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分享] 貪 嗔 癡

作者: apple03 (大海)   2021-01-18 23:09:19
※ [本文轉錄自 Learn_Buddha 看板 #1W0OZBge ]
作者: apple03 (稻香) 看板: Learn_Buddha
標題: [分享] 貪 嗔 癡
時間: Fri Jan 15 20:21:29 2021
出處: 每日頭條 網站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
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貪嗔痴在佛教文化中被稱為是三毒,因為這是三種心病,
而這三種心病一旦發作,就會引發熊熊烈火焚燒的炙熱之苦。
對人的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痛苦的來源。
那麼這三種情緒到底是怎麼表現的呢?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了解吧!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治療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軌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標準,對治過分的貪心;
定,是對於內心的專注和耐心的培養,
可以對治過分的暴躁和沒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對於生命以及宇宙實相的如實了知,
從而對治愚痴。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
《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
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
等感覺。
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
《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
為業。」
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

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
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
種煩惱,
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
《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痴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
而且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又將隨煩惱中覆、誑、諂、昏沉、妄念、散亂、不正知等作為痴
的具體表現。
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無明,斷滅痴愚。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
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
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
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貪嗔痴是。
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痴亦無實性,
但據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痴性即是佛性,貪嗔痴外更無別有佛性。
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來源於自身的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
即所謂「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
其實,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
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
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
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哪裡。
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
去除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凈化自己的心靈。
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布施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去轉化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
痴心。
佛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大乘起信論》),說:「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定、慧「 即是對治 」貪、嗔、痴「 的方
法。
戒,是指一種有道德的、有規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標準,
斬斷因為沾染喜愛外物而生起的執著貪心;
定,是針對內心的修煉和自我耐性的培養;
凡事先自省,向內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發的嗔恨;
慧,是對於宇宙生命種種實相,
有了透徹、圓融的了知,從而脫離愚痴;不再惘於事理,
迷於因果;善解世間因緣的相續,
明白生死流轉的根本,心無掛礙,無有恐怖。
持戒除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貪心不起,定力更進,
斷滅嗔心,智慧顯露,愚痴障除,正見正行,凈化身心,
因次第修,證果不遠,解脫根本煩惱,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實不虛,唯信之者自證。
作於春秋時期的《禮記·大學篇》
里也描述了類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來有自」: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物格而後智生,
智生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
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作者: 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   2020-01-16 07:03:00
大哥,你可以當志工,也是布施,一樣有福報,捐錢,慈善機構的上層幹部可能會a走,看新聞就知道了!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20-01-16 09:43:00
推樓上,當志工是內財布施,遠勝捐錢。
作者: 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   2020-01-16 10:19:00
龍巖慈善 伯大尼之家 上層的人都有a錢的新聞當志工付出勞力 不用擔心錢的流向當志工勞動也可以鍛鍊身體,減肥,師姐也會對你很友善!別人問你有沒有工作,你可以說在做資源回收!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20-01-16 10:40:00
認同樓上,去佛寺掃掃地、擦擦桌子,當鍛煉身體也很好,完全不用擔心錢的流向XD
作者: dxdx58 (^^)   2021-01-19 22:4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lookinsky (我是誰)   2021-01-20 15:49: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