻了不少,還有三十六會三十九卷沒有翻出來,於是乎他就
把這三十六會三十九卷統統翻出來,《大寶積經》就圓滿了。把從前那些法師翻譯的把它
合在一起,從前譯的一共有二十三會八十一卷,把它合起來,總共現在是四十九會一百二
十卷,這是《大寶積經》的全本,現在我們《大藏經》裡面收著有。最近這幾年,好像在
臺灣也印的有單行本流通,大概是精裝本很厚的好像是八冊的樣子,《大寶積經》一套。
為什麼稱之為「寶積」?「大」跟大方廣的「大」意思是一樣,是讚歎之詞。「寶積
」就是法寶的總積。「大乘深妙之法」,所以稱之為寶。世間人對於寶看得很重,因為你
有寶你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在物質生活問題,乃至於精神生活的問題,你有寶一切都得解
決,所以對寶非常重視,一個人一生拼命去期求,期求得財寶。但是佛告訴我們,世間的
財寶只能解決我們生活上的某些問題,能解決的實在講都是些小問題,並不是很重要的問
題,重要的問題,財寶沒有法子解決。譬如說煩惱是個重要問題,世間大富大貴之人,在
過去帝王,現在做總統的、做部長的,發大財的企業、商業鉅子們,他們一天到晚煩惱重
重,這個沒有辦法解決。另外一個比這個還重要的,生死問題不能解決。再富有,壽命到
了,還是一樣都帶不去。諺語裡頭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業隨身麻煩,這
不能解決。
還有比這個更嚴重的問題,是輪迴的問題。這個問題有些人他不相信,不是不相信就
沒有,不相信就沒有,問題就好解決;不相信還是有,不管你信不信,這是事實。現在在
西方有不少學科學的人,用科學的方法證實佛家所講的輪迴真有,他們得到證明。這是不
相信佛法的人,不相信輪迴學說的人,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了,這個問題不能解決。諸佛菩
薩大慈大悲,就是因為世間人想解決這些問題而沒有法子解決,這才感應他們示現在世間
,教導我們、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他教給我們,就是現在流傳下來的經典,這些是真
正的寶物,能解決世間其他的學術、科學、宗教、財富、權位都不能解決的問題,佛法能
幫助我們解決。所以佛法稱之為寶,這個意思就在此地。這四十九會,就是四十九部大乘
經,裡面含藏無量法門都收集在其中,這是「積」的意思。積是積聚,積聚無量法門,在
這四十九部經中,所以稱之為寶積。
「經」是三藏之一,佛所說的一切經,古大德把它分為三類,經藏、律藏、論藏,這
三大類也就是說的三學,這是同修們必須要清楚的。世尊,或者說整個佛法,它教的是什
麼?講的是什麼?就是戒、定、慧三學,這三條就把所有一切佛法的內容都說盡了;經說
的是定學,律說的是戒學,論說的是慧學。雖然這個說法,也不能執著,為什麼?經裡面
也有戒學,也有論學;律裡面也有經學,也有論學;論裡面也有戒學,也有經學。為什麼
要把它分別說?分別說也是方便法,便於說法。怎麼個分法?這部經裡面,如果講定的分
量多、成分多,我們就把它編成經部。它裡面有講戒律,但是講的分量少,用百分比來衡
量,它在這部經上佔多大的篇幅,我們把它分類。所以每部經可以說,或者是顯說,或者
是雖不顯說,意思裡面都包含,決定是戒定慧三學都圓滿。所以經律論的分法,我們也要
明瞭。
「經」這個字的意思有很多種說法,《華嚴經》裡面講十個意思,《華嚴》是用十表
法,十代表圓滿。通常我們省略來說,一般講席裡面,我們只講四個意思,貫、攝、常、
法,有這四個意思,可以稱之為經。「貫」是自始至終言語、文字都能夠貫穿,現代人說
它有組織、有條理、有層次,有條不紊,這好文章,這個貫字,好的言語、好的文章一定
能夠做到這個貫字。如果文字自始至終能夠做到一貫,我們佛門裡面一切經有科判,科判
就是從第一個字,「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整個貫穿下來。要不是好的文章,不是好
的言語,你用科判這個方法一看,那漏洞就百出。到某個地方中斷了、沒有了,哪些地方
添枝添葉不必要的添得太多。貫之一字,少一個字它就斷了,多一個字就累贅,做到不增
不減。不但字不增不減,段落也是不增不減。
這個標準除了佛經之外,世間的文學也有,諸位看古人的文章,中國的四書、五經,
一般在學校讀的國文,現在大概也很少選了,《古文觀止》。《古文觀止》是一千多年,
