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人在愛慾之中,獨來獨往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6-15 09:51:13
不要以為有人愛你是好事,其實是把你拖到地獄去!
各位!切記切記!這是很重要的法門!
宣化上人
生死愛情的海,就是障道的根本。修道人,無論對人或對物,生出愛欲之心,都會障礙修
道的發展。
詳言之:「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
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如何能離開生死?簡單的很,就是「斷欲去愛」,別無他法。
修道人,不要有情愛的思想,更不能有情愛的行為。對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種情愛心;有
了情愛,苦根不斷;有了情愛,生死不能了。
有人說:「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食色性也。」就因為這樣,所以才要修道!在《四十二章
經》上說:「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我們修道人,就須存這種的觀想。
如果無情無愛,見到人是不是就把嘴堵起來,不理睬人呢?這樣也不對。我們不執著情愛
,不生情愛之心,但還不能討厭人,也不能說我不愛人,我就憎恨人,這樣也不對。
那麼,要怎樣才對?就是不愛,也不憎。「不愛不憎為中道」,修道修什麼道?就是修這
個中道,對誰都是平等相待,慈悲為懷,但要謹慎行事,不可落在情愛樊籠里。
各位注意!不要被情愛所迷惑。有人寫封信給你,你的心就好像小兔子在懷中,亂蹦亂跳
,以為有人愛你,這是好事,其實是想把你拖到地獄去!
各位善知識!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要真真實實的了解:「愛欲,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從無始劫以來,生死不了,為什麼?就因為被「情愛」二字所害。
若能「斷欲去愛」,才能超出三界,了生脫死。
凡是你所願意的,就是愛;你所討厭的,就是憎恨。我歡喜這個,就生出愛心;我厭惡那
個,就生出憎恨心,這都是感情用事。
修行人不應該用感情來處理一切事。可是也不能像關帝公似的,坐在那裡綳著臉,給他叩
頭,他也不理睬。對人要和藹,要有禮貌,不可貢高我慢,目空一切。
總之,對人要以慈悲為懷,方便為門,處處為人著想,令人生歡喜心,我們還有這口氣在
,就要對人好,可是不應有情愛的思想摻在內。
各位!切記切記!這是很重要的法門。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6-15 10:06:00
世俗的貪愛與佛法所說慈悲心的差別:#1R7WQq8A 達賴喇嘛尊者與各國人士之間的交流及問答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6-15 12:1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ameide (雅美蝶)   2018-06-15 12:52:00
阿彌陀佛
作者: mark183 (mark)   2018-06-15 14:23:00
阿彌陀佛
作者: amaton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6-15 16:2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8-06-15 18:35:00
阿彌陀佛
作者: Karenshih   2018-06-15 18:58: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megamimadoka (神愛世人)   2018-06-15 19:16:00
妖言惑眾的魯蛇思維 恐女症真可憐
作者: claudeee (禍風行)   2018-06-15 19:37:00
阿彌陀佛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6-15 19:40:00
阿彌陀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6-15 19:47:00
大悲心的種類與層次:#1PqYANTy《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大悲心南傳巴利《慈經誦》(或有譯為慈愛經):#1QyQjFnT 有沒有好聽的佛經音樂推薦#1Q_kh7i4 慈心的層次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6-15 21:18: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6-15 21:26:00
此處之愛欲,指貪愛,十二緣起支中,第八支愛支、第支取支,愛支、取支的本質是貪,由愛支、取支的能生支,潤發無明支、行支、識支(因位識)的能引支,於於愛支、取支後面業的體性的有支,卻定感果,所以斷除輪迴要斷愛取有。確定感果(誤字更正) 第九支取貪心所攝三界,《大般若經》:「由上品修道永斷欲貪、瞋恚得不還果(三果斷除欲界貪愛),由增上品修道永斷五順上分結,所謂色貪(色界的貪愛)、無色貪(無色界的貪愛)..得阿羅漢果。」十二緣起支有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等四支攝義#1JW75vv5 《菩提道次第廣論》十二緣起支:支分略攝又,百法明門論題到五十一心所法,欲心所是別境心所,欲心所不適善心所、也是煩惱心所,欲心所通善惡無記三性。欲心所與善心所一起作用是善法欲,這是不該斷的;欲心所與煩惱心所一起作用的不善欲,這是要斷的,要區分清楚。《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所欲無減,何名為欲?謂善法欲。」