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索達吉堪布問答之因明篇

作者: Biwogo (非顏)   2018-12-02 11:12:57
◎問:佛教的辯論方法跟西方的邏輯分析,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d.html
索達吉堪布:我以前看過一些西方哲學的邏輯學,裡面講到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等推理
過程。在判斷的逆式推理和順式推理等方面,跟佛教的辯論有些相似之處。
而在佛教的辯論中,論述一環扣一環,如果有絲毫的偏差,這個立論就不成立。而且說它
不成立,有足夠的依據,對方不得不承認。其判斷依據的方式,也就是在三相方面,佛教
是比較特殊的,在其他的推理方式當中應該沒有。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走進藏傳佛教》——台灣華梵大學問答
◎問:漢傳佛教的佛學院不重視因明,藏系的佛學院都很重視因明。依這種模式發展下去
,將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差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n.html
索達吉堪布:漢傳佛教因明不是很興盛,跟歷史有一定關係,並不是不重視。在21世紀的
今天,漢傳和藏傳佛教的確很有必要互相學習。以前,藏傳佛教不重視素食,漢傳佛教很
重視。但藏傳佛教非常開放,接納性比較強,現在很多寺院裡面,都在學漢傳佛教的素食
觀。很多藏僧也跟漢僧一樣長期吃素,還開展了許多推廣活動。雖然因為歷史的原因、語
言的隔閡以及各種傳統的原因,漢傳佛教因明弘揚不廣,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漢藏佛教交
流的深入,以後也會有所發展。
我在喇榮佛學院裡經常講,佛學院對年輕人要講得深一點,不要講得太簡單。否則,很多
人依靠網絡,找一些材料,很容易就搞明白了。至少所講的內容,要是很多人不懂的。不
懂對他來講也是一種提示,是摧毀傲慢的一種方法。最後聽完課時,什麼都不懂:“這一
節課到底講的什麼?我怎麼一點都不明白?”這樣就摧毀了他的傲慢心。
霍金到清華大學講課時,很多聽眾都睡著了。霍金開始有點不高興,後來卻比較開心,因
為這說明他講的專業性很強,這些人確實是迷糊了。所以,作為佛學院的老師,有時候很
有必要講得深一些。
大學裡,有些人分別念的確很重,總認為“佛教沒有什麼不懂的,不過就是善有善報,講
幾個故事。那麼簡單,有什麼可學的?”如果是這樣,就讓他學學因明,到時不要說學懂
,可能連辯論的理路都搞不清楚。這時,他就會覺得,原來山外還有山,自己並不是全知

現在有很多比較開放的大學,也在開設因明課。所以,我覺得漢傳佛教在因明方面,慢慢
會有良好的學習和研究。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走進藏傳佛教》——台灣華梵大學問答
◎問:跟不同的人辯經,可以增長自己的經驗。在台灣這種環境,學因明可能只有20個同
學,而在印度也許就是1000多人,兩者的學習效果會不會有極大差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f.html
索達吉堪布:學任何一門知識,都需要一種環境。如果與許多人一起專門上因明課,學習
一段時間以後,也許能參加辯論。但因明辯論並不是只要懂一點文字就可以的,即使表面
上能辯論,也不一定能挖出其中深刻的意義。文字的辯論和意義的辯論差別很大,懂得這
一點非常重要。文字上的辯論比較容易掌握,但意義上的辯論能深入的人很少。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走進藏傳佛教》——台灣華梵大學問答
◎問:有人說學習藏式的辯經,必須要先學藏文,用中文很難通達那麼如果想學辯經,一
定要學藏文才可以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e.html
索達吉堪布:如果因明辯論的方法,用漢語推廣得非常好,不一定非要學藏文。即使懂藏
文也一樣,因為會說藏語,讀藏文,不一定就會辯經。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能辯經的
都是層次分明、理路非常清晰的人,至少也要對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有所瞭解。如
果思路不清,或者連因明推理的專用術語都一竅不通,比如“柱子無常,所作之故”這句
話,一個人特別清楚它的含義,另一個人根本不懂,那即便學了藏文,也很難展開辯論。
如果特別廣泛地長時間學過因明,學得非常清楚,用漢語辯論也完全沒有問題。喇榮佛學
院的漢僧中,男女眾都有一部分人特別喜歡辯論,雖然他們用的都是漢語,但辯論絲毫沒
有受到影響。也許是太喜歡了吧,有一段時間,他們白天晚上一直在辯。後來我勸他們:
“不要辯得太多,否則,辯論也會上癮的,結果所有時間都花在這上面,可能不太合理。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走進藏傳佛教》——台灣華梵大學問答
