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索達吉堪布問答之菩提心篇

作者: Biwogo (非顏)   2018-12-19 21:46:46
◎問:學大乘佛法,首先需要聽聞修學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f3m.html
索達吉堪布:如果慈悲心的觀念都沒有,那就談不上大乘佛法;而要斷除輪迴,空性這一
根本一定要抓住,若沒有抓住,將永遠沉溺在輪迴中不得解脫。要想對大乘佛法有深刻認
識,這些關鍵問題一定要掌握;至於次要問題,則可根據情況適當瞭解。
不管聽什麼法,在聽聞之前,都應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發殊勝菩提心,這千萬不能忘。如
果以菩提心攝持,短暫的一個小時,善根也會變成無量無邊,即使如來也無法衡量。這個
功德大家應該清楚,這是第一件事。還有一件事,聽聞佛法尤其是般若空性,這在人生長
河或整個生涯當中,是極為難得、非常稀有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歡喜心。世間人在參加
宴請時,一般來講心裡都有歡喜心,而聽聞般若法遠遠超過它,所以在通過輔導等方式學
習時,大家心裡一定要有意樂心!而有了希求心、恭敬心和精進心,通過諸佛菩薩的加持
,自己相續很快就能生起證悟般若空性的見解。否則,雖然有一分功德,但不一定能很快
得到如此境界。學世間學問也是這樣,如果學生特別愛學《語文》,或《化學》、《物理
》,那他得到的成就與他人就會完全不相同。所以每個人都應在菩提心和歡喜心攝持下聽
每一堂課,這特別重要!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般若攝頌淺釋》
◎問:發心並念儀軌受菩薩戒後,相續中存留戒體的最低條件是什麼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oee.html
索達吉堪布:受戒之後,關鍵要看我們的所作所為有沒有捨棄菩提心,如果沒有的話,才
可以說你相續中有了菩薩戒。所謂的不捨菩提心,堪布根霍在講義裡也講過,就是指內心
不發惡願“從此以後我不學大乘佛法,不度眾生了”。假如沒有產生這樣的念頭,即使你
暫時沒有能力度眾生,也不算是破根本戒。
比如我今天在路上看到一個可憐的眾生,但我自己也特別累,沒有辦法幫助他,那我有沒
有破菩薩戒的根本誓言呢?沒有,因為我沒有發那種惡願。如果發了惡願,那就很危險了
。所以我們有些時候與別人產生矛盾時,千萬不能想“這個人這麼壞,如果有機會度他,
我也不度了”。雖然這只是一個眾生,但捨棄一個眾生,也算捨棄了願菩提心,這一點是
比較可怕的!
當然,“一切眾生我都不度了”,這種想法作為大乘佛教徒恐怕不會有,因為大家都知道
捨棄菩提心的過失。但平時關係不好的人出現在面前時,自己心裡暗想:“這個人特別壞
,經常無緣無故地害我、誹謗我,說我不好看,說我偷東西,說我吃得太多,說我太懶惰
……這樣的話,以後有機會我也不度他了!”這種想法也是捨菩提心。
所以,大家千萬不能有這種心,一旦快要產生這種分別念了,馬上要懺悔,第二天念儀軌
重新受持菩薩戒,令其恢復。倘若認為菩薩戒毀壞了也無所謂,沒有戒體也可以,從今以
後就不用再受持了,那將來必定墮入惡趣。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入行論廣釋》
◎問:有需要發心的事情沒有去做,這算是捨棄菩提心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f94.html
索達吉堪布:光是不想發心做某件事,也不一定是捨棄利他,但如果凡是利益眾生的事情
,今後都不參與,自己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了,這就是捨棄了利他之心。
大乘所有的行為中,利他是最珍貴的,自利是最可恥的。我們有些發心人員,每天幾乎沒
有自己的時間,也沒有自己的空間,全部都是為眾生做事情。這種心態若能繼續下去,即
便你今生沒有什麼成就,我覺得一點也不浪費。在釋迦牟尼佛的公案中,有時候佛陀因地
時一輩子專門利益一個眾生,所以,利他的機會相當難得,有了這種機會時一定要珍惜,
不要覺得這是很容易的事情。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入行論廣釋》
◎問:發了心之後,如何能長期護持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f3l.html
索達吉堪布: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沒有抓住這兩點——勵力對治自己的染污心、好
行無義心,根本不可能護持菩提心。有些人經常想:“什麼時候休息啊?我好好地放鬆一
下。”這是非常不好的一種心態,作為發了菩提心的人,不應該經常想著自己快樂,雖然
凡夫人偶爾會生起這種念頭,但要立刻發現它、認識它、對治它。既然我們的身口意已經
全部奉獻給眾生,就不應該有自己的時間和自己的空間,在眾生沒有解脫之前,利他的步
伐不可以停下。當然,對我們現在來講,聞思修行對眾生是有利益的,在此過程中,如果
產生懶惰懈怠,想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馬上要提醒自己不能這樣,心態必須要改過來,
