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道證法師:永不休診的救度(1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8-30 16:22:25
前言——說法對「法」不對「人」
當下清楚明白的心
阿彌陀佛!諸位極樂童子:
我們有緣相聚,就是為了學佛法,真正契入佛的知見。因為大家在要解學習班上,所
說的每一句話,都關係大家的法身慧命,所以末學非常慎重來聽聞、作答。
每一個童子都是阿彌陀佛疼愛的孩子,都是發心要作佛,才每個星期六不辭辛苦來聽
法。如果不能解除大家的疑惑,讓大家確立往生真正的信願,那麼就是末學的錯;大家有
任何不懂,就是末學沒有負責講清楚。你們大家都沒有錯,錯是在我。末學在這裡所講,
一切都是為了「法」,主要是為了把「法」表達清楚,並不是在針對各個「人」。我們講
法是對「事」不對「人」,對「法」不對「人」,這個基本原則請大家先把握。
每個童子都是阿彌陀佛疼愛的孩子,都必須要把信願的問題弄清楚,才能回到極樂世
界的家。因為幾乎每次大家上課的VCD,送到末學手上,都已經是事隔一兩個星期,有時候
甚至兩三次的VCD 一起給末學。所以再和大家提起時,事情已經過了二七,甚至三七,即
使是很嚴重的問題,大家也已經印象模糊了,不知所云了。因此末學每次做這種課後的追
蹤更正,都很像在超度亡靈;很像人死後,才在做一七、二七、三七,而亡靈已經不知道
流亡輪迴到哪兒去了,才在後面追蹤呼喚:「亡靈啊,回來領受阿彌陀佛的好意救度吧!
」而召了半天,也不知道魂有沒有召回來。
末學常提醒安安老師,如果當場沒有警覺,提起佛號,提起覺性,清楚明白,就等於
臨終時迷迷糊糊,「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事後才要再補救,已經是中陰身超度了
。中陰身叫得回來超度還好,否則就下輩子、再下輩子,千身萬劫了!我們要認識清楚,
臨終也只是和平常一樣的,一剎那、一瞬間而已,錯過了就是中陰身了,就是下輩子了!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常常說:
「我當時因為怎樣才怎樣啊!」
「我當時愣愣的沒發現啊!」
「我當時沒有弄清楚啊!」
「我當時不知道啊!」
或是「我當時一緊張,就……啦!」
要知道,當時已迷糊,那就是中陰身了;如果中陰身又糊塗,那就下輩子了!要記得
,臨命終又不能重演,又不能像拍片重拍,說:「我剛才糊塗,死錯了,現在再更正、再
重來,重新死一次。」
下輩子可不是安安啊,當當啊,棒棒啊;可能是「汪汪」,或者是「恰恰」,你可能
做「笨笨」哪!這樣聽起來像開玩笑,事實上,是藕益大師說令人心寒的嚴重問題。請大
家提高警覺,當場就要用清楚明白的心念佛,不要培養迷迷糊糊、散散亂亂的習慣。
弄清楚:為什麽要難過
一位童子說接到末學的電話傳真,覺得末學不同意他的看法,並且感覺末學很慎重,
他滿難過。首先要說明,並不是這位童子沒有請末學吃冰激凌,所以末學要和這位童子意
見不合,或是故意要吹毛求疵,找這位童子的麻煩,讓他晚上睡不著覺。而是印光祖師對
這樣的問題,非常地注重,末學必須負責把法講清楚。
他說他滿難過,真是對不起,讓你們難過。上次到嘉義來,末學給大家一些責備,結
果大家都忘記「佛佛相笑」,都「佛佛相哭」,覺得很難過。我們學佛的人,要有清楚明
白的心,連難過也要弄清楚——自己是為什麼難過?問題的根源在哪裡?當有人不贊同我
們,我們為什麼難過?這難過可以有幾種不同的狀況:
第一種,是覺得自己有錯的地方,有沒有做好的地方,對不起自己的佛性,這是慚愧
的「慚」。大家學過《百法明門論》,一定知道「慚」和「愧」是兩種不同的心所,而且
是很好的善心所。佛說:「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
什麼叫「慚恥之服」呢?「服」是「衣服」的「服」,就是慚愧、感覺羞恥這樣的衣
