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彌陀要解研習報告》17(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10-10 15:51:23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正報莊嚴」最後這一段。這一段經文就是: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昨天我們也曾經向諸位報告過,極樂世界壽命無量劫。阿彌陀這個名號裡面,世尊給
我們簡略歸納的說明,一個是無量光,一個是無量壽。光不但是表智慧,而且表空間,壽
命也表時間,用我們凡夫的境界來講是無量的時空,這是世尊說法的善巧方便。這個說法
,我們知道世尊隨二諦說法,這是隨俗諦而說的,我們一聽能了解,生起仰慕之心。
  十劫跟無量劫來相比這個時間很短,世尊在許許多多大乘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凡夫修
行證得無上菩提,時間需要無量劫,不容易!證得圓教初住,這是法身菩薩了,法身菩薩
要修到究竟圓滿還要三個阿僧祇劫,真的是不容易。但是,佛這些說法不能說是假的,也
不能說是真的。這個話怎麼講?我們要會聽,如果不能夠放下煩惱習氣,真的是無量劫;
果然能夠放下煩惱習氣,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間。
  無量劫可以把它縮成一念,一念可以展開為無量劫。怎麼展?怎麼縮?現在我們在這
個地方好像體會到一點眉目了。展、縮在自己,不在別人,也不在外境。就是說你能夠斬
釘截鐵一下放下了,無量劫就變成一念;如果還有一些牽腸掛肚的放不下,一念就變成無
量劫,這是事實真相!這就是大經裡面所說的一時頓現,你們想想這個意思。一時頓現就
是一念頓現無量劫,一念頓現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眾生,一念迷它就頓現;一念覺就回頭
,無量劫就變成一念。
  永嘉大師說得好,「覺後空空無大千」。覺後大千世界沒有了、消失了,有回歸到無
;一念迷,無變成有,展開有了。總在這一念的覺、迷!我們要問,諸菩薩(這大菩薩)
、諸佛應化在九法界,他是覺、還是迷?他如果是覺,他不能現這個境界,覺後空空無大
千!他要現這個境界,他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迷了。他到底是覺還是迷?這個問題問得
好!諸佛菩薩的境界,覺迷不二。你要是說他迷,他示現在眾生法界裡面,從來沒有起心
動念過,從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覺。雖然覺,眾生有感他又能現相,他又能表演,又
能為一切眾生說法,好像他在迷,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
  他是覺迷不二,我們凡夫虧吃在哪裡?覺不是迷,迷不是覺,覺迷對立。佛菩薩不對
立,覺迷是統一的,覺就是迷,迷就是覺。你看經上不是常講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心經》大家常常念,實在講是粗心大意,《心經》上講得很
清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你要把覺迷這樣套起來,覺即是
迷,迷即是覺,覺不異迷,迷不異覺。
  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正覺,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有體、有用,不是有體沒有用。
應化在十法界就是從體起用,雖然起用,用亦不迷,所以能度眾生。我們讀到這一節經文
應當覺悟、應當發心。覺悟的樣子是什麼?覺悟的樣子就是真的發心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你真的覺了。
末後有幾句話,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下面的這一段經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
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一段是講阿彌陀佛教學的成就。老師教導學生,學生有沒有成就?學生有成就,你
教學成功了。你教得再好,教的時間再長,如果學生沒有成就,你的教學失敗,成敗是以
這個來論的。所以道場也是以這個標準來論勝劣,你這個道場殊勝,勝在哪裡?你這個道
場裡頭確確實實有念佛往生的人、有開悟的人、有證果的人,這個道場殊勝!不在乎人多
少。覺明妙行菩薩的道場十二個人,第一殊勝。什麼叫第一殊勝?十二個人都往生。這個
道場,念一輩子佛,一個都不能往生,只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結個法緣而已,不能算成就

  講師,標榜講經弘法的,這裡面有多少人開悟?那是他的成就。一個開悟的都沒有,
沒有成就!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標準。念佛堂有多少人得一心的,有多少人功夫成片的,
功夫成片就是成就了。那我們要問,參禪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念佛為什麼功夫不能成片
?學教為什麼不能大開圓解?根本的毛病就是三個字,「放不下」!
