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 ptt8592: https://kknews.cc/culture/np9nl4q.html 03/18 17:
10
這篇文章有幾個重點可以多注意
印光法師直到生西之前,都還在反對會集本出現
(沒想到一離開後不到幾年,西方淨土宗就有人讚嘆發揚會集本,印光法師要是知道,不
知做何感想)
宗舜法師:「會集本」的問題(完整)
內容提要
對凈土經典「會集本」問題的關注,已成為近年凈土宗研究的一個焦點。作為中國凈土宗
十三祖的印光大師,對「會集本」一直立場鮮明,只到生西前數月,他還談到了這一問題
。
本文從分析印光大師對「會集本」的三段開示入手,通過對王日休(龍舒)和魏源(承貫
)兩種《無量壽經》「會集本」的會集理由、會集質量等的解析,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
總結說明:
一,印光大師具有普適性的五點反對會集本的理由,即:
(一)古代譯經極為慎重,
(二)會集佛經極難無誤,
(三)會集導致妄改佛經,
(四)古德不流通會集本,
(五)會集本授闢佛者柄;
二,會集佛經源自慧業文人的增上慢;
三,個人的修行境界不能代表具足正見。
板上也有人拿修行境界來說某某法師背書
這也是有問題
羅漢的境界,菩薩的境界,佛的境界
可以相提並論????
更何況[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還是居士竄改佛經集合而成
要拿來宣揚,對佛教的傷害將會是永久無法恢復
因為以後的學者都可以說佛經是修改的,某某宗派就創造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末法時代就是這樣產生
宣揚讚嘆此本經書,說與佛經無異,造就怎樣罪報???
這是需要謹慎思考
原文第三大段
https://kknews.cc/culture/np9nl4q.html
(三)個人的修行境界不能代表具足正見
不能否認,王龍舒也好,魏源也好,個人在佛法上是有修持的。魏源的修行達到什麼境界
,由於闕少文獻資料,難知其詳。而王龍舒的修行證量,則是大家公認的。前面引王龍舒
之傳記有云:「一夕厲聲念佛,久之,忽曰:『佛來接我也。』屹然立化。」在往生的居
士中,能如王龍舒一樣站立往生的實在不多。甚至距王龍舒往生近140年後,有人刊刻《
龍舒凈土文》,刻到第四卷時還感得舍利二顆。(76)是不是說能站立往生就表示他的見
地無差、正見具足了呢?當然不是,王龍舒會集本的問題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是不是說
會集出的本子有問題,會集者就一定不能往生西方了呢?當然也不是,與王龍舒同時代人
的記載也明明白白擺在那裡。對這一矛盾,明代就有人提出。蓮池大師在《竹窗三筆》「
龍舒往生」條中對此回答說:
「或問:居士臨終立化,其往生之祥,昭灼如是,而所輯《大阿彌陀經》不免抄前著後,
抄後著前,此一失也。又宋景濂謂居士於《金剛經》不用昭明三十二分,無論矣,亦不依
天親、無著所定,而另為品第,此二失也。似於《觀經》『讀誦大乘』往生正因未協,而
立化者何?答:此雖有過,然其平日念佛求生至真至篤,自利利他,功德非細,小疵不足
掩其大善。尚有帶業往生者,何疑於龍舒?或其品位不能與上上流,則未可知矣。」(77
)
蓮池大師的解釋,可謂切中要害。《觀經》所明,五逆十惡尚且可以悔過得生,何況平時
能專修凈業的人。所以,「證得念佛三昧」也好,燒得出舍利也好,燒不壞念珠也好,都
只能證明其修行有證境有感應,而不能證明其見地完全正確、會集本一絲無誤。修行與見
地的關係,本來如鳥兩翼、如車二輪,缺一不可。見地是對修行的指導,修行是對見地的
實踐,彼此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對此,台灣的法藏法師在《無量壽經會集本質疑》「十八
、舍利非證疑」中也指出:
「有人說會集本的作者臨終後燒出舍利,證明他道德修持好,從而肯定會集佛經這件事沒
有做錯。其實,一個人稍有修行,就以為他所說、所做的一切都對,這正是泛修行論!如
此將造成依人不依法的過失。這泛修行論的迷信,將導致壞亂佛法,貽誤眾生,罪過真是
大極了。彌陀法門是特異、一乘、圓頓、究竟、了義的捷徑法門,居士肯修行,蒙佛接引
,燒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常看《凈土聖賢錄》、《法華經持驗記》等,就明了深信了。
但這並不意味會集本就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而所謂泛修行論的實質,就是以修行取代正見。不僅證境感應不能說明完全具足了正見,
就是虔誠的態度也說明不了這一問題。王龍舒會集《大阿彌陀經》同樣也花了三年時間,
據其自稱,會集時「必禱於觀音菩薩求冥助,以開悟識性,使無舛誤。始末三年而後畢。
」態度不可謂不認真、不精誠,可仍然不免有訛誤。其實,只要還承認自己是因地上的有
情而不是果位上的佛陀,就應該坦然承認自己是會犯錯誤的。子貢曾說過:「君子之過也
,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78)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即在
於君子不文過、不二過。這不僅是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的地方,也是改過之後人們更加景
仰的原因。故而佛教戒律鼓勵「發露」、反對「覆藏」。肯發露、懺悔、改正的錯誤,如
蓮池大師所說,「小疵不足掩其大善」。又因為承認了自己不圓滿,還有「小疵」,更可
以令學人在學修會集本時,知道取捨。如果一味文過飾非,因「小疵」而誤人壞法,那麼
,「小疵」就變成「大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