服,在各種莊嚴的衣服裡面是最為第一的。也就是說,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佛性、覺性而羞
恥,這樣的心態就是起自於佛性的自覺,這是開發佛性,進步的原動力;所以佛說,穿上
這種慚恥的衣服就是最莊嚴的。如果是因為自慚而難過,雖然一時難過,卻是很值得恭喜
的,十方諸佛都會為我們歡喜。
第二種難過的狀況,就是如果覺得因為自己有錯誤,會對不起別人,給別人不好的影
響,這就是覺得愧對他人。「愧」是「有愧於他」,和「慚」——「對不起自己佛性」,
意思有差別。所以一般是講「慚自」、「愧他」。「慚」和「愧」是兩種不同的心所。不
論是「慚自」或者是「愧他」,都是佛性自覺的功能起用了,也就是有「始覺」了。「慚
自」和「愧他」的難過都是莊嚴而值得慶幸的,也是善心所,有這種心就會改善,就是進
步的原動力。這一時的難過馬上會雨過天晴,會越來越好。
第三種難過的狀況,是覺得自己並沒有錯,甚至是相當好啊,是別人錯怪了我,找我
麻煩啊,因此感到很無辜、很冤枉、很憐惜自己,所以才難過。這種難過就是以「我執」
為出發點。以佛法來說,也就是一個錯誤的出發點,等於是箭在弓上,就已經擺歪了。大
家都知道,學佛的方向就是朝著「破除我執」前進,在佛法當中,我執越輕的,地位越高
;我執越重的,地位越低。所以,假如是以「保護我執」為出發點的難過,除了增長煩惱
和障礙,在修行上實在是毫無意義和價值,甚至會越來越倒霉。
學佛一從根下手
我們有緣在一起學習佛法,而佛法廣大無邊,浩如煙海,我們有機會講的法實在是很
少很少。最善於說法的是佛,佛尚且說,他講的法,如果比喻成手指甲上面的塵土,那麼
還沒有講的法,就是有如大地的塵土。既然有機會講的法很少,那麼最重要的就是要提綱
挈領,把握重點,指出一條正確的方向,和把握正確修學的態度。也就是要從根下手,方
向、態度對了,就成功一大半,否則就注定要失敗。
聽起來好像只有樂樂記得向安安老師致謝、致敬,樂樂這種存心和態度很好,值得我
們大家學習。樂樂菩薩護持大家學佛和長年的「能量補給」,十多年來發心主持大家的「
吃門」,這個辛苦也不是一般人能體諒的。大家每次都一定要記得感恩、致謝哦!人如果
不能感恩,就不如禽獸囉!
淨業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果自己在這方面
沒有下工夫力行,沒有真的實踐出來,既不能體會這麼親近的父母恩、師長恩,更要如何
真正體會遙遠阿彌陀佛的恩惠呢?沒有真正體會,那麼嘴裡所說的就是抽象的空名詞。
事實上,沒有實踐一定會吃大虧。為什麼呢?沒有真正體會出佛恩的人,是不會有真
信心的,更不用說是深信,連淺信都不會有,所以結果會障礙自己的信願和往生。
我們也講過,自己對人不慈悲的人,很難以相信佛平白無故會對我這麼慈悲,所以自
己不行出慈悲,一定會障礙對慈悲的信心,結果會吃大虧。
沒有行不能叫作真信
另外,五月十八日另一堂課,末後有討論到「深信吾人心性」這個問題,大家記得嗎
?末學先提醒大家一點:我們都只是由文字語言,知道阿彌陀佛就是我的佛性,知道我們
有佛性,知道念念相應就念念佛,這只是「初步聽說」,很皮毛地知道而已,和「深信」
是有天壤之別的。
我們聽說是聽說了,知道好像是知道了,知道我們有偉大的自性,阿彌陀佛就是我們
的佛性、我們的本心,可是身口意平常所行出來的都不是這麼回事;雖然知道我本是佛,
很可惜現在做出來都還是阿修羅啦、胡塗蟲啦、貪心鬼的樣子。
依蕅祖所說的原則,沒有行的是不能叫作真信的,當然更談不上是深信。童子要注意
不要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雖然講高深的道理,還是要從基層做起。不要講高深
的道理,講得好像是法雲地以上的菩薩,但是事實上連淨業三福的第一福都沒有做,這就
可憐了。請記得:沒有在行為上行出來是不能叫作有信的。
「自」的定義——我相的「自」,還是自性的「自」?
