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14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7-17 11:56:30
第七行最後一個字看起。
「起信論云,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
,略說發心有三種」。這是大師引《起信論》裡面一段話來解釋。本經古大德判為別教一
乘,這經文意思非常的明顯,別教要到初地菩薩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與圓教初住
菩薩齊位。這段意思是說一切諸佛所證之道是究竟圓滿,一切菩薩發心修行都是趣向諸佛
所證之道。
講到「堅信忍中」,這個信就有三種,所以此地講略說發心有三種。第一個是「信成
就發心」,第二是「解行發心」,跟前面就不一樣,要到「證發心」,在別教是屬於初地
菩薩,圓教是屬於初住菩薩位,才是證發心,到後面我們會讀到的。這個地方講堅信忍中
,這個信是「信成就發心者」,在三種發心裡面屬於第一種。底下這兩行註解很要緊。「
依不定聚眾生」,這一類的眾生是大乘佛法的當機者,那就是說他不是定性的;換句話說
,他不是很執著的。執著重的人是很麻煩,小乘人為什麼不能行菩薩道?就是他有堅固的
執著,他這個死腦筋認為除釋迦牟尼佛之外沒有第二個人再能成佛,怎麼個修行也不過是
成個阿羅漢而已。所以不定聚的人那就是看緣分,他遇到小乘他就學小乘,遇到大乘就學
大乘,遇到外道他就學外道。這個地方還得有個條件,那就是「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
報」。這是個很重要的條件。他宿世有善根,他真正相信因果報應,這是在佛法裡面我們
講信心,信心的基礎。
所以在今日之下,學佛的人可以說表面上看到是很多,其實真正從信解入門的人不多
,比過去世要少得太多了。原因是什麼?今日之下的人不相信因果報應,他偏重在佛法的
理論上,所以你看到研究的人、講得人很多,講得都是佛學、都是學術,他信不信?他不
信。他假如要信,他就不會起惡念、不會做壞事。為什麼?他知道那個惡念惡行將來是有
惡報的,他就不敢做了。翻過頭來看看過去的人,他相信,他一下手就相信,他就不敢做
壞事、不敢起惡念。你問他教理懂不懂?他不懂,所以他的結果不一樣,這是我們一定要
曉得的。
既然相信因果報應,就曉得娑婆世界不是一個好的處所,除非是沒地方去,無可奈何
不能不在這過下去;如果有個好的環境去,應當要遠離。所以這些覺悟的人相信佛法可以
解決這個問題,佛法可以度脫我們,所以他就「起厭離心,求菩提道」,這就是講他發心
。就是說這個人信成就了,他真正有心斷煩惱求菩提,了生死證涅槃,他真有這個心,他
真相信。
「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經萬劫,信心成就」。由此可知,這個信心成就正是經典
裡面所講善根、福德、因緣三者都具足,這信心成就。今日之下我們在大乘佛法裡面生起
信心,決不是我們一生一世的因緣,而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因緣,不是一生一世的。我們這
一生沒遇到佛,過去生中不知道遇到多少尊佛,我們要問為什麼遇到那麼多佛沒有成就?
這個原因就是信心沒成就,信心不具足。
今日之下有不少學佛的同修,甚至於出家眾,今天下午還有兩個出家眾(年輕的法師
)到這兒來,提到修學他是無所依從,學佛沒有老師教,自己修;經典又覺得不可靠,說
是有許多人講經典翻譯摻雜著有許多不是佛講的。連經典也不相信,那就沒法子、就無可
奈何了。所以我今天告訴他們,佛在四依法裡面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這很重要;「
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你真正懂得佛所講的這四句話,別說在
末法時期你不會走錯路,就是在滅法的時期你也不會迷失方向。你要怕佛經不是佛說的,
有別人意見摻雜在其中,這個事情是有的不是沒有。可是佛第二句話說得很明白,「依義
不依語」。別人所講的那個意思跟佛講的沒有兩樣,那與佛經有什麼差別?
