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整個聲聞五道,也可以配合「地」來說明,聲聞的前二道(資糧道、加行道)屬於聲
聞的異生地(凡夫地),聲聞的見道、修道、無學道屬於聲聞的聖者地,其中的前四道已
講完,現在要講聲聞的無學道。
3.3.1.2.7 解釋聲聞無學道
「已斷除煩惱障的聲聞智」,就是「聲聞無學道」的定義。
此定義的內容或其名相,如果不加「聲聞」,改成「已斷除煩惱障的智」,就是「無
學道」的定義,此是就一般的情況來講,不分聲聞乘無學道、獨覺乘無學道或大乘無學道
的定義。
如果要配合三乘來講,只要在定義內容及名相中,加上聲聞就變成聲聞無學道的定義
,如果改成「獨覺」就變成獨覺無學道的定義,改成「大乘」就變成大乘無學道的定義,
所以結合這三個來顯出無學道的不同。
或者(以另一種方式來定義),「聲聞道之進程已達究竟者」,就是「聲聞無學道」
的定義。即聲聞道該走的都已經走完了。不論前述的定義或是此處的定義,都可以做為聲
聞無學道的定義。
若予以區分,有三:「(聲聞無學道)根本定智」、「(聲聞無學道)後得智」及「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聲聞無學道」。
聲聞阿羅漢心續當中雖有解脫道(修道的第81個解脫道是落在無學道位,前80個是在
修道位),但沒有無間道(因為第81個修道無間道還是在修道位,而阿羅漢是無學道位,
所以聲聞阿羅漢沒有無間道),因為聲聞阿羅漢雖已經斷盡煩惱障及其種子,然而尚未證
得正對治任何所知障的無間道。
聲聞阿羅漢不需要再有無間道去對治煩惱障及其種子,而且聲聞行者不需要去對治任
何所知障,所以也不需要(對治所知障的)無間道。
如果是獨覺的行者就需要,因為他(獨覺行者)除了要斷除煩惱障及其種子,還要正
對治、斷除粗的所知障及其種子,因此進一步還需要有無間道來對治。但是對於聲聞阿羅
漢來說並不需要。
而對於大乘行者來說,要去對治、斷除細品的所知障。(大乘行者)除了斷除煩惱障
,還需要有無間道來對治細品的所知障,但是對於聲聞阿羅漢來講都不需要。
聲聞阿羅漢在未捨棄「身壽之行」的期間當中(還未死亡期間),稱為「有餘者」;
而捨棄身壽之行的時候(死亡之時),則名為「無餘者」。
為何還未死亡的聲聞阿羅漢稱為「有餘者」?因為還未死亡時,這位聲聞阿羅漢的苦
蘊之身還存在,一旦這位聲聞阿羅漢死亡,這個苦蘊就捨棄了,就非常的清淨了,一點苦
蘊都沒有了,所以稱為「無餘者」。
就聲聞阿羅漢的補特伽羅來講,具有苦蘊的聲聞阿羅漢被稱為「有餘者」,死亡之後
沒有苦蘊的聲聞阿羅漢被稱為「無餘者」。
接著要說明的是,這二類阿羅漢心續中的涅槃,這也是以其心續中有無苦蘊來區分:
而就他(聲聞阿羅漢)的心續當中的涅槃而言,又將「未捨身壽之行(尚未死亡)的
階段的涅槃」稱為「有餘涅槃」,或改為「有餘者心續當中的涅槃」稱為「有餘涅槃」。
而將「已捨身壽之行的階段的涅槃」稱為「無餘涅槃」,或改為「無餘者心續中的涅
槃」稱為「無餘涅槃」。
為何聲聞阿羅漢在還未死亡時稱為「有餘」呢?「餘」就是苦蘊還剩餘,此是因為聲
聞阿羅漢的身體,跟之前修道位行者的身體是同一世,當這位修道位行者把煩惱障斷除的
時候,心變成毫無煩惱的狀態,此時心的狀態從聲聞修道位進入阿羅漢,但是身體沒有改
變,亦即聲聞阿羅漢的身體跟之前聲聞修道位行者的身體一樣,還是屬於苦蘊,只要這位
阿羅漢還活著,這個苦蘊就還是存在著;一旦死亡,這個苦蘊也就捨棄了,此時就是所謂
的「無餘者」。
不論是「有餘者」或「無餘者」,心續中的「涅槃」跟「解脫」都是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