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大德比丘、比丘尼、諸位居士同修:請掀開文本,請看文句:【現前一念心性,本與
佛同體。佛已久悟,而我猶迷。佛雖已悟,亦無所增。我雖猶迷,亦無所減。佛雖無增,
以順性故,受大法樂。我雖無減,以背性故,遭極重苦。佛於同體心性之中,雖受法樂,
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念念憶念於我,念念攝化於我。我於同體心性之中,雖遭眾苦,
不知仰求於佛,不知憶念於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業。曠大劫來,五逆十惡,種種重
業,何所不造。三途八難,種種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慚,思之可怖。設今更不念佛,
依舊埋頭造種種業,依舊從頭受種種苦,可不愧乎,可不懼乎。】
好,請看這一段。徹悟大師在這一段,主要是闡釋我們凡夫眾生同阿彌陀佛之間的內在關
係。我們跟佛之間的關係,在佛那邊是非常清楚,然而在我們凡夫眾生份上,往往就一概
不知。所以這段文句非常透徹地把這個關係給我們揭示出來,這段有它層層遞進的關係。
首先揭示出大乘佛法的一個基本原理: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心就是我們現前介爾一念心性
,這個體性跟阿彌陀佛、跟十方諸佛是同體的、一道的,同體一道。那麼這樣,我們跟佛
的體性平等,毫無差別,這樣我們就得內重己靈了:原來我們確有這麼高貴的體性,這是
從性體上說。但從修證的角度來看,我們跟佛卻有很大的差異。佛也是凡夫修成的,他在
沒有成佛之前,沒有成菩薩之前也跟我們一樣。但是他發大菩提心之後,就精進勇猛,自
利利他,斷種種煩惱,他就開悟了、斷惑了,成為福德智慧圓滿具足的佛陀了。所以佛是
很久以前就已經悟了,就好像《法華經》向我們所透顯的。當釋迦牟尼佛在講了《法華經
》之後,稀有難遭,極為殊勝,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一切都授記成佛。當時也有很多他
方世界的菩薩,在這法華會上發願要護持這部《法華經》,釋迦佛就沒有同意。
不需要他方世界的菩薩來護持,本土的菩薩就能護持這部《法華經》的流傳。這一念,馬
上從地底下湧出了無量無邊的菩薩,都是相好莊嚴、神通具足,徧滿整個的虛空啊。當時
與會的聲聞眾就很驚詫:「怎麼出現這麼多菩薩,這些菩薩是修了多長時劫才成就了這樣
的福德智慧?」這些菩薩,地湧菩薩都向釋迦牟尼佛頂禮,稱「本師」 ,原來這些菩薩
都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聲聞弟子們就更奇怪了,「我們只知道釋迦牟尼佛,太子出家
,菩提樹下悟道,也就是幾十年的時間,怎麼教化這樣無量無邊的菩薩呢?」 很奇怪。
就好像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他對面有很多百歲的老人,都稱他這個年輕人為父親一樣
,這樣的奇怪。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告訴真相了:你們不要以為我是這一世,才成道只有幾十年。我是無
量無邊塵沙劫以前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所以釋迦牟尼佛是這一期的示現,他也是無量恆
河沙劫前久已開悟、悟證的一尊佛。阿彌陀佛亦復如是,也是動經無量無邊不可數阿僧祇
劫以前,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
我們不要僅僅理解為阿彌陀佛只是成佛十劫,他成佛十劫,也是這一期的示現成佛十劫,
阿彌陀佛也是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所以諸佛已經在動經無量劫以前久已開悟,而我呢,
還在三界六道裡迷惑顛倒,首先要承認這樁事實。但雖然佛已經成佛了,我還是凡夫,佛
雖然已悟,但是他的佛性沒有增加一點;我雖然還在迷惑顛倒,但佛性並沒有減少一點,
我們的如來藏性、佛性還是完整具足的、無欠無餘的。在事相、修證方面跟佛是天淵之別
,但是在理體上還是平等平等的。
那麼在下一層就遞進地詮釋,佛雖然佛性沒有增加一點,但是由於他舉心動念、行為造作
都隨順一切種智,都隨順實相真如,所以他就受大法樂,大法樂就是涅槃的常樂我淨。這
種大,其大無礙,就是心體。法性的樂、涅槃的樂,就叫極樂。我們一般講樂,都是相對
於苦而言來談樂,有苦相對待的樂,這種樂不叫真樂,它本質上還是苦。一定要超越苦樂
對待的那種絕待的樂、稱性的樂,才叫極樂,才叫法樂,才叫法喜。這種樂是不會變異的
,是有它的真實性的,所以諸佛如來受這樣的大法樂。那麼我們這些眾生就苦了。雖然我
們佛性沒有減少一點,但我們違背了佛性,違背了真如,舍父逃逸,背覺合塵。正好跟佛
相反,佛的行為造作是隨順一切種智、隨順實相。我們的行為造作都是隨順我們的煩惱,
隨順五欲六塵的誘惑,對我們的法性、實相有違背。所以我們就享受不到那樣的法樂,所
得到的卻是極重的苦難,所以跟佛之間苦樂相比懸殊極大。
針對我們這樣背性、遭苦的眾生,佛是用什麼態度來對待的呢?下面這一層告訴我們,佛
在這種同體的心性當中,跟一切眾生,無論是有情和無情都是同體的。當佛在成佛的那一
刻,他現量見證的一切都是佛。我們凡夫眾生每一個念頭裡,念念都有無量的菩薩圓成無
上正覺,這些都是同體的天性親緣關係。所以佛在跟一切眾生同體的心性當中,圓成了他
的佛果的時候,雖然也就是享受涅槃的法樂的時候,但他並沒有在那裡獨享他的法樂。由
於他現量親證跟一切眾生同體,所以眾生在遭苦、遭受六道輪迴的劇苦,佛就生起大悲心
。有同體他就有悲心,悲是拔苦,拔苦為悲。就好像父母看到子女在生病的時候,甚至得
絕癥的時候,父母是不是很悲啊?他還能夠去卡拉OK嗎?他還能夠自己一個人去旅遊嗎?
他一定會念念想著如何讓自己的子女病好啊!所以這是同體的悲心所致。子女生病就好像
自己生病,恨不得把這病移到自己身上來,這是感同身受的天性相關。無緣大慈,由於佛
是證到空性產生的大慈心,慈就是給一切眾生愉樂,慈以愉樂。為什麼叫無緣呢?由於在
這種空性當中,大平等的胸懷出來了,這裡他就不會區別對待:這是跟我有緣的,這是跟
我無緣的。有緣的,跟我有親屬關係的,我對他好一點;冤家對頭我對他壞一點。他沒有
這些,他對一切眾生都是大平等的胸懷,這就是無緣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