◎問:我是佛學系大一的學生。我很想知道,藏傳佛教在進入辯論之前,需要學習哪些基
礎課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p.html
索達吉堪布:在修學時,把辯論運用到生活中,的確非常關鍵。有些人的辯論,真正成為
修行之因。寧瑪派的很多傳承祖師,如全知麥彭仁波切、無垢光尊者等,在不同的論典中
都講過,要遣除疑惑一定要先聞思。即便是讀世間課程,若沒有經過認真系統的學習,也
會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一一記錄下來,再通過長期學習斷除疑惑,永遠都
是問題。學習佛法更是如此。學習之後,自己私下若沒有認真思考,許多問題肯定得不到
解決。這也是現在很多佛教研究者的最大缺點。
以前高僧大德遇到一個問題,都要思考很長時間,反反覆覆地尋找答案,一直到完全解決
為止。相比他們,我們應該更加用心才對。比如,如果我對業因果,或者對佛教的某個觀
點產生懷疑的話,那我就要去問別人,去尋找相關的資料,直到得到正確的答案為止。但
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即使問問題,也只是聊一聊而已。回答也好,不回答也好,都沒有
什麼,答完了也忘完了。看書也是,看完了就忘完了。這種態度,因明邏輯就真的和我們
沒什麼關係了。所以,你應該用一種很嚴謹的思維方式反覆觀察,最後得出一種堅實的、
永遠也不會改變的結論。獲得這種定解,對現在來講,極其重要。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走進藏傳佛教》——台灣華梵大學問答
◎問:按照藏傳佛教的觀點,陳那論師跟法稱論師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g.html
索達吉堪布:藏傳佛教中,各個教派都學習陳那論師的《集量論》和法稱論師的《釋量論
》,不同教派的祖師也寫過相關註疏。我認為這兩位論師的觀點沒有根本差別,因為法稱
論師所有觀點的來源就是《集量論》。比如,《集量論》講到九句因,其中真實因有兩個
,相似因中的不定因有五個、相違因有兩個,總共有九種因。如果是真因,我們可以說“
承許”,如果是其他七種,我們要麼說“不定”,要麼說“相違”。這樣的分類,法稱論
師也完全承許。
可以說,陳那論師是因明體系的開創者,而法稱論師是其觀點的弘揚者。法稱論師的所有
論典,其實是對陳那因明典籍的註釋。所以只要承認他們其中一者,進一步也會承認另一
者。無論何時何地,對這二者都要平等承許。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走進藏傳佛教》——台灣華梵大學問答
◎問:我記得麥彭仁波切曾經說過,他的因明學來自薩迦班智達的《量理寶藏論》。我想
知道,麥彭仁波切在讀了《量理寶藏論》之後,有沒有自己的獨特觀點?是否有進一步的
發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huh.html
索達吉堪布:據麥彭仁波切的傳記記載,他在淨觀中見到了《量理寶藏論》的作者薩迦班
智達,以此解開了許多因明方面的迷惑,同時開創了一些新觀點。但從麥彭仁波切的弟子
整理的《量理寶藏論註疏》來看,其中的觀點和其他大德的註釋基本相同,並沒有發現哪
些是依靠薩迦班智達而產生的不共創意。雖然在《釋量論大疏》中,表面看,麥彭仁波切
的個別觀點跟薩迦班智達的有點衝突,比如對遣餘在事物的本體上是否存在等問題,有一
些爭議。但這只是智者們的遊戲而已,後人很難知道其密意是什麼。
[編按:《量理寶藏論廣釋第二十節課》索達吉堪布
什麼叫做遣餘呢?在頌詞中講了它的定義,所謂的遣餘,就是以否定(或者遮破)與自己
直接相違之分別念的途徑,來緣取它自己的對境,這樣的有境就承許為遣餘。
意思是什麼呢?我們前面已經講了,遣餘是取境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分別念
的心識,它能遣除與自己直接相違的所有違品,通過這樣的分別念可以對事物產生決定性
,這就是所謂的遣餘。比如我們說“瓶子”和想“瓶子”的時候,當時與“瓶子”直接相
違的所有非瓶的事物已全部排除,通過排除與它直接相違的方式來了知對境。]
上師如意寶也有過類似經歷。一次法王在光明夢境中,見到一個戴著班智達帽的人(即薩
迦班智達),給了他一本書,然後手揮寶劍,把經函一劈為二。當時,法王覺得一切智慧
都融入到了自己的心裡。醒來以後,整個世界上的一切萬法好像已經無所不通。法王非常
歡喜,連著幾天都沒有去上課。
以前我們學《量理寶藏論》的時候,特別羡慕法王,很期盼也能見到薩迦班智達,所以一
邊努力學習,一邊很用心地祈禱。我的《量理寶藏論》法本,是所有法本中磨得最厲害的
。但是不要說親見薩迦班智達,就連夢中也是一點感應都沒有。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走進藏傳佛教》——台灣華梵大學問答
台灣菩提學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uTiXueHui/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