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13

作者: loby1234 (天策四象)   2021-03-21 00:05:50
3-1.【經】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解】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無盡意菩薩說:「你能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能得到像前面所說的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那麼多的福德之利。」無盡意菩薩聽佛這樣說,於是又向佛請問:「世尊!這位觀世音菩薩,他是怎樣教化娑婆世界的眾生?怎樣為眾生說法?他教化眾生的方便因緣、方便力量,其事情是怎樣呢?」
  什麼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文,翻為中文意思是「堪忍」,也就是堪能忍受。言其這世界是最苦的,不容易忍受。
  釋迦牟尼佛聽見無盡意菩薩這樣問,回答說:「善男子!假使在這三千大千世界內的國土中,有這樣一個眾生,應該以佛身來度他,才可以成佛。觀世音菩薩在這個時候就示現佛身,來為這個眾生說法。」
  講到這裡有人問:「觀世音菩薩他是菩薩,沒有成佛,怎可以現佛身而為眾生說法呢?豈不是冒充佛嗎?」不是的。因為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早已經成佛,佛號為正法明如來。成佛之後,因為不忘眾生,所以他再次來此世界,把佛身隱起而現出菩薩身相來救護眾生,這叫隱大示小。羅漢是迴小向大;觀世音菩薩是迴大向小。他由佛身又倒駕慈航,這有如世人所說的:開倒車往回走似的,目的為了接引我們這一切苦惱眾生。所以觀世音菩薩雖然外現菩薩身,其實是內祕諸佛行。祕裡是諸佛之行願、諸佛之行為。這是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能現化佛身為眾生說法的
緣故,並非是冒充佛來欺騙眾生。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說:「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辟支佛在梵語原叫「辟支迦羅」,中文的義譯是「緣覺」。「緣覺」又分有兩種: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叫做「緣覺」。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叫做「獨覺」。在有佛出世時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他觀察怎樣會有無明?無明又怎樣會有了行?又怎樣有識?又有名色?有六入?怎樣又會有了觸?然後有受?受然後又有愛?有愛就有取?因為有個「有」,也就有「生」?有了來生,也就有老死?就整天如是來回反覆去觀察這十二因緣,知道一切無非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所以把一切都放下,也就開悟
了。因為觀十二因緣而悟道,故叫「緣覺」。生在無佛的時候也是修這十二因緣,並且春天觀看百花齊開,秋天萬物凋零,觀察種種自然的變化狀態,所以就覺悟到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種種情形無一不是無常的,也就因此而覺悟了,這叫「獨覺」。緣覺和獨覺之分別,是在有佛與無佛出世的時候,故有不同的命名。
  觀世音菩薩因有天眼照見、天耳遙聞,知道某一個眾生是應以辟支佛身得度,就現出辟支佛身來為他說法:「你不知道無明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嗎?就是從你一念不覺那兒來的。因一念不覺,故在你的如來藏性中就生出了無明。有了無明,接著就生出『行』來,.....」就這樣對這位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說法,令他開悟覺道。然後再啟示他發菩薩心,迴小向大。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什麼叫做「聲聞」?聲聞也是羅漢之一,緣覺也是羅漢之一,這是二乘人。聲聞者,聲是聲音,聞是聽見,也就是聽見佛的聲音而悟道。佛說的什麼聲音?說的四諦法,聞此聲音而悟道,故叫「聲聞」。什麼又叫做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釋迦牟尼佛當初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當時憍陳如還未出家,佛為他說法後,才出家做比丘。佛到鹿野苑對他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苦逼迫性」:說這個苦是有強烈逼迫性的,令人受不了。苦,有苦苦、壞苦、行苦。又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八種。所有的這些苦把人逼迫得動彈不得,喘不過氣,令人終日煩煩惱惱。一切問題都由苦生出來,故說苦是逼迫性的。
  「此是集招感性」:集,是集聚累積。什麼集聚在一起呢?煩惱集聚在一起。為什麼會有煩惱?就因為有個「苦」。先有苦,被苦壓迫受不了時,就生出煩惱,就大發脾氣。所以說這煩惱是一種招感性,是由集聚而成的。也就是從「苦」而有「集」。
  「此是滅可證性」:滅,就是寂滅,寂滅煩惱無明,這種寂滅的快樂,涅槃的妙果,是可以證得的。
