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14(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9-01-11 23:56:55
  請掀開經本,七十三面第二行。
  這個文有四句,就是說明四種淨土淨穢的標準,第一句是從五濁輕重上來分,凡聖同
居土。第二句是講方便有餘土,就是「析體巧拙」,從這個地方說方便有餘土的淨穢。析
是分析,體是體會,從分析認識萬法皆空,這個方法比較上笨拙一點;當下能夠領會,這
就是根性比較利一點。所以,體空觀是方便淨,析空觀是方便穢,是這麼樣分法。第三句
是講實報土,這是講三觀,次第三觀就是實報穢,一心三觀就是實報淨。常寂光土是「分
證」跟「究竟」,分證,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都叫做寂光穢土;究竟覺那就是成佛了,
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盡了,這是寂光淨土。所以有些大乘經上說,「唯佛一人居淨土」,
那就是常寂光的淨土。這是略說,我們應當要知道的。
  底下一段文是給我們講,就是詳細說明四種淨土。在七十四面第一行、第二行,這是
說明同居土。七十五面第三行這一段是說的方便有餘土。在七十七面第一行,這有四行,
給我們說的是實報莊嚴土。在七十八面第三行起這兩行零一句,是給我們說的常寂光土。
這是經文以及註解比較詳細的說明。這個四種淨土,我們在《彌陀經》裡面講過,在《無
量壽經》也講過,所以這段文我們就把它省掉,並不很重要。因為我們講座時間比較短,
我們要選擇重要的,與我們修行有密切關係的我們多說一點。
  後面總結,在七十九面倒數第四行。「故以修心妙觀,能感淨土,為經宗也。」我們
翻開八十面,看註子。八十面第一行,從第四個字看起。「釋題三觀,為被何人,為何處
用,須知正為生同居淨故說三觀。」這是佛說經之目的,以及祖師大德給我們講解這部經
,用意全在凡聖同居土。為什麼?因為凡聖同居土,說實在話我們確實有分。上三土不見
得有分,這個一土確實有分。但是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
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個實報土上上品的受用我們也能得到。這是非常不
可思議!一切經裡面沒有這個說法,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也沒聽到佛有這種說法,這是西
方世界之殊勝。所以,一切諸佛都勸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十方世界諸佛淨
土是不平等的。釋迦牟尼佛有淨土,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絕對不亞於西方極樂世界,
但是它不在一起。西方世界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這是我們本師淨土不如阿彌陀佛淨
土的地方,不是本師沒有淨土。我們要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才明白世尊為什麼不勸我們
生他自己的實報莊嚴土,而去生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理由就在此地。
  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這部經裡面所講的修行的方法,什麼人有資格來修?「為被何
人」,什麼人有這個條件有資格修?「為何用處」,修學這個法門有什麼利益,有什麼好
處?底下給我們講清楚了。須知,必須要知道,正為生同居淨,故說三觀,我們今天依照
這個方法來修行,確實它正說就是凡聖同居淨土。「隨其惑斷淺深之處,自然感得有餘等
三,非僅為感實報寂光,說三觀也。」正為是佛意,所以才能夠普度九界眾生,就是連惡
道、五逆十惡、地獄相現前都能夠得度。這是如來徹底悲心,顯示這個法門廣大無邊。至
於往上去的那三種淨土,那是隨我們自己修行斷惑淺深了,如果我們的斷惑程度深,自然
就往上提升;斷惑程度淺,也能生方便土,總而言之,統統都能往生。這才是佛給我們說
這個法門真正的用意,祖師大德給我們講經、註解,目的都在此地。
  底下一段是講用,「論用」。前面講宗是修因,這個地方是講結果,我們依照這個方
法修行,修了之後有什麼用處?就是有什麼好處,這個地方要給我們說好處。「四論用,
宗是自行所修之法」,是我們自修的方法,「用是利他所施之法」。用主要是講利益,既
能利他當然自利,自己得不到利益,如何能夠利他?所以這個用簡直就可以說是講修行的
利益,利益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行趣理」,自己明理證果,「故明妙觀,利他攝機
」,利他是可以幫助別人,我們自己得到這個好處,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好處介紹給別人,
不可以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不是大乘心,與阿彌陀佛、與諸佛菩薩的心不一樣。心不一樣
,換句話說,跟他就不是同志。不是同志,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法子相處,為什麼?