斷除一切無義之事。
一般來講,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行住坐臥都要觀察自己:“我做這件事對眾生有沒有意
義?對我的解脫有沒有意義?”首先考慮這個問題,而不是考慮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體
,否則便不是大乘修行人。
有些人剛開始好像很有把握,覺得肯定不會捨棄菩提心。但實際上這需要一個長期串習,
不然的話,就像藏族的俗話所說:“晚上睡覺時的心態,早上起來時就沒有了。”所以在
聞思過程中,經常串習非常重要,這種習慣永遠也不能退失,否則到了一定時候,原來的
心態就會模糊、淡化,不一定非常堅固了。當然,若想菩提心誓言十分堅固,無論處於什
麼樣的環境、面對什麼樣的人群,永遠都不會捨棄,首先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而若要有
這種堅定的信心,前提必須進行長期的聞思。如果沒有長期聞思,聽法的當下認為菩提心
很重要,自己肯定不會捨棄,但凡夫人在遇到各種外緣時,往往經不起考驗,很容易退失
道心。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入行論廣釋》
◎問:聽聞佛法之前,有時忘了發菩提心,這很重要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f90.html
索達吉堪布:每天聽法時以三殊勝攝持極為關鍵,即最初發菩提心、中間聚精會神聽受上
師教言、最後將聽法功德迴向天邊一切有情,如此一來,即使不具正知正念者窮盡畢生精
力的相似修法,其功德也比不上聽一次法的功德。這一竅訣簡便易行,並非如同鑽山塞海
般難以行持,只是經常閒散放逸導致很難憶念而已,但若連這幾秒鐘的觀想都難行難為,
那所謂的坐禪、觀修實在令人疑惑不解,難以對其生起信心。
法王如意寶曾經說:“上根者從家裡出發時就會想——為利益一切眾生去聽聞佛法,中根
者在聽到海螺聲時會發起菩提心,即使下根者,在上師勸發菩提心時也一定要生起發心的
意樂。”如果每天串習,心心念念中都想到發菩提心的重要性,這樣在很短時間內就會造
作很大功德,何樂而不為。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定解寶燈論講記》
◎問:發了菩提心,真的就會很快樂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na7.html
索達吉堪布:發了菩提心以後,對自我就不會特別重視,如此一來,你的許多痛苦便會自
然消失。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心裡所有的折磨、痛苦、障難等全部源於我執而產生,假
如沒有我執,就根本不會有這些痛苦。人們為家庭、為感情、為財富所感召的痛苦,說來
說去都是圍繞一個“我”字,如果對“我”不在乎而對眾生特別在乎的話,生活真是非常
快樂。不信的話,你可以去問一問周圍的人,看他們到底為了自己還是為他人而痛苦?現
在很多人歡喜看一些書和電影電視,尤其在家人經常看一些迷亂的東西,整天都迷迷糊糊
的,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傷心不已。然若詳細觀察一下,真正為眾生而哭泣流淚的有多少
呢?可見,只有捨棄自己而一心為了眾生,痛苦才會蕩然無存,內心始終充滿快樂。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入行論廣釋》
◎問:發了菩提心的人,與眾生接觸時是如何存心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na6.html
索達吉堪布:在沒有發菩提心之前,我們的心態經常是為了自己、為了親戚朋友,但發了
菩提心以後,自己的身口意、所作所為、言行舉止都應該是為了利益眾生。把我作為對境
,不管是對我恭敬、供養、禮拜,還是用各種不恭敬的行為來對待我,都願這些行為成為
他們的菩提之因。無論在什麼地方,凡有眾生看到我、聽到我的聲音,對我生起歡喜心,
或者對我生起厭煩心,都願他們離苦得樂,究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這就是我們發願的
總目標,大家一定要在實際行動中身體力行。
平時也應該這樣想:我在發菩提心的時候,已經把身口意都佈施給眾生了,從此以後,任
何一個眾生,不管是未來過去現在,什麼地方、什麼種類,只要是看見我、聽到我的聲音
、接觸我的身體、心裡觀想我,乃至對我生起貪心、信心、嫉妒心,只要把我作為對境,
願他們的今世來世,直至獲得佛果之前都具有極大的利益。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入行論廣釋》
台灣菩提學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uTiXueHui/
作者: MM79979 (90後憤青)   2018-12-20 23:1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12-19 22:00: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