  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我們哪一樁放下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自
私自利,沒有一樁放下!我常常勸導同修這十六個字,沒放下。沒放下怎麼能成就?這是
我們的病根,這是我們根本的障礙。我們要有能力覺察到,常常能夠覺察,很不容易放,
但是一定要放下。我也常說,這些事情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這很重要。淡
薄就是慢慢的放,一下放那是不可能,你不是那個根性,這個東西學不來。慢慢放,看淡
一點不要太認真,不要過分的分別,不要過分的執著。常常學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
個好,不要堅持自己的成見、執著,這是最糟糕的。
  你們看到江本勝先生做水的實驗,那個結晶的照片我們看到了。這是講什麼?人的態
度,一種是命令式的,一種是請求式的,它結晶不一樣。他實驗是舉一個例子來實驗,「
你去做!」這是命令的口吻。另外一個「來,我們一起來做」。同樣是一樁事情,心態不
一樣,結晶完全不相同。「我們一起來做」,你看那結晶的圖多美;你下達命令,「你去
做」,那個結晶很不好看,這是自然的反應。所以真正的大人物,他對他的下屬不用命令
,言辭委婉、柔和,教訓他的下屬,一生感激你,這你成功了。你用命令,當然他不能不
服從,他還是去做,但他心裡對你沒有感激的心,效果不一樣。
  我在年輕的時候,好像是二十二歲,有一天在辦公室裡面,工作少,事情做完了,在
那裡看書。但是,我們坐的時候把身體往後面一靠,椅子前面兩隻腿就離地,這樣我們好
像躺在那裡,挺舒服的。我的長官(我也不曉得他來)他從後面來,拍拍我的肩膀。我一
看到他立刻站起來,他告訴我,不能這樣坐,這樣坐容易跌倒。他處處替你著想,所以我
這個毛病就改掉了,一生都不會犯,感激他。他如果板起面孔把你教訓一頓,我們還是要
服從,但是怎麼樣?你走了之後,我老樣子又故發了,不服!所以做大事業的人跟普通人
不一樣。你看看一般中級的這些幹部,他都喜歡用命令式的對他的部下,這種人他的事業
有限,從這些你就看到。
  《了凡四訓》裡面袁了凡先生,你看看那些考試的舉子,你看他的觀察,看到這個參
加考試的學生言行端莊,謙虛和氣,對一切人尊敬,他就斷言這個人考試一定得第。我們
在《了凡四訓》裡面所看到的那幾個人,他所看中的,真的沒有一個看錯。看人在什麼?
謙敬,謙虛恭敬。自己在高的地位對底下下級幹部都這樣的謙和,人家對你心悅誠服,肯
給你賣命,肯給你辦事,尊敬你、歡喜你。用命令口吻的時候,心裡不服,這個時候被你
管,你是他長官,他無可奈何。將來你不在位的時候,理都不理你。你耍威風是錯誤的,
是失敗的。
  所以我們看佛菩薩,你在《論語》裡面看孔子,看孟子,他們的謙敬我們要懂得學習
,所以他教學有成就。為什麼?學生服,學生真正敬愛老師,敬愛老師就不敢違背老師的
教誨;違背老師教誨自己良心不安,感覺得對不起老師。你看這種約束的力量多麼大!老
師不在世,依舊不敢違背老師教訓,這是什麼原因?對老師敬得真誠、愛得深刻,沒有別
的,敬愛!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看到這個經文,我們在這裡看到阿彌陀佛教學的
成就,聲聞弟子、菩薩弟子人數無量無邊。
下面我們再看底下一個單元,「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我們先看經文: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
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段經文是西方世界無比殊勝之處,他方世界沒有的。「頓超圓證
」,這裡面我們要分幾段來說,第一段「淨德勸願」。極樂世界我們可以這樣說法,是十
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設的一所佛教大學,阿彌陀佛是校長。極樂世界裡面的眾生從哪裡
來的?十方世界念佛求生淨土的。這不是一個國土,不是一個大的社區,它裡面的住眾是
來自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怎麼來的?諸佛如來就像我們釋迦牟尼佛一樣為大家介紹,
勸大家到西方極樂世界來求學,所以來的人就多!