心不一樣,不能相處。我們想法、看法、作法都不相同,這怎麼能住在一起?所以,想到
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跟阿彌陀佛、跟大眾,我們的想法、看法、作法大致都相同,志同道
合,這才能夠歡喜同住在一起。
  佛教給我們修六和敬,西方極樂是六和敬最圓滿的一個僧團。我們如果不修六和敬,
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去不了。六和敬在哪裡修?現
在就要修,千萬不要以為我現在不修沒有關係,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修。現在沒有這個基礎
,西方世界人不要你。所以六和非常重要。阿彌陀佛建立西方世界,他的用意就是要普度
十法界有情眾生,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是我們受持《無量壽經》、
受持淨宗五經一論,目的也就在此地。
  「合通眾善,他宜妙觀,亦須教修,自行助道,豈廢眾善,是故宗用,法必齊等,但
有自行化他之異耳。」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化他要有機
緣,機緣不成熟的,自己充實自己。機緣成熟了,一定要盡心盡力幫助別人。可見得自行
是化他的準備,化他正是自行的大用現前,實在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在形象上是有差別
的,這個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後才曉得自行不是自私自利,不是小乘,是因緣還沒有成熟
;自己本身德行還沒有具備,現在努力的來修學。在修學的初學過程當中,有化他之願,
沒有化他之行,行的力量不夠,所以先要充實自己。不是不准你博學多聞,在第一個階段
是要你先斷煩惱,所以把博學多聞放下。斷煩惱的時候,決定不可以博學多聞,博學多聞
斷不了煩惱,只是增長邪見;增長邪見,換句話就是增長煩惱。我要斷煩惱,再增長煩惱
,怎麼能斷得了?
  所以修行第一個階段是修清淨心,萬緣放下,把心定下來,不要去攀緣,這個時候好
事不如無事,要修這個。到自己真正充實了,有能力了,有緣一定要去幫助別人,不幫助
別人就沒有慈悲心。那個時候是博學多聞,利益眾生。所以,自行化他是有階段的,有次
第的,這是一定要知道。這個次第要是亂掉了,那真的很可惜,我們的時間、精力浪費,
到最後一事無成,這是很可惜的。
  下面這是給我們正式來解釋論用。「次辨經用,用者力用也,生善滅惡,為經力用。
」「鈔云,行者應知體宗用三,別明三法」,從形相上、作用上來講是三樁事情,要從體
上講是一樁事情。「乃從一性」,這三樁事情都離不開自性,「起於二修。體是法身,所
顯性也;宗是般若,能顯智也;用是解脫,所起力也」。體是一個,二修就是般若、解脫
。「二雖修成,須知本具」,修成的實在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如果性要不本具,雖修
也不會成就。無量的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正因為是本具,所以佛在大經上講「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你修成佛了你得到什麼?一樣也沒得到。一樣都沒有得到,是一樣都不缺乏
;一樣都不缺乏,原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得的,外面沒有一法可得。真正明瞭
外面沒有一法可得,我們才真正回過頭來修性,修自性。外頭沒有一法可得,要記住。
  現在大家把這個事情忘掉了,都向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求得什麼?求的全是別人的。
譬如學講經,他不修自性,不修自己清淨心,去找別人的註解。看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去研
究,講一輩子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依照古人的註解,全是古人的東西,與自性
毫不相關,這個就錯誤了。真正會修的人,雖然展開釋迦牟尼佛講的經,經典一展開跟自
己自性相應。把我自性《觀無量壽經》藉著他這個經本,把我自性的經引出來,我講的是
自性裡面的《觀無量壽經》,不是釋迦牟尼佛的《觀無量壽經》。自性本來具足這個經典
,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是一樣的,無二無別。要這樣修法!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佛真
正的意思。
  像蠟燭一樣,這個蠟燭點亮了的,我本身是這一支蠟燭,我借它的光點亮,這就對了
。借它的光點亮了,是我本身放光,所放的光明跟它的光明是沒有兩樣的。絕對不是我跟
著它的光走,永遠在它的光明照耀之下,自己不能放光,這就錯了。諸位總要明瞭這個意
思。生善滅惡,惡就是指的妄想執著,善就是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無量智慧德能。也可以
說惡就是本性上面的種種障礙,把這些障礙去掉,使我們本性智慧德能再現前,這就對了
。這是真正生善滅惡,這是本經的作用。
==
外頭沒有一法可得,要記住。
現在大家把這個事情忘掉了,都向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求得什麼?求的全是別人的。
譬如學講經,他不修自性,不修自己清淨心,去找別人的註解。看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去研
究,講一輩子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依照古人的註解,全是古人的東西,與自性
毫不相關,這個就錯誤了。
真正會修的人,雖然展開釋迦牟尼佛講的經,經典一展開跟自己自性相應。
借它的光點亮了,是我本身放光,所放的光明跟它的光明是沒有兩樣的。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01-12 03:08: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onesadman (一線生機)   2019-01-12 15:5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1-12 21:55:00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9-01-16 00:25: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