你們想想,《六祖壇經》我們讀過、我們也研究過,六祖大師不是佛,他是我們中國
人不是印度人,他所講的那些話與佛經裡面的義理是不是一樣的?我們依照六祖大師所說
的這個理論方法修行能不能成就?這是大家公認的,六祖所說的與如來所證的沒有兩樣,
依六祖所說的修行一定能夠成就。《壇經》不是佛說的,如果我們講「依義不依語,依法
不依人」,《壇經》可以成立,怎麼不能成立!
何況古大德跟我們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別說《壇經》,往年李老師在中興大
學講國文、講唐詩,你去聽聽完全講的佛法,這是要功夫,是要你自己親證這個境界,那
你就圓了。如果你自己沒有功夫、沒有境界,拿到《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外道,為什麼
?展開經本你把意思全看錯了,全會錯了,那不是外道是什麼?這就說現代學佛不容易,
不能看別人怎麼做,要問自己如何去修學,要把修學的目標、方向搞正確。佛法之所求是
什麼?這得搞清楚。人家一問你,你們學佛的人求什麼?你也能答得上來;你們學佛的人
修什麼?你們學佛的人怎麼個修法?你要句句都能答得上來,你才不至於盲修瞎練,這個
我們在講席當中也提示了不少次,諸位一定要牢牢的記住。
佛法之所求,我們學佛人求什麼?不是求升官發財,不是求佛菩薩保佑我健康長壽,
不是的。佛法之所求在無上菩提,成佛。佛經裡面所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佛法之
所求,幾時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叫做成佛,這是佛法修學的目的,翻成中國的意
思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法之所求。佛法之所修,一個是菩薩道,一個是菩薩行,那就講
到我們本經。這部經上半部是講的菩薩道,下半部是講菩薩行。菩薩道是存心,菩薩用的
什麼心。菩薩是覺悟的意思,是印度話翻成中文,覺悟的意思,菩薩道就是覺悟的心,菩
薩行就是覺悟的生活。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覺而不迷,這叫菩薩行,這是講所修,怎麼個修
法?修覺正淨。常講的三皈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修行的總綱領,要
牢牢的記住。果然能夠依這個原理原則修行,那就是古人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我們能把目的、方向、修行的綱領樣樣都能夠把握到,搞得清清楚楚,這不簡單。若不是
多生多劫的善根,雖然這個東西擺在面前,總是當面錯過。
底下有三句這是舉例子。「或佛菩薩,教令發心」。這是講初發心,或者過去生中或
是今生今世你最初發心,或者是佛菩薩教你,或者是善知識教給你,每個人發心不一樣。
「或以大悲願力」,他感到自己太苦了,眾生太苦了,希望自度度他而發心的,這是從大
悲願力發心的。「或因護法因緣,能自發心」。護法因緣,在佛門當中出錢出力護持佛法
,隨喜功德,日子久了他漸漸受了佛法的熏習,他發心了。「如是信成發心,入正定聚」
。從前他的心不定,現在這一發心學佛,心定了,專心學佛了,這就叫正定聚。
「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故名信成就發心」。這個發心實在講也是相
當不簡單,這是別教的三賢菩薩。從什麼地方看他不簡單?第一個是他發了心之後他不退
轉,他與正因相應。正因就是自己的覺性,與自己的覺性相應,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發菩
提心。圓教發菩提心那個標準太高了,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別教發菩提心,行,
我們能下手。可是你要懂得這個心發了之後要修。
「又發心有三種,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在這個地方我告訴諸位怎樣正念真如
法,我們先要曉得什麼叫真如法,說了你得要相信,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如法。你要不
信,你去讀《彌陀經要解》、《彌陀經疏鈔》,你心裡頭念念有阿彌陀佛就是直心正念真
如法。你一定要懂得「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意思,皈依無量覺,覺就是真如,念念
都皈依無量覺,這就是直心。這個地方的問題關鍵就在這個「覺」字,怎樣才叫覺?怎麼
樣又叫做不覺?這要搞清楚。真心是覺,妄心是不覺,這我們還難懂。什麼叫真心?什麼
叫妄心?我再跟諸位說明白一點,真心是不變的,常住真心,妄心是會變的,你從這裡面
去辨別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你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那個心是妄心,為什麼?