  當然也有些人聽到(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樣),聽到釋迦牟尼佛的介紹不太感興趣,對
於釋迦牟尼佛有一分親情的愛戀,不願意離開本師。本師雖然勸我們到那邊求學,我們還
是不願意去,「我們老師很好,我們就跟老師,不到別的地方去」,很多。我們看到佛門
裡面有許多學其他宗派的,晚課都念《阿彌陀經》,但是他不念阿彌陀佛,他不求往生極
樂世界。他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每天拜佛也拜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才不拜阿彌
陀佛,也不念阿彌陀佛,他不想求生極樂世界,很多,我遇到過不少!這都是一種情執。
  我們今天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我們有沒有違背本師?沒有,釋迦牟尼
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就念阿彌陀佛,聽話!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
佛學去,正如同家長(你的父母)告訴你有個好老師,你應當去拜老師,應當到那邊去學
習。你捨不得父母不願意離開,父母雖然不能勉強你,但是總是搖頭:不聽話,這孩子!
聽話的就去了,去到那邊早一天成佛。你要不去,修行證無上菩提的時間很長很長!所以
這裡『眾生生者』,十方都是聽話的眾生,聽從他們本師的教誨。他們本師介紹西方極樂
世界,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肯定為他們講《彌陀經》、講《無量壽經》、講《觀無量壽
經》,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大家。所以,聽話的都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多,沒
有法子計算。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真的不得了,『皆是阿鞞跋致』。什麼叫「阿鞞跋致」?阿翻
作無,阿彌陀佛,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阿翻作無,鞞跋致翻作退轉,無退轉。我們中
國人習慣裡不講無退轉,叫不退轉,所以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學
習,它是頓超、是圓證。第一個「生皆不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不會退轉。我們
這個世界很糟糕,世出世間的學術都很難成就,什麼原因?進得少、退得多,這是我們每
個人都很清楚、都很明瞭,這是確確實實的事情。西方世界,尤其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
是個專有名詞,不是普通的不退轉,他是高層的、是有深度的。這種菩薩,大乘經上常常
講的,七地以上。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要看這個「皆是」,你看這兩個字,這兩個字重要。皆是什
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實報土上上品往生,統統都是阿惟越
致,這就叫做難信之法。一般修學大小乘的人,你跟他這樣講,也搖頭不相信!為什麼?
七地菩薩那還得了!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煩惱斷盡,破一品無明,這才是初住菩薩,證三
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剛證三不退。阿鞞跋致是圓證三不退,圓滿證得三不退
。圓初住是剛剛證得,他距離七地菩薩還有三十七個階級;好比讀書,他是一年級,七地
菩薩是三十七年級。你是一年級,人家是三十七年級,你怎麼能跟他相比?
  但是確確實實你是帶業往生的,你是個凡夫,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可是好像你的智
慧、你的神通、你的能力跟七地菩薩差不多,這什麼原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就好
比我們一個普通的凡夫,出生在貧賤的家庭,很窮困,一無所有。你有一個很高貴、很富
有的親戚朋友,他邀請你到他家做客。你沒有好衣服穿,他可以給你,他給你居住的地方
,給你衣食住行跟他差不多,出門也有車馬,就不一樣了。是不是自己的?沒有一樣是自
己的。大富長者的福報,可以給你享。
  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好像是這個樣子,我們博地凡夫一品煩惱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享阿彌陀佛的福。當然自己也得有點條件,人家才看得起你,要不然憑什麼邀請你?是你
自己念佛淨業的成就。這個蕅益大師說得好,我們念佛要念到什麼樣的功夫才能相應、才
能往生?前面跟諸位講,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大師他這個地方講得深,我
說得淺大家好懂。我講四個字心、願、解、行。我們的心要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我們的
願要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樣,我們的解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也跟阿彌陀佛一樣
,我們的行為要跟阿彌陀佛一樣。
  阿彌陀佛心清淨、願清淨、解清淨、行清淨,心淨則佛土淨,這能感。天天念佛,我
們的心願解行不清淨,沒有感應,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不能不懂。那個地方是淨土,大乘
