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量壽是一切德能裡頭的第一德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題上的無量壽,「梵語為阿彌陀。即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教主
之聖號」。大乘是表智慧,無量壽是表德能,莊嚴是表相好,就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
慧德相」。這三種果報無比殊勝,因就是清淨平等覺。修清淨平等覺,就感得大乘無量壽
莊嚴,這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無邊密義」。「今若譯梵文為華語」,
阿彌陀三個字深廣沒有邊際,「顯密旨於顯說」,「則可譯成無邊德號」。「今經」,翻
作無量壽,「是取其中首要之義」。無量壽只是阿彌陀頭一個意思,如果直翻,是無量覺
。無量覺是自性,只有自性是無量覺。無量覺本來就有,本自具足無量智慧,無量智慧起
作用就是無量覺,覺就是明瞭,這是性德,阿彌陀是性德,一切無量,無邊密意。
每個人大徹大悟之後,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盡,阿彌陀就現前。換句話說,阿彌陀是
所有諸佛的德號,只要成佛,都叫阿彌陀。中峰禪師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
是我心」。所以阿彌陀佛是誰?我心就是阿彌陀佛,真心叫阿彌陀。真心就是無量義,智
慧、德能、相好,一切無量,是自性。什麼時候證得?妙覺證得。妙覺就叫阿彌陀,阿彌
陀就是妙覺。我們將來成佛就叫阿彌陀,一定會證得的。我們證得阿彌陀,一定在西方極
樂世界。無量壽是一切德能裡頭的第一德,如果沒有壽命,什麼都落空了,都沒有了。
二、世尊妙德無量,名中所含之德亦無量,是以持名所召之德無有量
「《漢譯》本則翻為無量清淨佛、無量覺、無量清淨平等覺(其中覺字與佛字正同)
」,佛就是覺的意思。「以上多種聖號,咸曰無量」。功德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
道力無量、依報無量、正報無量、莊嚴無量、說法化度無量,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蓋
以世尊妙德無量」,一定要記住,佛是自己,不是別人。自性就是無量的,見性就是無量
,真的無量。法身菩薩個個都是無量,智慧、德能、功德、神通,樣樣無量,無始無明習
氣斷乾淨,完全回歸自性,稱為妙覺,等覺之上。這是阿彌陀的本義,阿彌陀的真實義。
世尊妙德無量,德號亦無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無量」。像十二光講無量覺、無
量清淨、無量清淨平等覺,每個名號所包含的智慧德相都是無量。「是以持名所召之德無
有量」,召是招感,我們有感,佛菩薩有應。念這一句佛號的功德無量無邊,念的人自己
不知道,念了幾十年一輩子,好像沒什麼功德。原因在我們對於這句名號不認識,不知道
它有這麼大的德能。我們念佛念這個名號的心是散亂心,隨隨便便念的,沒有誠敬、恭敬
,心也不清淨、不平等,甚至連十善都沒有。佛號是念了,招感之德有量。如果用真心,
沒有妄念、雜念,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念這句佛號,那完全不一樣,真有感應。
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癌症擴散,存活時間只有一、二個月。到道場來念佛,住在道場聽
經。他聽懂了,愈聽愈喜歡,也吃素食了,感動父母,一家人學佛。他從聞法信受奉行,
六十天,阿彌陀佛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了。他有病,沒有痛苦。不吃藥不打針,每天歡歡
喜喜跟大家一起念佛,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了。走的時候讓父母、兄弟姐妹都不要來看他
,讓佛友來助念,非常聰明的做法。往生一、二天,家人看他全身柔軟,面貌如生。
這孩子是來示現的,告訴我們往生不難,就要用真心,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有
絲毫留戀就是障礙。阿彌陀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他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我們都是
活在阿彌陀佛法身裡面,他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只要你用真心去感。世間事是虛妄心感,
妄心沒有辦法感動真心,真心能應妄心,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持名所感之德無有量。
三、安樂國土依正三種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
「今經題中首標無量壽者,以此三字,統攝一經所說」。《彌陀經》佛說得很簡單,
無量光、無量壽,光代表智慧,壽代表壽命。佛用這兩樁事情統攝一切無量。「無量壽是
法身常住之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壽是如如智之體,光是如如智之相」,從體上講
叫壽,從相上講叫光。「故經題標壽德」,光德在壽德之中。體跟相分不開,智慧神通道
力都包含在壽裡頭。
「又《甄解》云:極樂淨土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往生論
》說的。佛是極樂世界的導師,菩薩是十方世界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只要到極樂
世界,統統稱菩薩,也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極樂世界沒有上帝,沒有士農工商,這是個非
常奇特的世界,是學校、道場,裡頭只有老師、學生。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求學。極樂世界
畢業就成佛了,統統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辦的學校,畢業了都變成阿彌陀佛,妙極了!
「一切歸壽命」,如果沒有壽命,再莊嚴你也無法享受到。壽命是一切莊嚴的第一德。
「又安樂國土依正三種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極樂世界依正三類莊嚴,佛有
八種,菩薩四種、國土十七種,統統入一法句,無量壽故,離不開無量壽。「故經題中標
無量壽德號,則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主是阿彌陀佛,伴是所有
菩薩。「全部經旨,攝無不盡」,無量壽的名號全部包括,一個不漏,深廣無盡。
四、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莊嚴」,「莊嚴者,《探玄記》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二是交飾。「故小
本曰: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讚美到極處。「《往生論》稱極樂三種莊嚴」,
「文繁不引」,後面還要學到。功德莊嚴不可思議,無法想像,真正到極樂世界,看到極
樂世界的莊嚴妙好出乎想像之外,真正用的是無比殊勝來形容。
經本說,「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又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我們
對阿彌陀佛生起無盡感恩之心,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是阿彌陀佛修成的。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他用五劫一心一意求極樂世界的莊嚴,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去參學。極樂世界的美好超
過一切諸佛剎土。我們用什麼感恩?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就是感恩。看破放下,一心一意
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不再跟人計較、跟人競爭,全放下了,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海賢老和
尚說:「其他啥都是假的」,假的你執著,就造輪迴業。天天造輪迴業,怎麼出得了六道
輪迴。老和尚對人事物都沒有放在心上,心裡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這是我們的好樣子。
五、極樂世界怎麼成的?清淨之行
在這個世間,老師教我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隨善緣,對一切眾生有利的緣,遇到了
不能不做。不做你沒有菩提心,沒有慈悲心。應該怎麼樣?不著相,決定沒有自己的名聞
利養在裡頭。一向專念西方極樂世界,做了跟沒做一樣,絕不放在心上,絕不希求果報,
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樣就對了。不善的決定不能做,對一個人不善都不可以做。
善不善,標準在《十善業道》。世法的標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學佛先把人做好,來生人天資格都拿不到,你怎麼能往生?每天真正早晚課,早晨提醒自
己,晚上認真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過要逐漸逐漸減少,善要逐漸逐漸提升,這才
是個修行人,才真正報佛恩。世尊在經上說,極樂世界怎麼成的?清淨之行,清淨平等覺
所造成的。我們今天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修清淨平等覺。不善的決定遠離;善的做了之後
不染污自己,保持清淨平等心去斷惡修善,這就對了,這就跟阿彌陀佛相應。
==
過要逐漸逐漸減少,善要逐漸逐漸提升,這才是個修行人,才真正報佛恩。
世尊在經上說,極樂世界怎麼成的?清淨之行。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