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我們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啊?
寶樹觀,可以說是把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讓我們看的一覽無遺──光明中有寶物、
寶物中有光明,把光明相跟清淨相整個表現出來。古德講到這個寶樹觀,有一首偈頌,可
以跟大家分享:
五百億童華里住:這是說有五百億天人,住在寶樹華上,真珠網當中的宮殿裡。
三千世界果中藏:那麼你住在宮殿裡面,可以透過前面的華果,看到三千世界的十方
諸佛,正在宣揚佛法的相貌,你等於是坐地參方,根本不用去親近十方諸佛,廣學無量法
門。你就在極樂世界裡面坐著,就能夠親近十方諸佛,這就是我們說的坐地參方。
自心種子栽培得:而這麼多互含互攝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其實,也是我們在因地的
時候,憶佛念佛栽培所成的。
各各撐天柱地長:由於因地的莊嚴,成就果地的圓滿;各各撐天柱地長,就是指果地
的功德都圓滿了,全部都有了。
我們要知道,在觀想過程當中,當你起觀,不管是觀極樂世界的光明相、或者是清淨
相、或者是莊嚴相。一旦你心中出現一個相狀,在你的生命當中,已經產生了兩種力量:
第一個、彌陀的加持力。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就是說:如果你能按照佛陀所教的次第而觀,你等於是把佛的功德,引到你的身
心世界,你把佛的光明功德、莊嚴功德都引進來了,所以說是佛力不可思議,你已經進入
佛陀的功德莊嚴。
第二個、心力不可思議。
你能夠從這個地方,慢慢啟發自己的善根,這叫藉相。我們現在自己要生起善根有困
難。比方說,你為什麼需要藉這個相呢?你有本事自己就生起善根。事實上有困難。凡夫
必須仰仗佛力,先藉十方諸佛的功德相,但是重點是怎麼樣藉相修心呢?關鍵還是要把你
的善根啟發出來,透過光明相來啟發我們智慧的觀照力。做什麼呢?讓你不要老是跟著感
覺走,要用光明來觀照──透著清淨的琉璃地啟發菩薩的悲願、透過這個莊嚴相來成就菩
薩波羅蜜的功德,藉這個相來修我們的心。因此,除了佛力之外,我們自己的心力也很重
要!
意思是說:我沒辦法帶動我的心力,我是生死業力凡夫,需要有人伸手幫我拉一把,
所以藉用佛力來帶動我。所謂果地相是說:用已經成就的果地功德,來帶動我因地的心。
我們很難讓自己生起善根,很難!但是你慢慢慢慢的觀想,把極樂世界觀想久了之後,你
發覺你的心態會改變──不思議熏!
我講一個小故事,讓大家作參考,這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在波羅奈國,發生的一件
事情。波羅奈國有一個國王,晚上作了一個夢,在夢中看到一隻金光閃閃的金毛獸,全身
放大光明。國王看了起大歡喜,他想:要是能把這個金毛獸抓過來,把它殺了,毛剝下來
放在我的寶座上坐著,那可是非常榮耀的事情。所以當他從夢中醒來之後,他就重賞哪一
個獵人幫他抓到這只金毛獸,他就重重賞賜他財富和官爵,就有很多人到深山去找,結果
找了幾年,都沒有看到金毛獸的蹤影。之後,有一位獵人,去找金毛獸的時候,一不小心
從山上滑落到山谷去,跌倒受傷,身上在流血。這時候白天過去了,晚上即將到來,他又
饑又渴,身上又流血,引來很多的蟲來咬他的身體。就在他絕望之餘,突然間眼睛一打開
,看到了金光閃閃的金毛獸,就在他的面前出現。金毛獸看到獵人受了重傷,即將死亡,
就對他起了慈悲之心,趕緊把他叼起來,送到淺水的地方讓他喝水,然後又找了很多水果
讓他充饑,吃完之後,很快就睡著了。
第二天起來,看到金毛獸在他旁邊,整晚照顧他,他又感動又矛盾,就現出憂愁的樣
子。金毛獸看到他的表情,問說:你為什麼悶悶不樂,現憂愁之相呢?獵人回答說:說實
在的,我為了找你,可以說是傾家蕩產,幾年來就是為了要找你。現在終於讓我找到你。
但是要是把你殺了,我就是忘恩負義的人,因為你救了我一命;要是不殺你,多年的願望
又不能達成,因此內心非常矛盾!