它會變。一會想這,一會兒想那,變!所以想東想西的那個心是妄心,分別心是妄心,執
著是妄心,胡思亂想打妄想的心是妄心,那就是迷。
到底什麼叫真心?假如你這個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個心就是真心
,這個心就是覺心,就是正覺。所以佛教我們在二六時中保持著覺心,無量覺是在無量的
境緣當中,所以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無量無邊的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保
持你的真心,這就叫「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直心正念真如。交光大師在《楞嚴經》裡
面教給我們「捨識用根」就是這個境界。識是分別執著,根不分別不執著。那個根是講根
中之性。它的相?再跟諸位說妄心見的境界是不平等的,真心所顯的境界是平等的;妄心
所變現的境界是不清淨的,真心所顯的境界是清淨的。所以你的心清淨平等,這是真心,
不清淨、不平等是妄心。妄心的受用是煩惱,七情五欲、喜怒哀樂他有這些感受;真心的
受用叫正受,他有受用但是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沒有喜怒哀樂,這種受叫正
受。所以直心正念真如法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是「深心」。深心就是直心在日常生活當中起作用。這個起作用我們講自受用,
自受用是「樂集諸善行故」。樂是愛好,這個愛好是應運的、是自然的,換句話說,不是
從意識心裡面生起來的。當然這是很高的境界,我們初學佛的人總離不了第六意識,第六
意識能夠念念都趣向善的這一邊就算是不錯了。由善再到淨,由淨再到直心,由這個層次
逐漸逐漸的提升,我們淨土法門就是用這個方法。譬如像我們現在念佛,我們念佛念到功
夫成片,用的什麼心?用的第六意識心。把這個功夫提升到事一心不亂,把見思煩惱統統
斷盡了,那用的什麼心?還是第六意識心,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裡面成熟了,把意識心
一擺脫,不要它了,馬上就變成理一心。總歸是一心,一心裡面有心意識(就是沒離開心
意識),叫事一心;離心意識,馬上一心不亂就變成理一心,理一心跟事一心就是這麼回
事情。一個是一心不亂,是沒離心意識,一個是一心不亂是離心意識,就這麼回事情。由
此可知,這個自受用好善好德,這是真正受用。這個受用裡面沒有煩惱,福慧雙修,這是
著重在修慧上。
第三條悲心著重在修福上。「三者悲心,欲拔一切苦故」,真正發願救度一切苦難的
眾生。諸位一定要曉得修慧離不開戒定慧三學三慧,離不開這個。真正的修福一定在佛門
。今天正是跟佛在《楞嚴經》裡面所講的一模一樣,一點都沒錯,「末法時期,邪師說法
,如恆河沙」。現在是民主自由的時代,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大眾傳播自由,不止道高
一尺魔高一丈,現在是魔高一丈,道高連一寸不到,可憐的不得了!那些聰明智慧的人都
去學外道去了,他為什麼不學正法?跟諸位說他沒有這個機會,沒有遇到正法。也許諸位
說現代印刷術發達,我們這個經典印了許多到處都有,甚至於外道他們圖書館裡頭也有《
大藏經》,怎麼能說沒遇到佛法?遇到了經典他不懂,或者遇到經典把那個意思講錯了,
等於沒有遇到。
諸位要記住古人說得很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釋迦牟尼佛將佛法住持在世
間這個重大的責任,交給比丘來住持不是教給經典住持。出家比丘他的任務是傳道的,換
句話說,任務就是為大眾講解經典。經典是教材、是教科書,比丘是傳法之人、是教師,
有教科書沒有教師行嗎?那個教科書還不是等於一堆廢紙。現在弘法的人太少了,說到這
一樁事情,每個人都好像有警覺心,但是幾個人認真的在培養弘法人才?又有幾個人真正
肯發心出來續佛慧命,普度眾生?這是菩薩發心。
發心的人少,護持的人少,這個力量比不上魔外,魔王外道比不上。他們的力量非常
