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宗義寶鬘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二)道的主張
(1)道之所緣
【無常等四諦十六行相,就是道的所緣。】
了解什麼內容稱為道?以大乘而言,道的內容很多,有飲食知量之道、有睡眠瑜伽之
道等;但是對有部宗(毗婆沙宗)、經部宗來說,只有了解無常、苦、空、無我的道,其他
的不是道。
例如某個行者有很好的比丘戒,又精勤的修行,之後得到了道。那他得到的是什麼?
就指出了解無常的道、了解苦的道等十六個道。
那他有沒有四念住、八正道的道?也有,因為四諦十六行相與四念住、八正道等只是
從不同的面向去描述而已,內容是一樣的。
又,較嚴格的說法:有部宗、經部宗認為只有見道、修道是道。所謂的道是剷除障礙
,有這種能力的只有見道、修道。資糧道、加行道只是在準備,沒有直接剷除障礙的能力
,因此並不是道;而無學道已經完成了,是果,不是道,所以道限定在見道及修道。
【其中的細品無我和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同義。此宗認為獨立自主我空就是細品補特伽
羅無我。在十八部派中,正量部等五派不主張獨立自主我空是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因為正
量部等五派主張有獨立自主的我。此宗不承許粗、細品的法無我,因為他們主張一切存在
的事物都是法我之故。】
了解無常、苦、空、無我等道中,最主要的道就是了解空性的道。在空性方面就說了
二個內容,粗的是常一自在的我空,細的是獨立自主的我空。
一般而言,都承認這二種空性,但是犢子部等五派承認常一自在的我空,對於獨立自
主的我空就不敢說是。
問他們(犢子部等五派),有沒有獨立自主的我?他們不敢說有,也不敢說沒有,就模
擬兩可的回答「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不可說。」總之,有部宗、經部宗會承認常
一自在的我空與獨立自主的我空,這個就是四諦十六行相中最重要的內容。
「細品無我和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同義」:就是細品無我與無我是同義的意思。是否承
認無我要看是否承認細品無我。
了解何謂常一自在我與補特伽羅我是很重要的內容。「常一自在」:恆常、單一(不
依賴支分)、不被因緣所左右(「不自在」即由因緣而生)。「一」與「自在」可以歸類到
「常」,懂細微無常即可破除常一自在我的想法。
通常會認為細微無常是剎那變化,這並不是完整的無常觀。較好的理解是,每一個無
常法在因素方面都有千千萬萬,而且不斷改變,如此一來,果方面也會出現變化,所以剎
那一定有很大的變化。也就是,講細微無常,會牽涉到很多的因素及由因所掌控,所以不
是「一」、不是「自在」的內容都包含進去。
「獨立自主的我」:理解時,獨立自主的我與實質有關。非實質的都是透過與它同體
的支分來認識它的,如補特伽羅我是非實質的,因為要透過與它同體的臉、肢體等來認識
。實質的不需要透過與它同體的支分來認識,可以直接被看到,如形、色。
對於補特伽羅,有部宗有二說,一是整體式的,如人、馬、牛,這是非獨立自主的,
因為要認識人或馬等,要透過身體、聲音等來認識,覺得可以直接看到人、馬等是獨立自
主的想法。
另外會說第六意識是補特伽羅。第六意識是識,識在有部宗來說,可以由其他的識來
了解它。也就是意識可以直接被了解,如此,意識就是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與非獨立自主的區分是:要不要透過與它同體的支分來了解它。「獨立自主
」:字面類似不依賴他者,但是不要理解成什麼都不依賴、是單一的,這樣就與常一自在
相同了。
獨立自主的意思是,自己能不依賴其他,獨立地讓了解自己的識看到,即嚴格的解釋
,獨立自主是能獨立地將自己表現在識前。所以整體的補特伽羅是非獨立自主的,但是別
體上,意識這種補特伽羅可以被直接了解,所以是獨立自主。
有部宗不承認法無我,只承認人無我,因此有部宗說人無我時,以他自己的講法就會
是:整體上來說是人無我,但是別體的意識其實是人我。
但是佛經中說:一切法皆空,對此,有部宗必須要解釋佛經的意思。即佛經說一切法
皆空,有部宗也承認。
問有部宗,第六意識也是人無我嗎?有部宗會說是,解釋時就說,它不是獨立自主我
的受用物。也就是,從它個體上來說,它是獨立自主,但也要說是獨立自主的我空,此時
獨立自主我空並不是在說它本身是不是獨立自主,而是先想一個「獨立自主的我」,由他
(「獨立自主的我」)空,如人整體上是非獨立自主,是獨立自主我空,所以瓶等也就成為
不是獨立自主我的受用品,因為沒有獨立自主的我。第六意識是獨立自主我的受用所空,
但並不是它自己無法直接顯現。有部宗在解釋獨立自主時繞了一大圈。
學有部宗的見解,要按照他的解釋去學,但是我們是為了學中觀宗的見解打下基礎,
才學有部宗的見解,所以重點是了解什麼情況稱為「獨立於識體之前」?(什麼是獨立自
主的我?)要經常思惟這點,其他的不過是宗義的界限而已。
我們會有「我」的想法,這當中可能有常一自在我的想法,但是是很少數,而獨立自
主我的想法是一定有的。我們會覺得不是透過身體的某部位才想到人,是以「我」為主,
認為先想到「我」,接著才想到「我所」。
(2)道之所斷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