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註(節要)53(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9-07-26 16:10:42
一、八個朝代十二次翻譯
  下面是失傳的七種。「據《開元釋教錄》」,這個經在譯經史裡頭有,有經名、有翻
譯的人、有卷數,但是書找不到了,失傳了。第一個是「《無量壽經》二卷,漢安息國沙
門安世高譯」。慧遠大師東林念佛堂所用的經本,非常可能是安世高翻譯的。第二種,「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曹魏沙門」,出家人,「帛延譯於洛陽白馬寺」,這也失傳
了。第三種叫「《無量壽經》二卷,晉沙門竺曇摩羅多」,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法護」。
第四種,「《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二卷,一名《樂佛土樂經》,一名《極樂佛土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法力譯」。第五,「《新無量壽經》二卷」,第六、七經名相同,翻譯的
人不同。「東晉迦毗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翻譯的,佛陀翻作覺,跋陀羅翻作賢,「譯
於道場寺」。第六種《新無量壽經》,「宋涼州沙門寶雲譯於道場寺」,道場寺兩次翻譯
。最後第七種,「《新無量壽經》二卷,宋罽賓國沙門曇摩羅蜜多」,翻成「法秀」。
  以上,連現存者,總共八個朝代十二次翻譯。「《甄解》云」,日本淨宗祖師的註解
,「凡於諸經中,傳譯之盛,無如今經」。印度傳來的經,十二次翻譯的大概只有《無量
壽經》。多次翻譯,像《金剛經》六次,內容大同小異。這個經差別非常大,特別是願文
,有兩種二十四願,有兩種四十八願,還有《宋譯》三十六願。不可能有這樣的差誤,任
何翻經的人都不可以這樣,這肯定是梵文原本不同。說明世尊當年多次宣說。帶說的,《
華嚴》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經》裡面說了,其他經裡常常提到淨土,勸大
家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古人統計有兩百多種經論。「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會
疏》說:「凡於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
  最後這一段說明「本經為佛多次宣說,且誦習者多,梵本傳寫者多,梵本有多種」,
「存」是留下來的,「沒」是失傳的,「詳略不同,梵筴寫本又易脫落,故今諸譯本甚有
差異。若細究存世之五譯,可推知當年梵筴」,就是梵文本,「至少有三種,必是所據之
原梵本不同」,才有這樣的差異,「可見會集諸譯,實有必要」。
二、《無量壽經》,乃佛多次宣說
  「存世五種,差異較著」,非常明顯。「不似《阿彌陀經》之兩譯與《金剛經》之六
譯」。《彌陀經》兩種,內容大同小異,是同一個梵本。《金剛經》六種翻譯,「其文之
詳略雖稍有異,而內容實是相同」。文字不完全相同,意思完全一樣,是一個梵文本。回
頭再看《無量壽經》,「今經」五種翻譯本「不但文字詳略差別懸殊,且內容深廣亦復有
異」。最明顯的例子,「例如彌陀因地大願」,漢譯、吳譯是二十四願,宋譯是三十六願
,魏譯康僧鎧跟唐譯《大寶積經.如來會》是四十八願。「且願之內容,各譯亦復不同,
可見出入之巨」。出入太大了。「現世流傳,魏譯較廣」。康僧鎧本。「《甄解》指出,
以漢吳兩譯,對校魏本,粗舉大者,計有八異」,八種很大的差異。「如與唐本對檢,略
有七異。今不詳錄」。「至於宋譯,與諸譯差異更大」,它的願文只有三十六。
  「諸譯何以不同?」清朝沈善登居士《報恩論》說,「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諸經,
約有三端」,第一,「譯手巧拙不同」,翻譯的人程度不一樣。第二,「梵本傳寫不同」
,寫漏掉了,這個很有可能。還有貝葉丟掉幾片,這也常有。第三,「本師前後多次宣說
不同」,佛在不同時候、處所、不同聽眾,看到眾生有這類根機,能信、能願,佛是決定
要把這個法門告訴他。這個緣分太難得了,這是當生成佛的佛法,其他經你學了未必一生
能成就,這部經一生決定成就。所以遇到根熟眾生,佛一定會說。縱然一、二個人得利益
,大眾都種善根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本師三百餘會說法,既多指歸淨土,則
自然屢說不一說」,每次說的不盡相同。「而亦隨時隨機,開通大意,依義不依語,顯然
可知」。這個推理很正確,符合邏輯,正確的推理,世尊多次宣說。
  「故知《無量壽經》,乃佛多次宣說」,阿難結集,「梵本不一」,每次結集。「譯
者」,所據版本不同,「且譯筆之巧拙有差,於是譯文自然差異」。
三、此經如來本懷,處處異說,蓋大悲之極處也
  「沈氏」,沈善登居士,「復明梵本易誤之因」,說明梵本差誤原因,「蓋梵筴皆寫
本,易致脫誤,如漢譯大本經,乃爾劫時下,脫誤數十字,文義不貫」。經文意思不能連
貫,什麼原因?貝葉經可能丟了一頁。貝葉經兩面打洞用細線穿起來,一散開就很難兜起
來。「又《四十二章》藏本,與石刻趙文敏寫本」,趙孟頫寫本,「及藏外」,《大藏經
》沒收的,「流通各本,章節前後多寡各各不同」,「而與《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