古代的這些文學家他們的作品精選出來的,一共有三百多篇,那三百多篇每一篇都可以用
科判的方法把它貫穿,真正是令人歎為觀止,所以稱為「古文觀止」。文章真的做到不能
少一段,不能加一段,不能少一個字,不能加一個字,稱得上第一流的文章。所以,世間
的文學作品有。
「攝」之一字就難了,攝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有一股引力,叫你讀了之後欲罷不能,
讀了還想讀,看了還想看,這就是攝受的力量。這個力量有淺、有深,譬如普通文字,諸
位看報紙、看雜誌,你看一遍會不會再去看第二遍?很多人不會看第二遍,沒有攝受的力
量。好的文學作品,這個世界中國、外國著名的這些小說,你可能看一遍不過癮,還可以
看個兩遍、三遍,看個五、六遍就不想再看,它的攝受力很淺。真正好的作品,我想你要
是看個十遍就很難了,二十遍恐怕都沒有了,找不到了。中國著名的小說,像《西遊記》
、《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你們哪位有看過二十遍的?二十遍的攝受力
就沒有了。大概這些名小說,看十遍的有,看十遍的確實有,二十遍的就沒有了。像四書
五經、《古文觀止》,看個一百遍、兩百遍的都有,都很正常,由此可知,它的攝受力就
強了。
佛經的攝受力不可思議,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念不厭,愈念愈有味道,為什麼?
遍遍都有悟處,它就有味了;如果每一遍沒有悟處,它的攝受力就沒有。佛經是遍遍都有
悟處,到你自己入了境界,你才曉得,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含無量義,那你是真正嘗到法味
。所以講到「攝」這個字,佛的經典是真正到大圓滿,永無止境,有這麼大的攝受力。
第三個意思是「常」,常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謂的真理,永恆不變,這叫常,永遠不會
變的。你看學校裡面的教科書,過了多少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不適用了。時代在改變
,我們生活方式在改變,所以它必須要修訂。佛經則不然,三千年前佛對印度那些人說,
他們得受用,三千年後對我們中國人說,還得受用,這就是它能夠永恆的不變,超越時空
。三千年前、三千年後還一樣有用,不會改變,超越時間;它對印度人跟對中國人,或者
對其他國家的人都有用,這是超越了空間。所以佛法是超越時空的真理,是超越時空的真
實教誨,不是世間聖賢人能夠做得到的,這稱之為經。
第四個字是「法」。法是方法,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無論什麼人你要想修學
你一定要遵守。我們初學的人要遵守,阿羅漢也要遵守,等覺菩薩還是要遵守,決定不能
改變,這稱之為法,古今同遵,要遵守。
具足這四個意思,貫、攝、常、法,才能稱之為經。這是經這個字簡單給諸位介紹出
來。這部經是《大寶積經》,大乘無量珍寶積集在這部經中,稱《大寶積經》。剛才說過
《大寶積經》有四十九會,這一部是第二十五會,它只有二卷。經題簡單介紹到此地,下
面跟諸位介紹翻譯的人。諸位掀開經本。
參、作者介紹
「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這是人題,翻譯的人,說明經典之來源,它是從印
度傳過來的,決定不是人偽造的。「唐」這個字在人題裡面它的意思是代表時間,唐代時
候的人,代表時代。「三藏法師」是代表他的學歷,通達經、律、論三藏,就稱之為三藏
法師。這樣的法師才有資格翻經,如果不能通達三藏,他是沒有資格譯經的,譯經一定要
通達三藏的法師,這是學歷。「菩提流志」是他的名字,他是外國人,不是中國人。「奉
詔譯」,詔是皇帝的聖旨,他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武則天執政,中國少有的女皇帝,奉
武則天命令翻譯《大寶積經》。
「菩提流志」是梵語音譯,翻成中國意思叫覺愛,菩提翻作覺,這個大家都很熟悉,
覺悟的覺;流志翻作愛,叫覺愛,意思就是愛覺悟。他是南天竺人,在唐朝那個時代,我
們中國人稱現代的印度,不稱印度,稱天竺。天竺分為五個區域,我們稱它作五天竺,北
