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毘婆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依

作者: wudidog (嗚啦啦)   2020-12-24 13:32: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ow78vT9EzA
問:
「毘婆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依。」昨日沒有聽清楚,請師父再說一次
答:
善友,誰是我們好朋友?經律論是我們的好朋友,學習經律論,就知道什麼
是「毘婆舍那」了。
但如果你用人作為我們的好朋友,那這個人就是一個善知識,你親近他,讓
他替我們講解也可以。
可是今天的佛教是有點問題,今天來個居士提到「止觀」兩個字。我初開始
出家時,在佛學院裡也有這個問題,今天他(居士)提起,我想起這個問題,
什麼叫作止觀呢?我們的好朋友告訴我們,「寂而常照」就是觀,「照而常
寂」就是止。最初就是這麼講,心裡面明了就是觀,心裡面寂靜住就是止。
經過我們長時間學習經律論後,發現這件事講錯了,心裡面「寂而常照」是
止,不是觀,那什麼叫作觀呢?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這是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觀。
「觀」是智慧,通達諸法實相的是觀。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只是在那裡明
淨而住,沒有分別,怎麼能算是觀呢?
所以我們漢傳佛教很久以來都是這樣,就是都把佛法講錯了。
你若是不學習經論,怎麼能知道這件事呢?不知道的
所以說:「毘婆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依。」
誰是我們的好朋友?經律論是我們的好朋友,它告訴我們的話可以相信。我
們若不讀經律論不行呀,很多講的不對,我們不知道。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20-12-24 13:53:00
沒開vpn,不了YouTube。盲猜這是妙老的開示?應該說宗門的觀念比較跳脫印度佛教的傳統,但你看教下比如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小止觀這些,基本上還是一致的。傳統台家與禪宗彼此互相多少是有些意見的
作者: wudidog (嗚啦啦)   2020-12-24 13:58:00
厲害 這樣也被猜到 XD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2-24 15:22:00
寂而常照。淺譯 : 雖清淨寂滅但朗朗明照法界緣起萬相。照而常寂。淺譯 : 雖朗朗明照法界緣起萬相,但清淨空寂。二句合起來 = 寂照不二,寂照同時。其實還是同一個意思,可能翻譯上有些差異。南無阿彌陀佛寂而常照 => 通達世俗諦,照而常寂 => 安住勝義諦。寂而常照 = 性空而緣起,照而常寂 = 緣起而性空。其實還是在講同一個概念。寂照同時是法身大士的修證功夫,對我們凡夫而言,認識這個概念去修學,初階都還是透過六識攀緣心在練習,登地菩薩已經見性,用的心,是指一念心性遍十法界的心。所以那種智慧明瞭的功德就非常廣大。雖然現在還沒到那種程度,但透過如燈塔的聖言量引導我們往聖者的領域前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信解,) => 照義。(不生法相。) => 寂義濃縮文言 => 照而寂。文言理解上有時會不太好拿捏。
作者: yogi (Yogi)   2020-12-24 17:16:00
談毘婆舍那止觀,不宜在文字上格義。這些都是對應實際的修行,有實際的操作型定義的。至於善友,就是善知識的別譯。善知識是人,特別是在談論實際操作禪修時,不應該說經律論是善知識可以代替人的親自指導。尋伺不是問題,也不是區分止與觀的關鍵。尋伺只是心如何導向目標的機制。導向目標後如果依概念法認知目標,概念是不會有生住滅無常苦無我等相的,這時就是修止禪奢摩他。如果依究竟法認知目標,也就是認知目標的自性相(例如地大的自性相為硬軟等)、有為相(從自性相中觀察到的生滅)、共相(從生滅中觀察到的無常苦無我),這就是修觀禪毘婆舍那。
作者: wudidog (嗚啦啦)   2020-12-24 19:11:00
啊 有印象有印象... 果然要回去複習一下 沒複習都忘了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2-24 19:17:00
《摩訶止觀》《壇經》等不少古德論註都有提到,所以單一
作者: wudidog (嗚啦啦)   2020-12-24 19:18:00
記得聲聞地講的觀法差不多 或許這部分可以參照南傳 @@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2-24 19:18:00
出處不好說是哪一本書,畢竟古德都是稱心性而說的。末學只是整合淺要回覆而已。如《摩訶止觀》其中小段,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
作者: XDDDpupu5566 (XDpu56家族)   2020-12-24 19:21:00
記得看過善知識/善友是四雙八輩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2-24 19:25:00
又《起信論》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諸如此類,粗概如上。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gi (Yogi)   2020-12-24 19:42:00
善知識未必要是四雙八輩。最起碼凡夫須陀洹向就能成為善知識。在經典中曾有比丘指導居士禪修,比丘未證果,居士依照指導修到三果的故事。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2-26 16:15:00
長老也是為了遮止理解上偏空,而特別對觀的重要性詳述。常說依義不依語,其實理解長老所說的用意就好了。語法上,只是額外補充參考資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