《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諸菩薩雖永斷欲貪,而恒不捨諸善法欲,若身、若心,常修善行。」《優婆塞戒經》:「眾生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俱舍論》:「若緣無漏,便非過失,如善法欲,不應捨離。…住下地,心求上地,是善法欲,非謂隨眠。」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四正斷),要生起善法欲而修:《雜阿含經》:「有四正斷(四正勤)。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原po可以先把心類學學好,才能了解其中的差別不致混淆。如學習百法明門提到五十一心所,有別境心所、煩惱心所等分類,認識每個心所所詮的內涵,而能幫助正確的認識義理* 推文錯字更正如下:欲心所不是善心所、也不是煩惱心所-----------------------《大智度論》:「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諸善法故,欲無減(佛果十八不共法之欲無減)。修習諸善法,心無厭足故,欲無減。…佛告比丘:我本以欲心無厭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佛十八不共法)」佛欲無減,欲心所在佛陀的相續中有,它是別境心所,無法斷除。佛斷除了煩惱,沒有無明貪愛,但有善法欲。#1Lm_zF56 「欲心所」和「煩惱心所」之差別
作者: terrytina19 (翼)   2018-06-15 22:24:00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6-15 22:36:00
世俗的愛參雜貪愛,比如說要愛你的父母、愛你的子女、愛你的家人朋友等,一般世俗的愛參雜貪愛,貪愛是偏倚的。佛法所說的慈愛、慈悲是透過正理的抉擇與事實相符合,有與事實相符合正確理由的慈愛、慈悲,才健康。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6-15 22:41: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6-15 22:45:00
(我國中時在看宣化的金剛經、楞嚴經、六祖壇經等,二十幾年前的事了。因為有親人在其美國道場出家。現在已經不看了。)
作者: terrytina19 (翼)   2018-06-15 22:55:00
南無月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地藏王菩薩
作者: wugilin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滿願)   2018-06-15 23:0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6-15 23:16:00
以前宣化法師在美國道場舉行三壇大戒,禮請清定上師為僧眾的授戒阿闍黎,清定上師是能海的學生,能海是宗喀巴大師在漢地的法脈傳承。
作者: terrytina19 (翼)   2018-06-16 00:18:00
南無月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地藏王菩薩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6-16 05:29:00
欲可分別從境與有境的角度,對境的五欲之樂,佛教不以此為主;有境的欲心所,該斷除不善欲,該增長的是善法欲。(以境的角度而言,《八大人覺經》:「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以有境的角度而言,《華嚴經》:「菩薩摩訶薩…觀察眾生無善法欲,而起大悲。」《優婆塞戒經》:「眾生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欲心所,蕅益大師:「欲者,於所樂境,希求冀望以為體性,精勤依此而生以為業用。(欲為勤依)」明倫月刊(李炳南創立):「精進不懈地去追求,不達最終的目標—佛果(為了利他圓滿而欲自身成辦佛果一切種智),決不終止,而行者這一種精進勤懇的精神,便是由『欲心所』引發出來的。」(蕅益<相宗八要直解>:「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其有力,能得樂果,能成聖道,而起希望之欲。…愛樂證修世出世善。」總之,要有智慧分別觀察思惟抉擇,蕅益大師:「慧者,於所觀境,簡別抉擇而為體性。」)又,生死輪迴中之獨來獨往,《菩提道次第廣論》在思惟苦諦中講到「無伴過患」,可參考下文相關段落:#1N26DrvM 《佛說三轉法輪經》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16)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6-16 08:56:00
無量壽經: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6-16 09:01:00
《入菩薩行論》亦云:「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餘親友。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他不取苦分,何須作障親。」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6-16 10:2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6-16 19:14:00
例如想要來ptt po文,就是由欲心所的推動,欲po文推文等而這種想要po文推文的欲,若與煩惱心所貪瞋癡慢等一起作用為不善欲,與無貪、無嗔、無癡等心所一起作用為善法欲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6-16 21:32: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