經上常講心淨則佛土淨。我們要怎麼個修法?依照《無量壽經》的教誨去修就行了。《無
量壽經》講得清楚。不依《無量壽經》,依《彌陀經》行不行?行,《彌陀經》言簡意賅
,真的很多地方我們看不懂,必須要看祖師的註解。註解裡面最簡單的、最扼要的無過於
《要解》。我們能夠遵照《要解》去做,行!肯定往生,那就是什麼?《彌陀經》你要懂
得,你不懂得不行。
  《彌陀經》很難解,一定要看註解。註解,蓮池大師的《疏鈔》,比《無量壽經》的
分量要大得多。所以這個經你不要看它很短,細說,每天講兩個小時,一年都講不完。我
們從前《疏鈔》講過一遍,十幾年前講的。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錄相的設備,有錄音,我
們一次講一個半鐘點,好像一共講了三百三十多次,一部《阿彌陀經疏鈔》。不容易,你
要不能透徹了解,你怎麼修?「生皆不退,具有誘培根力功」,這個功是功德,我們一看
到這個,我們心裡很嚮往,這不退轉太難得了,咱們趕快去。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是等覺菩薩,人數太多,『其數甚多,非是算
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這還得了嗎?我們在我們這個世界找一個等覺
菩薩都找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到處都是。觀音菩薩等覺,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
薩、彌勒菩薩都是等覺菩薩。到那邊去的時候就都是同學,等覺菩薩是學長。「具助當生
成就之德」,跟這些同學在一起,你想想看,你怎麼會退轉?不可能退轉!這些人都是無
量壽。所以決定一生成佛,沒有死亡苦。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壽命短促,縱然你有好的老師指導,有好的同學輔助,你的功夫才
得力,壽命到了,這個事情麻煩。這一生心善、行善,來生肯定得人天身,得人天身肯定
福報比這一生大,這一享福就享糊塗了,很難得再繼續修行。你只要看看現前我們周邊環
境的這些富貴人,這些富貴人他怎麼富貴的?前生修行的,現在得的這個果報。他肯不肯
再修行?忘掉了!縱然想到修行很好,現在他的事情很多,沒了,等到我的事情了了,再
修行。事情還沒有了,壽命到了。
  早年我在台灣,我有一個長輩,是我父親的同學,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是個將軍,中
將。我學佛的時候他也很贊成:不錯,很好。他那個時候退休了,經營一個農場。跟我講
:我把我這些事情做完之後,我也要來學佛。過了幾年就過世,事情還沒有了,壽命到了
。所以你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你就曉得不能不往生極樂世界。不往生極樂世界,你這一
生所修的,來生縱然得人身,有隔陰之迷。你想再繼續修行,非常非常困難,不容易!前
世的事情忘光了,從你出生大概到十五、六歲,你決定受你父母、家親眷屬的影響,那些
人肯叫你去修行嗎?肯叫你去出家嗎?不可能!
  這個十幾年,十六、七年的影響就變成你的習慣,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你很不容易會生一個念頭去修行,不太可能。如果你福報大的話,不容易。你要生在
一個貧苦家庭的時候,受很多折磨,也許會有出世的念頭、有修道的念頭。如果是有福報
,生在富裕家庭,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我們要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決定不能搞輪迴
,來世決定不能再搞這個事情。
  真正要求往生,真正要把自己境界不斷往上提昇,煩惱習氣一定要斷,一定要修成。
這一生當中心地清淨,心地善良,對一切人事物不能存絲毫怨恨。有絲毫怨恨你就會墮落
,來生遇到這些冤親債主的時候,冤冤相報,這個可憐!佛要不給我們講,我們永遠不知
道。所以真正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行為裡頭最重要是觀念,意業的行為。
  我常常勉勵同學化敵為友,化怨為親,這比什麼都重要。決定不能跟一切眾生,不但
是人不可以,一切動物不可以,一切植物也不可以,不能對立。要以愛心,要以恭敬心,
對人要恭敬,對事物都要恭敬。這個經上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要培養上善,培
養真正的清淨上善心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一生當中一點障礙都沒有。好,現在時
間到了。
==
淡薄就是慢慢的放,一下放那是不可能,你不是那個根性,這個東西學不來。
慢慢放,看淡一點不要太認真,不要過分的分別,不要過分的執著。
常常學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好,
不要堅持自己的成見、執著,這是最糟糕的。
廣欽老和尚也說,只有自己的事情自己才可以作主,
其他一切事情都要恆順大眾。
恆順就是放下。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10-10 20:1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10-10 22:1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10-10 22:21:00
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10-11 04:2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10-13 23:0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ecil724   2018-10-15 09:08: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