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的好處呢?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第3卷/共20卷)
本經的修學宗旨,簡單說就是在這個觀字,這是念佛法門中的一種觀想念佛,透過這十六
種觀想方法,能夠加強我們對極樂世界堅定的信仰和願力,以達到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
效果。
怎么觀想呢?本經當中有講到兩種觀法:一種是事觀,一種是理觀。
剛開始是事相的觀察,也就是十六觀中的前十三觀,有三大段的觀察:
首先,先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我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它的環境如何呢?本經清楚
的講出了四大主題:第一個是大地莊嚴,第二個是寶樹莊嚴,第三個是池水莊嚴,第四個
是蓮華莊嚴。這四個主題,就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受用的環境。
其次,觀察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有三個主題:佛陀的莊嚴、觀世音菩薩的莊嚴、大勢至
菩薩的莊嚴,也就是觀想西方三聖的莊嚴。
前面是觀想極樂世界種種的正報、依報莊嚴,觀想成功之後,第三個是屬於動態的。也就
是說:極樂世界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如何跟極樂世界產生一種相互作用,這個很重要!這
是臨終往生的一種觀法──觀想你生到極樂世界
的蓮華中,先觀蓮華合起來,再觀蓮華開後,見到虛空中西方三聖放大光明,照耀你的身
心,當下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華開見佛悟無生。
簡單的講,我們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是先觀想極樂世界靜態的依報跟正報,然後再觀想自
己的身心世界跟極樂世界動態的相互作用。
這樣的觀想有什麼的好處呢?其實,這就是一種淨法薰習!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真
實功德相,當我們在雜染、不淨的心中,觀想極樂淨土的殊勝莊嚴,以及西方三聖的莊嚴
,自然會生起一種清淨的效果。
這當中有兩大效果:
第一個、淨除業障:能夠把我們過去生所造作的,那些殺、盜、淫、妄生死罪業,慢慢的
消滅掉。
第二個、生於佛前:這是約臨命終來說,即能感應阿彌陀佛現前,接引往生西方。
這就是本經所說的事相觀察。
【18】借那些莊嚴相,來啟發我們往生的願力!
智者大師在《觀經疏》,還提出了理觀,就是每一觀都必須配合理性的觀察。關於理觀,
智者大師作了一首偈頌,整個十三觀,你一定要把這首偈頌,熟記在心,所謂的: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在這一首偈頌當中,有提到兩個重點:
第一個,是引導修行者云何應住。我們要永遠記住修行人的安住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向內
安住。極樂世界的功德在哪裡?就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它是自性裡頭本來就具足的。所
以我們在修觀時,一定要向內安住,不能被外境干擾,而產生任何的攀緣,這是修觀的第
一個觀念。
也就是在修觀之前,要懂得安住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心性。先求安住,再求
調伏。如果你的腳跟沒有站穩,那就沒有任何的功德可言。所以安住的時候,是法界圓融
體,而整個法界功德在哪裡呢?作我一念心,就在我的心中。這就是攝用歸體。
第二個、依體起用,藉相修心。故我念佛心,全體即法界。當我們憶念極樂世界的依、正
莊嚴時,就已經進入彌陀的功德法界了!這是從一念心性起觀,所以說是藉相修心。
換言之:在修觀的過程當中,重點不在極樂世界觀察得多清楚,而是從觀想中,你得到什
麼樣的啟示?你的內心是不是產生一種嚮往、一種往生淨土的願力。這種心態很重要。這
個觀想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改變我們的心態,透過這個觀想,淨法薰習──把我們
貪戀娑婆的心態,改成往生淨土的心態。
如果:你只是把阿彌陀佛觀想得很清楚,信心、願力不足,這叫禪定,跟往生沒有關係!
所以在修觀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借相觀心,重點不在那些相,而是借那些莊嚴相,來啟發
我們往生的願力,這是我們修觀的人一定要清楚的。
總之,這裡的理觀重點:第一個向內安住,第二個藉相觀心,這兩個道理我們在修十六種
觀想時,一定要謹記在心,必須跟事觀配合。透過如理如法的事觀、理觀雙行,我們的心
態就會改變。
【19】發起真正求往生的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怎么改變呢?開始圓發三心,這是往生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本經當中,講到往生的心,是
以三心來代表:
甲四、觀行轉深─圓發三心
一:至誠心愿作佛心
二:深心求往生心
三:回向發願心度眾生心
為什麼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呢?必須發三種心:
第一個:至誠心:智者大師解釋說,至誠心是指真實而不虛妄的心。所謂真實的心,智者
大師說,就是正念真如。也就是仰信我們這一念心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心、佛、
眾生三無差別。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沒有任何相狀,快樂的相狀、痛苦的相狀…都是
虛妄不實的。當我們這一念心性,安住在真如,不起任何的顛倒妄想,用這種心來拜佛、
念佛,這個叫做至誠心。至誠心其實就是一種智慧的心。臨命終時,你能真實的安住真如
,不隨順攀緣心而轉,就叫至誠心。
第二個:深心:何謂深心?智者大師說:佛果深廣,發願祈求成就。意思是說:十方諸佛
有無量的功德莊嚴,希望我也能一一成就。深心,就是一種好樂修學功德之心。前面的至
誠心是一種智慧之心,這是一種福德之心。
第三個、回向發願心:這是一種大悲心。真實的回向發願,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都能
求生淨土。從這裡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臨命終時,必須以智慧心、福德心跟大悲心,三
心結合,來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來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以曇鸞大師解釋這三心,把
它匯歸成兩種:
一種是願作佛心,這是偏重於智慧跟福德,一種上求佛道的心。
第二個是願度眾生心是大悲心。
依止這兩種心,而發起真正求往生的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本經很強調一個觀念,就是說:你能不能往生,跟念佛多少,沒有直接關係,關鍵是在能
念的心──你念佛的心態很重要!如果你用貪戀娑婆的心來念佛,這個佛號就變成人天的
福報,所謂諸法無性,境隨心轉。你的心才是主導者!所以在整個修觀過程當中,就是不
斷地調整我們的心態。
【20】修學淨土宗的人,心中的願力很重要!
接著看下一科:甲五、臨終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