非常的雄厚,發心的人多,護法的力量大。可是這個魔道要興盛,到最後這個世間是滅亡
,你要說為什麼原因?他製造一些邪知邪見,諸位仔細觀察就了解,不像佛法,佛法教給
我們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是清淨平等的,邪知邪見是不清淨、不平等。他也講慈悲,你
是他一派的他對你就慈悲,你跟他不是一派的他就是敵人,他就要想方法來對付你,不平
等。不像佛法,你信佛對你是慈悲,你不信佛對你還是慈悲,一律平等!你皈依三寶佛對
你慈悲,你毀謗三寶他對你還是慈悲,這是佛法,外道跟佛法不一樣的地方就在這裡。因
為佛法他覺悟,他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之物,所以他是平等的。
我們通常講菩提心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學佛的人要發這三心。這三心一發
這就叫信成就發心。你信心沒有成就,你決定不會發這個心的,這個心真正一發,你的信
心確實成就了。「如是發心,皆得不退,故云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果是指的果報
,十發趣心就是指這裡面有十個位次,從初住到十住有十個位次。
「何名十心」,這底下我們要特別注意到,我們學佛看看有沒有這十種心,如果有這
十種心,你就有菩薩道,如果沒有要趕快學。這就是《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處處向善知識討教的「云何修菩薩道」,覺而不迷。
第一個心,這是基礎最重要的,好像我們蓋大樓一樣,這個三十心好比三十層大樓,
這是第一層。諸位想一想如果第一層沒有蓋好絕對不會有上面的,第一層要特別堅固,你
這三十層樓才不會垮掉。第一個就是「捨心」。平常我們講放下,放下就是捨,「捨即施
捨,無所悔惜之義」,布施就是放下,自己決定不後悔,決定無吝惜,真正放下。放下什
麼?底下跟我們說明,「謂以內法外法,一切皆捨」。外法就是身外之物能捨,內法是身
體,或者是我們講我們的精神,我們的體力,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技能,這都是在內。我
們服務社會,服務眾生,不計較報酬,不計較代價,這叫捨。難捨能捨!頭一個就是講布
施,這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十波羅蜜。第一個是布施波羅蜜,為什麼能捨?或者這
個捨能達到一個什麼目標?「通達無為無相,入空三昧故」。這就是捨的功德,就是捨的
利益。
不捨跟諸位說不能通達無為無相入空三昧,不能夠通達的。諸位想想縱然你經教再熟
悉,講得天花亂墜,你自己的身外之物一樣放不下,吝惜,這個內財更不必說了,內財、
外財都慳吝,都捨不得,你所學的那些佛法、講的那些佛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那是
什麼?道聽塗說,聽別人那麼講的,不是你自己的,為什麼?與你自己的覺性完全不相應
。幾時到你自己完全放下了,與你的本覺性相應了,這個時候你所說的、所講的是從你本
覺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佛法,不是道聽塗說。展開經本不是說別人的,說你自性的佛法,不
是跟著別人走的。如果你自己沒有捨得清淨,你畢竟還是被人牽著鼻子走,沒有辦法超越
別人所畫的那個界限,沒辦法。一定要自己捨乾淨才真正通達無為法,通達無為法那就是
聖人不是凡夫了。
佛在《金剛經》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那個聖賢是什麼?三賢、十
聖,等覺、如來。這些人完全都是通達無為法,通達無為無相空三昧。他為什麼還有這麼
多差別?因為他所證得的位次有淺深不同。我們再把話說回來,所謂淺深不同,還就是捨
得乾淨不乾淨,也許諸位說那已經到無為法了,內外身心統統都捨了,還有什麼乾淨不乾
淨,那不都一樣的!跟諸位說不一樣,事是一樣的,捨的心不一樣,所以還有差別,所謂
的究竟清淨才完全一樣,那就成佛了,佛佛道同,可見得這個捨重要!