有《一切經音義》所摘字,而諸本皆無者。大抵誦習多,則傳寫多,而得失異同亦多」。
因為手抄本可能漏字、寫錯。「又曰」,這也是沈居士的話,「《甄解》云:以審諸譯」
,審查五種原譯本,「是梵本廣多,致使傳譯文義,存沒詳略不同耳。可見《甄解》與沈
氏意同」,意見相同。「梵筴寫本又易脫落,故今諸譯本甚有差異」,很多差異。
  「日本日溪師亦同沈氏之說」。他說,「異譯文句,與今經」,他們採用康僧鎧本,
「稍差異者不少」。什麼緣故?「思夫」,我們想,「多異本」,每個人抄不一樣,多幾
個字,少幾個字。「傳者不一,故致斯異」。「亦或非一時說」,也有可能不是佛同時所
說。「例如般若諸經,以此經如來本懷,處處異說,致此多本,蓋此大悲之極處也。」這
部經是佛本懷,佛希望眾生一生圓滿成佛,愈早愈好。這部經可以叫你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太稀難得了。佛說別的經,是眾生跟那個經有緣,這是應機說法。說淨土他不相信,難
信之法,就不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是這麼回事,如來的本懷就是這部經。處處異說,說的
不一樣,勸你往生念佛是一樣的。致此多本,蓋此大悲之極處,佛希望眾生一生得度。
  「以上諸德」,「皆主本經乃世尊多度宣說之法,實有所據」。佛勸人修淨土絕對不
是一次,常常勸人學淨土,大悲極處,看出佛陀度眾生的心切,處處宣說。信願持名,求
生淨土,這一句是主軸,千變萬變都不離這一句話。「例如本經《唐譯》本名《無量壽如
來會》,乃《大寶積經》中一會之文。足證佛說《寶積經》時,亦宣說本經」。
四、根性不同,佛說法不同,無有定法可說
  「沈氏又云:魏譯文辭詳贍,義理圓足,故自來講家多據之。」這說康僧鎧本,翻得
好,講理、講事都講得很圓滿。「唐譯差與相近,蓋同一梵本」。「宋譯亦甚明暢,而辭
句前後大異」,差別太大,這是另一個本子。漢譯、吳譯文辭拙澀,不好讀,「而義有相
補備者,則又一梵本」。所以,「沈氏雖未能直從古梵筴取證,但今若細究存世之五譯,
可推知當年梵筴至少有三種,故知沈氏之說可信」。
  「至於他師有認為五譯祗是同本異譯,各本差異,祗因譯者意樂不同,實未能服人」
。說得太牽強。「例如本經小本秦唐兩譯,羅什大師因秦人尚簡,乃攝十方佛為六方佛,
此誠譯者應機之妙。文簡應機,而經義無失。」舉《彌陀經》,文字不相同,但是意思是
圓滿的,六方就是十方,十方就是六方,這是應機之妙,經義不失。「是始為譯者之意樂
與善巧」。這是對中國人愛好了解。「至於本經諸譯之差別,大異於是」,「故不應是譯
人意樂不同」,不應該這樣看法。
  「例如彌陀大願」,最明顯的例子,「乃淨宗之緣起,與本經之綱宗,而十念必生之
願,正是彌陀大願之髓」,這願見於魏唐兩譯,漢吳兩譯當中沒有。「若謂魏唐兩譯之四
十八願,與漢吳兩譯之廿四願,祗是譯筆開合之不同,則實難自圓其說。世間焉有如是大
膽之譯人,敢率自意,妄刪大願之心髓」。把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給刪掉了,這是墮無間地
獄,決定講不通。「故知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異」,決定是佛當年多次宣說。
佛宣說因人而異,應機說法,一定讓聽者生歡喜心,生信發願,求生淨土。根性不同,佛
說法不同,這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無有定法可說。
  「又如《吳譯》廿四願中有國無女人與蓮花化生之勝願」,「而魏唐兩譯雖具四十八
願」,沒有這兩句。「若謂原本是一,諸譯只是開合不同,則請問《吳譯》此二願從何而
來?何以廿四願中有之,四十八願之本竟然無之?可見諸譯所據之原筴不一。」就是用的
底本不一樣。
  「從上之例,可見會集諸譯,實有必要」。「是以從宋至今,王龍舒、彭二林、魏默
深與先師夏蓮居諸居士」,統統都是在家,「先後均曾校會本經」。彭際清節校,王龍舒
、魏源(魏默深)、夏蓮居是會集。會校有四種。第一,「《大阿彌陀經》,宋國學進士,
龍舒王日休」,龍舒就是現在安徽舒城。第二,「《無量壽經》,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
校」。第三,「《摩訶阿彌陀經》,清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會譯」。第四,「《佛說
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民國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
==
佛陀度眾生的心切,處處宣說。
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一句是主軸,千變萬變都不離這一句話。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07-26 18:1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7-26 21:46:00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9-07-29 00:1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9-07-31 09:15: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