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註(節要)93(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9-11-19 16:33:01
一、實報土的菩薩是感,常寂光的如來自然就有應
  這一科是「授記佛護」,分四小科,第一「授記」,第二「示教」。請看經文: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
  這兩句經文是唐譯本的。『阿闍黎』是梵語,「譯為教授,又譯軌範師」,軌是軌道
,範是模範,思想、言行都可以做學生的榜樣,稱為阿闍黎。所以,「乃軌範正行,為僧
師範者之尊稱」,為出家人典型、模範。「今經承升灌頂階而言,乃專指真言阿闍黎」,
從升灌頂階來說,這是專指密宗阿闍黎。「又稱金剛阿闍黎,乃紹承金剛薩埵祖位,作傳
法灌頂者之稱號。」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所以密宗對於文殊、普賢特別尊重。這
是承傳,世世代代承傳祖位的,也作傳法灌頂的稱號。『教菩薩』,誰教菩薩?這些菩薩
全是法身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實報土的菩薩是感,常寂光的如來自然就有應,感應
道交,現報身,也住在實報土裡面,才能幫助實報土的菩薩早一天證得究竟圓滿。
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世尊在華嚴會上告訴我們,文殊、普賢率領華
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西方極樂世界向阿彌陀佛學習。報土的菩薩有這個必要嗎?
那就顯示極樂世界的報土比十方世界的報土要殊勝,很可能成佛比較快速,沒有障礙。如
果沒有這些好處,他們沒必要到極樂世界去參學。
二、怎麼相應?我們的身口意像不像佛陀?
  下文,「相應」。怎麼相應?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相應者契合之義。如三密相應(三密是身口意)與境智相應等。密宗以三密相應之
旨為主,為令眾生身口意三業頓契如來三密,故即身成佛」。所以密宗也稱為相應宗。三
密是諸佛如來證得的,我們這邊修學行嗎?現在這個社會、地球,什麼都有假的,什麼原
因?人的道德觀念沒有了。古大德告訴我們,禮樂沒有,儒就沒有;戒律沒有,佛就沒有
;因果沒有,道就沒有。現在這個社會這三樣都沒有。
  所以相應,我們的身口意像不像佛陀?佛是我們的模範、典型,三皈、五戒、十善,
佛在日常生活中圓滿表現出來,有這個樣子才能入佛門、皈依三寶。淨業三福是我們修行
最高指導原則,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做到沒有?
如果沒有,不能入佛門受三皈、做佛弟子、做佛教徒。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
不殺落實在《感應篇》,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這是入門標準,真正佛弟子。
三、佛弟子一生要抓住三皈,決定不能丟
  佛弟子一生要抓住三皈,決定不能丟。章嘉大師告訴我,皈依就像車票,要放在身上
,上車要檢查,中途會查票,到站要交回。從初發心到成佛圓滿,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
它是最高指導原則。皈依佛,佛是覺悟,覺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就是經典所
說。用經典正知見修正我們的邪知見,與經典講的不相應叫邪知邪見!佛不在世,法就是
我們修行的依據。僧是出家人,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我們看到出家人不要批評,他如法不如法他個人的事,他有他的因果。我們見到出家
人這個形象,就想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要向他學習,這就對了。所以覺、正、淨叫自
性三寶。真正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不是形像,形像是表法,提醒我們,看到佛像就想到
自性覺,看到經書就想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淨。三寶住世功德就在這裡。
他真正懂得經教,真正給修行人做了好榜樣,起這個表法作用
四、本身恆常修習無量無邊相應之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阿彌陀佛相應
  所以相應兩個字非常重要,身語意起心動念像不像佛?佛是不起心不動念。佛與一切
眾生相應,善的眾生相應,惡的眾生也相應。統統給他純正的表法,善的看到了,歡喜跟
他學習;不善的看到了,提高他的警覺,讓他生慚愧心、真正懺悔心。懺悔是改過,最重
要的是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懺悔之後還幹,那不是真懺悔,那是欺騙佛菩薩,果報非
常不好。如來意沒有了,有阿賴耶才有意。如來轉八識成四智,是真實智慧。自性般若智
慧注照遍法界虛空界,這個智慧是常寂光,所以法身如來梵語為毘盧遮那,意思光明遍照
,光明遍照就是法身。法身沒有形相,不能說它無,它能現相,起作用它就現相,不起作
用它就沒相。所以無相無不相,無相是體,無不相是起作用。所以才有相應,不相應菩薩
不知道,相應菩薩就知道,護念這些菩薩。「為令眾生身口意三業頓契如來三密,故即身
成佛。故密宗亦稱相應宗」。
  「此四句與前升灌頂階二句,深表密淨不二之旨」,這一句佛號含無量義,這是密,
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以下猶如隔羅望月。羅是很細的紗,古時候透明度是最高的。深
表密淨不二,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神咒,跟密宗的神咒沒有兩樣,神咒當中的神咒,顯密圓
融。「表會中諸大士為宏密乘,乃教導諸菩薩成為金剛阿闍黎」。什麼樣的人?海賢老和
尚,一句阿彌陀佛,九十二年不拐彎。一門深入,證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法身菩
薩。教他沒學過,密也沒有學過,他全知道。有時候顯一點小神通,真得自在。所以,「
本身恆常修習無量無邊相應之行」,老和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阿彌陀佛相應。
五、成熟菩薩無邊善根: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善根者,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這叫根。「又善
能生妙果,出生餘善,故謂之根。」這是善根的意思。大乘講善根,就是身口意三善根,
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反過來貪瞋痴叫三毒,世間一切不善法都是從這生的,後面
還有傲慢、懷疑。三毒是俱生煩惱,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時阿賴耶變現出來的。從阿賴
耶變現出第七、第六、前五識,《金剛經》說的我見就是指這個。這個斷了就是法身大士
,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真正破了,須陀洹就開
始,到阿羅漢就圓滿。破四見,圓教初住菩薩開始,到等覺圓滿,連習氣都斷了。
  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七識的本質。第一個我見,他不執著身,他有我見。有我見就是
一般講有靈魂,他執著有個我。這個我有形狀,無表色,還是屬於色法。像有些人能看到
鬼神,那個身都是屬於我見,它不是身見。修行人稱為靈性,一般人統稱靈魂,他執著這
個。從我見生我愛,我愛就是貪,貪的核心是情執,比什麼都重。有我愛就生出我慢,傲
慢,慢是瞋恚的核心。最後是愚痴,我痴的核心是懷疑。思惑,貪、瞋、痴、慢、疑。三
毒煩惱從哪裡斷?欲望,裡面最嚴重的愛欲,從這裡下手;斷瞋恚從我慢下手,學謙虛;
斷愚痴從不懷疑,不懷疑是智慧。懷疑是痴的根,傲慢是瞋恚的根,愛是貪欲的根。三毒
煩惱的本質就是愛、慢、懷疑。所以聖教難,聖賢教育、大乘佛法決定不能懷疑,有懷疑
你怎麼進門?我們自己對經教不懂的地方就懷疑,懂的地方未必真懂,自以為懂得,為什
麼?智慧沒開,心沒有擺平。
==
我們的身口意像不像佛陀?佛是我們的模範、典型,三皈、五戒、十善,
佛在日常生活中圓滿表現出來,有這個樣子才能入佛門、皈依三寶。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11-19 17:30:00
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11-19 19:0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unisusu   2019-11-19 20:1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9-11-22 23:3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9-11-28 00:50: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