菩薩修行說個實在話,不是跟你講要修覺正淨,覺正淨再用什麼方法來修?就是捨。
你把一切法統統捨掉了,把分別心捨掉了,執著心捨掉了,妄想心捨掉了,你就覺、就正
、就淨了!你要不肯捨還有留戀,換句話說,你就是染污,你就是迷惑,你就是邪見。要
捨得乾乾淨淨,就像佛在《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的「不取於相」。為什麼?因為「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不要取!要學「如如不動」,為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這樣才能入空三昧。空三昧是什麼境界?就是六祖大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就是這個境界。本來無一物那就是空,三昧是正受,那個享受才自在。本來無一物的享受
,你看這個心多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世界清淨,無有一法不清淨,這是大空
三昧這個境界。初住菩薩就入這個境界,所以他不退心,他有他的道理在,都捨了,捨得
那麼乾淨。
再看第二位菩薩「戒心」。跟諸位說十住菩薩他這十種心同時修,同時修裡頭有偏重
。像我們開始修,修這十種心偏重在捨心上,因為這是基礎。捨心修得相當圓滿了,就是
我們常講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放下了,真放下之後怎麼樣?修戒心,以戒心為重點。
開始入門一定是以捨心為重點,這是諸位要知道的,不能搞錯了。好像爬樓梯一樣,一開
始爬總是爬上第一個臺階,你總不能說頭一步就跨上第三層、第四層,然後再退下來搞一
層、二層,沒這個道理,那在修學程序上就錯掉了。
戒是戒律。這個戒律很不好懂,說老實話現在有沒有戒律?現在已經沒有戒律。不容
易懂,很大的學問,三藏裡面曾列為一藏,當然它不簡單。底下說「護善遮惡之義,謂以
一切善惡諸法,無集無受,一切性離,一道清淨故」。你看看這是一乘法門裡面這個戒律
它的標準,不一樣,我們如果不能懂得這個精神,菩薩戒怎麼講法?怎麼修法?首先你要
真正覺悟善惡之義,換句話說,就是善惡的意義。什麼叫善?什麼叫惡?這不能不知道。
最簡單的一個說法,凡是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就叫做善,凡是利益自己的事情就叫做惡,
大乘佛法裡善惡標準。
你看我們人哪一個不是自私自利?為什麼叫利益自己的事情就是惡?諸位曉得你利益
自己是不是增長我執?是不是增長法執?是不是增長染污心?那就是惡!你自己要求無上
菩提,只要有一個利益自己的心,前面那個捨就沒有捨得乾淨,還有我,把我也要捨掉!