金毛獸這時候──看著這苦惱的獵人,以及他心中的期待,又看到滿地的蟲為了吸食
獵人身上的血,在那個地方充滿了饑渴。就如是思惟:我生生世世就是為了貪戀這個身體
,也不能成就什麼功德,好不容易現在有這個機會,來滿眾生的願。於是金毛獸就說:這
樣好了,我去撞樹,把我的血肉,佈施給地上的這些眾生,等到眾生吃完之後,再把我身
上的皮剝下來送給國王,就能夠滿足你的願望,也滿足地上蟲子的願望。
金毛獸說完話之後,就開始作願:第一個、它發願吃到它血肉的眾生,都能夠離苦得
樂。第二個、凡是吃到它血肉的眾生,未來都能成就無上菩提。它的善業還加上了咒願力
。作願之後,它就自殺了,因為這樣而死亡,但是因為它發了善願,所以就升到天上去了
。那麼,想要它的皮的那位國王是誰呢?就是提婆達多的前生。咬它肉的這些八萬的眾生
,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最初度的八萬天人,發了菩提心的這些天人。
關於釋迦牟尼佛的佈施功德,祂自己說過: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祂舍生
命處。當然,我們除了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善業,更重要的是看到祂的本願,這個地方很重
要!一個宗教師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別,就是他有願力的支持──本願功德。如果你在修善
業的時候,沒有生起菩提心、空正見,你就不可能產生果地上互含互攝的莊嚴。
我們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啊?
諸位可以想一個問題:如果你以一種狹隘的自私心去憶佛、念佛,阿彌陀佛是菩提心
,你的心是狹隘自私的,這兩個能夠心心相應嗎?對不對!曇鸞大師在《往生論》的注解上
說:如果你不發菩提心來憶佛念佛,沒有廣大的胸量──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宏願;沒
有願作佛心、願度眾生的心,是因為看到極樂世界很漂亮、可以享樂,所以才願意去──
為了樂故而欲求往生,這樣是不能往生的!因為你是為了追求快樂,剛好跟諸天相應,諸
天就是提供你快樂,所以你不發菩提心,你把憶佛的功德,本來是一顆摩尼寶珠,最後只
換來一顆糖果。這就是印光大師說的:因為你不發菩提心,本來是無量功德莊嚴的東西,
結果變成一種狹隘的業感業果,那就變成什麼呢?變成受用諸天有漏的快樂果報──帶著
滿身的貪欲煩惱,升到天上去,你這樣享受快樂,後遺症很嚴重,貪欲特別重,等樂報受
完之後,來到娑婆世界,很可能會墮到三惡道去,因為你把自己本該有的福報,享用得太
過了。
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阿彌陀佛的聖號,都是具足無量的功德莊嚴,佛力不可思議,
但是進入到你的心中之後,到底是一種無量莊嚴的法界緣起?還是一種狹隘的有漏業感緣
起,你的心態就很重要!所以我們講藉相修心,你本身的心態很重要,這一點在阿彌陀經
講得不多。對於《阿彌陀經》,蕅益大師雖然把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會歸到三力不可思
議,某種程度偏重在佛力不可思議。但是他最後的會歸是:因為有佛力的加被、名號功德
的加被,所以才有這種功德莊嚴,鼓勵的性質多!
但是你看觀經就不一樣,智者大師說啊: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
體是法界。意思是說:我們是藉佛的功德莊嚴,來啟發我們的菩提心!所以你的菩提心得
要生起,如果你看到這些莊嚴相,沒有啟動菩提心,還是一種貪愛的心、自私自利的心,
那這些莊嚴相將變成天界的有漏果報;如果你看到這些莊嚴相,果然發起你的菩提心,那
你就是念念在成就你未來的淨土!
本經在憶佛、念佛的時候,有講到兩種力量:第一個是佛的力量,第二個是心靈的力
量。本經是偏重於心力不可思議,是用佛力來啟動你的心力,這叫做藉相修心。這些莊嚴
相,如果不回歸到你的心性、無法啟動你的發心,那你的方向就錯誤了!所以你必須把這
種光明相、清淨相、莊嚴相,用來啟發你的菩提心、啟發你願作佛心、願度眾生心。如果
這些相能夠啟發你的菩提心,那這些莊嚴相跟你的菩提心一接觸的時候──極樂國土成就
如是功德莊嚴,這正是你未來的淨土莊嚴啊!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藉相修心,這是一個很
重要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