天竺、南天竺、中天竺,還有東、西,這五個部分。菩提流志是南天竺人,就是現在的南
印度,印度南方。他到中國來,奉武則天的命令翻譯三藏經典,在《開元釋教錄》裡面有
他的記載。
《開元釋教錄》是開元年間所編的佛經目錄,就像總目錄一樣,那個時候還沒有編《
大藏經》,但是佛經有個總目錄,這裡面譯經的人有簡單的介紹。裡面記載著說「沙門菩
提流志」,沙門也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這種修行人都稱沙門。沙門不分出家在家,在家人也幹「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
,他也稱沙門。所以沙門是四眾同修的通稱。可是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只有出家人才稱
沙門,在家人都不稱沙門。可是諸位要記住,在印度,在家人他也稱沙門,在中國,在家
人不稱沙門,提到沙門一定是出家人。
「本名達磨流支」,他的本名,達磨翻成中國意思是法。佛陀、達磨、僧伽這都是梵
語,達磨翻作法,佛陀翻作佛,僧伽我們現在翻作僧,佛法僧三寶。他原來的名字是達磨
流支,「流支」是稀有的意思,達磨流支翻成中國意思是「法希」,就是法稀有,本名是
這個。菩提流志這個名字是武則天給他改的,大概武則天嫌他的名字不好,所以給他重新
起個名字,叫「菩提流志」,這是武則天幹的事情。這個事情我們也要清楚,他是南天竺
人。在《宋高僧傳》,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高僧傳》第三集。《大藏經》裡面現在《高僧
傳》總共有四集,第三集《宋高僧傳》,第三卷裡面有他的傳記。如果諸位要想多知道一
點,可以找這個做參考資料。傳記裡面講他是婆羅門種,印度四種階級,婆羅門是最高的
,菩提流志是婆羅門族,「姓迦葉氏」。這是人題,簡單介紹到此地,下面要把這部經的
內容做個概略的介紹。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是彌勒菩薩為末法菩薩們應如何修行,求佛教示。
經中談到很多末法菩薩修行時常犯的毛病,以及佛陀提醒我們應該注意的事項。
就如老法師所說:
這部經能幫助我們破除事上的障礙,事上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上、應酬上、處事待人接物,
發生了哪些弊病,這些弊病也足以障礙我們修行的成績,所以特別選出這部經來幫助我們
除事障。
也就是說,她就是修行的具體指導,而且說得非常直接,直指毛病!
大家往後看就知道,這部經真的是對末法眾生講的!
我記得我那時看到時非常喜歡,從此一直念念記在心中,很想學習。
現在五經一論學完,接上這樣一部經就非常適合!
這部經不僅對念佛同學有幫助,事實上對所有現代學佛同學都很有幫助。
這次講記並不長,只有十四集。希望大家能一起來學習!
本經文稿轉載自http://edu.hwadzan.com/play/15/12/1/245952
標題是我下的,段落太長時,我會稍微調整一下,如有明顯錯字我也會修掉,
其他一概不動。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5-04 22:0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5-05 21:4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05 22:12:00
阿彌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5-06 06:4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hathamcat (chathamcat)   2018-05-06 10:30:00
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5-06 21:5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5-10 23:41: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