前面講的內法、外法。有我執,念佛就不能得事一心,有法執就不能得理一心。那麼我們
要問,你念佛是不是想得一心不亂?是不是想得理一心不亂?是!但是我執又不能破,不
但不破還要天天增長我執,那豈不是背道而馳嗎?這就是惡。
為什麼說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叫善?利益一切眾生把我忘掉了,你說善不善?起心動
念不想我只想他人,只想別人。所以大乘方法妙!小乘方法破我執好難,斷了八十八品見
惑之後,還得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果才破了我執,好不容易,大乘的方法才巧妙。
他用的這個方法告訴你,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都是利益別人,把我執不破自然化解
了,不認為這個身是我,而認為一切眾生都是我,我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我,把這個
我大而化之,我執不破自然沒有了。你要常常用這個心就很容易念到一心不亂,事一心不
亂。證到事一心不亂,把這個心也離開,因為這個心是第六意識心,是分別執著心,把這
個也離開,那你就得理一心不亂了。所以首先我們要明瞭什麼叫善惡,然後要護一切善法
,遮一切惡法,遮是禁止,把一切惡法要把它滅掉、斷掉,這就是斷滅的意思。
下面這個從理上說,稱性而談。「一切善惡諸法,無集無受」。這四諦法裡面「受」
是苦諦,「集」是集諦,集諦是因,苦諦是果報。無集無受在真如本性裡面確確實實是沒
有,苦集滅道統統沒有。性中沒有,諸位要曉得事相上有,事相上有理上沒有,換句話說
,清淨心中沒有。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如果有苦集滅道,那有事物了,不止一物
了,本來無一物,沒有。換句話說,覺悟了就沒有,迷的時候有;迷了有,覺了就沒有。
我們現在還沒有覺,還在迷,迷有,可是要曉得覺心裡頭沒有,因此對於這些法就是護善
遮惡也不執著,為什麼?你才能破法執,不然的話法執破不了。法執要破了之後,「一道
清淨」。這講「一道」,《華嚴》裡面講一真,《彌陀經》裡面講一心是一個意思,這才
真正清淨了。這叫戒心。所以這個戒不容易,這是講戒律的基本精神,你要懂得,你才曉
得為什麼要持戒,這個戒律怎麼個持法,否則的話,都是盲修瞎練!
第三「忍心」。真正能夠做到護善斷惡,換句話說,就是修善斷惡,真能做到修積一
切善法,斷一切惡法,你的心地漸漸清淨了,第三個階段就偏重在忍辱波羅蜜上。不忍,
前面兩種功德不能夠保全,就是你捨與戒不能保全,一定要修忍。「忍即忍可,安忍不動
之義」。忍的意思,我們今天的話講承認,承認一切法的存在,承認一切法是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真的承認。心與識是自己本人,所謂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一切萬法都是自
己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所以在這一切法裡頭無取無捨。取捨俱不可得,他就不動心了
,才能做到安忍不動。
所以底下講「謂以無相慧忍,入一切空空忍,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故」。忍也是定
的意思,就是禪定。能夠在一切境界裡頭,這個境界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都不動心,
我們常講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忍心。一切境界了了分明,而自己是
如如不動。大經裡面常常教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無相慧忍,因為忍心裡面他就
生智慧。因為忍心就不動,心不動就生智慧,心動了就生煩惱,所以生煩惱、生智慧都是
一個心。這個心不動他自然就生智慧,動了非生煩惱不可,他不會不生煩惱的。生煩惱在
佛經裡面講的五種受,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這五種受是凡夫的受,不正常,如果這個心
不生煩惱而生智慧,這個心叫正受,他在享受裡面他不生煩惱。
「入一切空空忍,一切法如忍」。空空是從體上講的,一切法如是從相上講的,相如
其性,性如其相。《金剛經》裡面解釋如來的意思,「如來者諸法如義」。諸法就是一切
法,一切法如,你要證到這個境界就叫如來,因為一切法如其性,性不可得,所以相也不
可得,你要不修忍心,那是錯誤的,所以忍心非修不可,忍心是真心。再跟諸位說這個地
方講的三十心都是真心的作用、真心的別名,這三十心與真心統統相應,修這三十心就是
修真如本性,就是修自性清淨心。這是十心裡面第三個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
地。
==
覺正淨再用什麼方法來修?就是捨。
你把一切法統統捨掉了,把分別心捨掉了,執著心捨掉了,妄想心捨掉了,你就覺、就正
、就淨了!你要不肯捨還有留戀,換句話說,你就是染污,你就是迷惑,你就是邪見。
要捨得乾乾淨淨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7-17 13:38:00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7-17 17:27:00
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7-17 20:1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7-17 22:5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7-22 18:37: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