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佛告慈氏菩薩曰:「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
: 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
: ,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
: 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
: 《瑜伽師地論》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云何無分別影像?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
: 思、遍伺察,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九住心)令心安
: 住,(九住心次第)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
───────────────────────────────────────
■ 補充:止、觀修習所緣的對境,不是前五根識的對境,是第六意識的對境
止的作業是無分別影像,觀的作業是有分別影像。
佛法的止觀實修,是透過與第六意識心王相應的定心所、慧心所,定心所的不共作用
是專住,慧心所的不共作用是觀察;止觀二法,止的體性是定心所,觀的體性是慧心所。
例如,以佛號為所緣境時,安住在佛號上,不是以前五根識的離分別心安住,也不是
由第七識的末那識緣佛號安住,也不是由第八識緣佛號安住,是由第六意識緣佛號安住。
由第六意識緣取一個善所緣境修習止觀,佛典中提到「繫念安住」,即是由與第六意
識心王相應的念心所憶念所緣,在憶念不忘失所緣的過程中,透過正知觀察、正念安住,
去除內心沉沒與掉舉的過患,成辦令心專注一趣(意識專注趣向一個所緣)的奢摩他安止。
念是定的所依,與第六意識心王相應的定心所,定心所的不共作用是同一個時間內專
住一個所緣,由「繫念安住」達到「一心不亂」的定心,一心即內心專注於一個所緣境。
修習止(奢摩他安止)的作業是無分別影像,無分別是不散亂到其他所緣,即以第六意
識修習安止時,當正知心所觀察到分別散亂到其他所緣時,由念心所還復憶念安住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