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14)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6-19 09:04:57
....接續 #1S_RjrrY《地道建立》(113)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接著說明大乘修道後得智。
後得智的順序其實是在34頁第7行(1-3)之前,即實際的順序是無間道(1-1)、解脫
道(1-2)、後得位,再進入「既不是無間道也不是解脫道的大乘修道根本定智」(1-3)。
雖然從分類(大乘修道根本定智、大乘修道後得智、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個的大乘
修道)看起來,好像後得智是在(1-3)之後,但是實際上的順序(2)「大乘修道後得智
」是在(1-3)(大乘修道根本定智的第三種分類)之前,而在(1-1)、(1-2)之後。
接著看「大乘修道後得智」的定義。
「1 從大乘修道根本定智(指大乘修道解脫道)中出定之大乘隨現觀(即大乘修道)
,2 在心續中具有〔大乘修道後得智〕自己的補特伽羅的心續中現行者」,就是(2)「
大乘修道後得智」的定義。
後得智在之前根本定智的狀態是沒有起現行,而在為後得智下定義的時候就必須是現
行的,意即現在就不是在根本定的狀態,而是到了後得位的狀態,後得智才有辦法起現行。
在後得位起現行的部分就是後得智,這些後得智在之前的根本定當中並沒有起現行,
如六度的布施(不是指布施物而是指布施的心,更正確應該是布施的思心所)、持戒是指
守護的思心所、安忍是不受擾動的思心所、精進是勇於善法的思心所,這四者都是思而且
完全都是善的。
但是一般講精進的對象有時候並非是善,如這人很精進(努力)的去蓋房子,世俗當
中可能會這樣講,但其實嚴格來講,這並不是具定義的精進,只是假名的精進。因為具定
義的精進,它的對象必須是善法。
同樣的,信也是如此,假設我們信的是佛、佛法、菩提心,這種信可以說是百分之百
具定義的信。但假設所信的對象是魔、邪道,這只能稱為是假名的信,並不是具定義的信。
所以信及精進的對象必須是善的或正確的,所以六度的前四個一定是善,但若只是講
靜慮或般若則未必是善(而靜慮度或般若度則一定是善的),因為靜慮(三昧心所)可以
帶有煩惱,慧也是一個心所,也有顛倒慧,所以當講靜慮或慧並不一定是善,這點要注意。
而且這六個(六度)當中前四個(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都是善、都是福德資糧
,但是後二個(靜慮、智慧),若細分的話,有屬於福德、有屬於智慧的部分,即靜慮有
屬於福德及智慧,般若也有屬於福德及智慧。
如果以前四個(布施、持戒、安忍、精進),加上悲心(希求有情離苦及苦因的意樂
)、菩提心(由大悲心引生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出離心(希求解脫的意樂)、慈心
(希求有情具樂及樂因的意樂),這些在根本定當中是沒有起現行,因為根本定的狀態主
要是現觀空性(根本定智是現觀空性的智慧)。
但是到了後得位(從根本定出定後),布施、持戒、安忍、精進、出離心、悲心、菩
提心、慈心就可以起現行,可以累積福德資糧。此處所講的,就是這類的如六度的前四個
,及出離心、悲心、菩提心、慈心。
反過來講,當這些在根本定的狀態當中,由於不起現行就是(3)「不是『根本定智』
及『後得智』二者的任何一個的大乘修道」的情況。
這六個(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未必是度,因為如果以未入道的行
者,或聲聞、獨覺行者,他們也會去行這六個,但是他們所行的還不能被稱為度。
要被稱為度或般若波羅蜜多,是要有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攝持(輔助)
,這六個才有辦法被稱為六度,否則不能稱為六度。這是依應成派的講法,亦即從布施到
般若這六個有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攝持(輔助),才可以得到度或波羅蜜多
的名稱。
而且第五個的靜慮度是特別指緣空性的止,般若是特別指緣空性的觀,因為靜慮及般
若可以有很多所緣,但是這裡特指空性的所緣。這是應成派的講法,即只要有菩提心(為
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攝持的這六個,都可得到「度」或「波羅蜜多」之名。
自續派則有二種看法,一派認為即使是菩提心攝持也不一定算是真正的六度,另一派
則說只要有菩提心攝持就是真正的六度。
認為即使有菩提心攝持也未必是六度的自續派行者,他們認為只有佛的六度才是真正
的六度,其他的六度都是隨順的,並不是真正的六度。此處所講的自續派主要是指獅子賢
,因為現在所看的《地道建立》,主要是根據獅子賢的《明義釋》對於《現觀》的解釋。
《現觀》的解釋當中寫得最好的就是獅子賢的《明義釋》,但是獅子賢本身的見解並
不是應成派的見解,他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見解。以他的見解來看,他把度或般若波羅
蜜多理解為要到達輪迴的彼岸者才有資格稱之,意即只有佛行這六個才有辦法成為度,朝
佛果位或朝無學道去行走的這些菩薩還沒有辦法得到度的名稱,因為度的理解就是已達彼
岸的意思。
按他的理解,正要朝向彼岸的這些菩薩還沒有辦法得到度的名稱,要已達彼岸的佛才
有辦法得到度的名稱;但是以應成派來看,不論是正在朝向彼岸者或已達彼岸者這二類都
可以稱為度。
大乘行者的後得智,主要是指前述所說的前四度、出離心、悲心、慈心、菩提心現行
。若以小乘行者來講,就不能稱為前四度,只能說是布施的思、持戒的思、安忍的思、精
進的思起現行、還有出離心起現行,這些是小乘行者的後得智。
整個大乘道,其實是根本定智及後得智一直在交替,即根本定智接著一定是出根本定
到後得位產生後得智,緊接著一定是又到根本定,即不斷的交替。為什麼根本定智及後得
智要不斷地交替?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