  「此是道可修性」:這個道是人人都可以修的,沒有一個人說是不可以修道的。任何人都可以修道,任何人都打以證到涅槃的理體。這是第一轉法輪。
  釋迦牟尼佛只是現身說法,為這五比丘講此四諦法,接著又說第二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說是「這個苦,不是單單我成佛才知道,你也應該知道這個苦。你也應該斷除集諦,應該求證涅槃之妙果,也應該修行這種菩提覺道。」
  佛說第三轉法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這個苦我已經知道了,這個集我已經斷了,我知道這個苦就不會再被苦所迷。我把煩惱斷盡,也就沒有集諦了。這個滅我已經證得了,我已得到真正的寂滅之樂。這個道我已經修行了。
  這五比丘聽佛演說三轉四諦法輪後,當時立刻就開悟了。因聽佛聲而悟道,故叫「聲聞」。聲聞和緣覺又叫二乘,也叫小乘。有大乘也有小乘,什麼是大?什麼是小?根本沒有一個大,也沒有一個小,只因為眾生心裡有大、有小。本來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不過我們凡夫沒有能力用自己本有的如來藏性。有的只用一小部份,有的就用大部份,有的就用了全部,諸佛就能用於全部,因已返本還原了。能用多一部份的是菩薩,因為菩薩的智慧大,所以在他本有家珍的如來藏性也就多用一點。小乘所知道的很少,故也用得少。所以觀世音菩薩遇到應以聲聞身得度的機緣,也
就現出聲聞身來對他說四諦法。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梵王,就是大梵天王,他是作大梵天上的皇帝。「梵」者是清淨的意思。他住在天上做王覺得很自在,觀世音菩薩也就現大梵天王身來為他說法。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帝釋,在彌陀經上稱為釋提桓因,在道教稱為玉皇大帝。這位帝釋不只是一個,而有很多很多位。我們所看見知道的這個天叫忉利天。忉利天的帝釋,也就是一般人所信仰的天主。在楞嚴咒裡有一句:南無因陀囉耶,「因陀囉耶」也就是天主的另一個名稱。天上所有的事情都由這位帝釋統領與管理,所以他的能力非常廣大,權力也大,神通也大;可是他只能住在天上,而天人之壽命,將來還是有窮盡的時候。觀世音菩薩看見這一類帝釋身的眾生機緣成熟了,於是就化現帝釋身為他說法。為什麼要化現帝釋身去為帝釋王說法
呢?因為同類的就容易接受勸導。就像我們人類也是一樣,無論是那一行就和那一行的人容易做朋友。做生意的人就和做生意的人做朋友,讀書人就找讀書人做朋友,學佛的人就和學佛的人做朋友,賭錢的人就找賭錢的人做朋友,打劫的就與打劫的人做朋友。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朋」,同類者為朋。因為這種關係,所以觀世音菩薩常現出與眾生同類的化身,示現方便令眾生容易接受度化。可是觀世音菩薩不只用神通變化來現身說法,並不一定循聲救苦才應化,他甚至分靈來到這世界上做人,也修學佛法,然後才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譬如對於學士們,觀世音菩薩就化身
一個教授為他們演說佛法,諄諄善誘,漸漸地使一般學者對佛學感到興趣,去疑增信,進而發心皈依,受持一戒、二戒、五戒,乃至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然後再依照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去修行,又變出一個觀世音菩薩來,觀世音菩薩又多了一個化身。
  怎樣會有「千百億化身」?就是你模仿他,向他學習,就變成他的化身了。所謂「法無定法」,這個「法」是無定的,不要執著。你若想執著一定的話,試問你自己一定可以不死嗎?你若能一定不死那什麼事情都可為定。你說:「我不能,是必定要死的!」那就沒有一定之法可言。故佛法也是無有定法。所以「千百億化身」這個道理並不困難,只要你有恆心、毅力去學習觀世音菩薩,弘揚佛法,救度眾生,你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有百人學他就有一百個化身,有千人學他就有千個化身,只要有人肯仿傚他弘揚佛法,觀世音菩薩也就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化身。這是按
照事上來說;若按照理性來講,你若是成佛了,也真正地具足千百億的化身。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什麼叫自在天身?即是天魔外道。我坦白地對大家說,這自在天身就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天主。大自在天王也是屬於這類的宗教。他們的貢高我慢簡宜不可思議,他們說沒有佛、沒有法,也沒有僧,毀謗三寶。自認自己是最高無上,不可一世。為什麼會這樣呢?就因為他們太自在了、太快樂了,的確是自在天身!但觀世音菩薩並不見怪這類的眾生,他們的機緣成熟了,一樣為他們講解佛法,令他們轉迷成悟,歸本還原。
轉自:https://reurl.cc/R6j01z
心得:觀世音菩薩遇到應以聲聞身得度的機緣,也就現出聲聞身來對他說四諦法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03-21 00:16:00
南無觀世音菩薩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1-03-21 21:41:00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