我們要注意檢討,當在用一個名詞的時候,心裡對這個名詞的認識和定義是什麼。
比如一般常常說,要靠自己啊,靠自力啊,很顯然,這個靠自己的「自」,通常指的
並不是「自性」,而是我執產生的「我相」。所以這種靠自己、靠自力的思想,也不是蕅
祖「五重玄義」裡面講的「信自」。
相反的,講要靠佛力、靠他力,這個「佛」和「他」才是指自性,才是「信自」的「
自」。也才是蕅祖講的「了他即自」的「自」。大家要弄清楚,不要含含糊糊哦!
蕅祖說:「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這個「自」可不是「我相」這個自己哦!「
了他即自」的「自」,是「自性」的「自」。請大家不要草草率率的,很快地就以為「了
他即自」這個「自」就是小水泡的「我」,很快就在「佛」和「現在的我」畫上一個等號
。大家要很小心,有人經常開口閉口就說:「那我就是阿彌陀佛啊!」其實,心中所認為
的我,還是「我相」的我,並不是「自性」的我哦!
請各位童子要特別注意哦,有時候這種說法很有弊病。因為這樣想、這樣說的結果,
並不是直下去承擔起阿彌陀佛幫助眾生的慈悲,而是反過來產生反效果,變成貢高我慢、
妄自尊大,以為我是圓教的根機,我已經很了不起了;甚至以為我已經修成阿彌陀佛了,
我的成就已經跟阿彌陀佛一樣了,神氣得不得了哦。不知道阿彌陀佛從因地修行就是非常
謙卑,非常恭敬地低頭尊重承事一切眾生,才成就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為童子很勇於承
認過失,很勇於改過,很願意改過,所以末學才直接講哦。大家都是阿彌陀佛疼愛的孩子
,而只有心真正和阿彌陀佛相應了,才能回極樂世界哦!
==
一般常常說,要靠自己啊,靠自力啊,很顯然,這個靠自己的「自」,通常指的並不是
「自性」,而是我執產生的「我相」。所以這種靠自己、靠自力的思想,也不是蕅祖
「五重玄義」裡面講的「信自」。
相反的,講要靠佛力、靠他力,這個「佛」和「他」才是指自性,才是「信自」的「自」
,也才是蕅祖講的「了他即自」的「自」。
這是很多學佛人的誤區。
因為這樣想、這樣說的結果,並不是直下去承擔起阿彌陀佛幫助眾生的慈悲,
而是反過來產生反效果,變成貢高我慢、妄自尊大
我們之前在學《淨土聖賢錄》時,就看到有大德區辯不瞭解淨土義理的人,
所談的「唯心淨土」都是基於錯誤的理解,所以也完全不能體會念佛法門的深奧。
那就變成了「貢高我慢、妄自尊大」而不自知了。
不過,對已經發願往生的人來說,
不要講高深的道理,講得好像是法雲地以上的菩薩,但是事實上連淨業三福的第一福都沒
有做,這就可憐了。請記得:沒有在行為上行出來是不能叫作有信的。
這一段是更重要更實在的教誨。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8-30 17:14:00
阿彌陀佛!
作者: Iamboy183 (新)   2018-08-30 22:5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8-30 23:2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wi1919 (crystal)   2018-08-31 00:2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ecil724   2018-08-31 11:4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8-31 23:36:00
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