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第一個正念真如,第二個順從本願,缺一不可!(一)
(卷十七)
辛二、第十五中品生觀
以淨土宗的角度來看,一生修學淨土宗的人,他的果地功德,並不在於個人的斷惑證
真,而是以求生淨土做為唯一的目標。如果你今生能成就往生,那你今生的修學就成功了
;只要你往生失敗了,那不管你今生修得多好,從淨土宗的角度來看──你就是失敗了!因
為淨土宗是以來生為目標,它是活在未來的。
那麼往生淨土當然也有果地上的差別,所以我們這堂課,就來談一談淨土宗往生的果
地差別。這個差別《無量壽經》是講三輩往生,本經是講九品蓮華,而三輩跟九品之間的
融通,我們看歷代祖師的批註有兩種不同說法:
一、有極少數的古德認為三輩跟九品是不能融通的:主要的理由是什麼呢?因為從經
典上來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的人,都是修善法的人,即便是下輩往生也是修五戒十
善,可以說都是善人;但是《觀經》的下品三生都是造惡凡夫,破戒、造五逆十惡。所以
說不能融通的理由,是因為從行為上來看,兩者不一樣。
二、但是絕大多的古德是認為三輩跟九品是可以融通的:這當中蓮池大師提出一個很
重要的觀念說:為什麼可以融通?他說你看下品三生的人,即便是造了惡業,但是他有兩
個特點:
第一個、大乘善根特別強:在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的開導,就能即刻產生懺悔、產
生迴光返照,這一點不可思議,善根強。
第二個、他臨終懺悔了:蓮池大師說懺悔則清淨,懺悔則安樂。從佛法的角度來說,
有兩種人是最清淨的:第一個是本淨,從來沒有造惡業的,這種人是少數;第二種人是懺
淨,他懺悔之後不再造作,這也算清淨。既然他臨終已經懺悔清淨了,那他就是一個善人
,佛法是既往不咎的,是看你未來的努力,而不是看你的過去。
而我們這次講往生的思想,也是贊成蓮池大師的看法,從三輩、九品一個融通的角度
,來發明三輩、九品的差別。我們就《觀經》九品往生的因緣把它分成兩部分:第一個是
往生的正因,第二個是往生的助緣。
往生的正因:無論是三輩也好、九品也好,看起來這個往生的人跟本身的善根,有絕
對的關係。從本經來看,它是兩種善根都要具足:第一個是大乘的善根、第二個是淨土的
善根。
我們先談一談大乘善根:當然本經講到大乘善根是發三心:至誠心、深心、跟回向發
願心,其實也就是一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就是說你今天學佛之後,你心中緣兩種
境:第一個緣佛道的莊嚴而產生希求,第二個緣眾生的苦惱而產生悲憫。所以菩薩心中要
經常存兩種相狀:第一個是佛道的相狀,第二個是眾生的相狀。雖然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可能有所偏重──你是智增上菩薩,花很多時間去修學佛道,這不能怪你;或者你是悲
增上菩薩,大部分的時間都去做義工、關懷弱勢團體,這也可以。修行上可以有所偏重,
但是你內心當中,對於佛道、眾生的存念,缺一不可。
總而言之,在這善根當中,就是看你平常是不是經常憶念佛道跟眾生,這個叫做世俗
菩提心─依止事相的憶念而發起菩提心。
但是從本經來看,特別是蕅益大師,他在解釋淨土宗的臨終正念,他強調另外一個勝
義菩提心,就是除了在事相上的憶念,還要加上一種理觀─觀照我空法空的真如,那麼這
種理觀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為什麼淨土宗很強調理觀?可能你平常也感覺不出來,但是你看到後面《觀經》的下
品,就會恍然大悟理觀對我們的重要性。因為我們往生淨土是怎麼樣?是帶業往生,是凡
夫眾生往生,而不是聖人!凡夫眾生在娑婆世界打滾了幾十年,突然間要離開娑婆世界到
另外一個世界,心中難免有所牽掛就有煩惱,有各式各樣的貪愛煩惱、各式各樣的執著,
這個時候摩訶般若波羅蜜就很重要了。
正念真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最重要的就是方向的引導。我們一般絕大部分的
人都是習慣向外攀緣,攀緣之後就會產生強烈的感受,由這個感受產生強烈的想像──想
蘊、受蘊,然後就住在感覺、住在想像,到了臨終就起顛倒了!念佛沒有用,因為你那個
攀緣的勢力是強大的熟境界,佛號是生疏的境界,你抵不過生死的業力!
往生的關鍵,我們看後面往生的人,即便造了惡業,但是他就是做對一件很重要的事
情──迴光返照!臨終的人只要你仁者心一動就全部都完了──仁者心動,心動則風動,
風動則幡動,《楞嚴經》說整個世界、眾生、業果全部都動起來了。
臨終的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迴光返照,所以臨終的開導,如果這個人修習過大乘佛
法,特別是學過《楞嚴經》的,你要告訴他迴光返照,向內去觀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到你
的本來面目,在真如的本來面目安住。這時候外在的因緣你就可以脫離了,至少像印光大
師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在大乘善根當中,淨土宗很強調這個正念真如,因為臨終的正念只有這個方法有辦法
救。其他你說用佛號來壓妄想、持咒通通沒有用,因為娑婆世界我們太熟悉了,你壓不過
它,只有用理觀─不隨妄轉,才能夠從這個地方跳脫出來,從無量無邊的生死輪回當中、
累積了無量的習氣當中一下子跳脫出來。
【98】第一個正念真如,第二個順從本願,缺一不可!(二)
等我們講到其中下品上生時,你就會發覺:這個人造了這麼重的惡業,為什麼他的生
命,在臨終關鍵時刻,還能產生反轉?因為這個人大乘善根強,尤其是理觀強,過去生有
理觀的智慧,當然包括事相的懺悔,理觀、事修具足。然而,我們看整個從上品到中品到
下品往生者,第一個你的大乘善根要強,第二個淨土的善根這個也是不可缺。所謂淨土的
善根如果以善導大師的解釋,是最為精簡。善導大師說:一個具有淨土善根的人,必須要
具足兩種思想:
第一個、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因為修淨土的目的是要皈依阿彌陀佛,所以你要相信你自己沒有能力來處理生死問題
,你沒有能力。如果你自己可以依止戒定慧的止觀,來證得空性、來了生脫死,既然你自
己有能力辦到,那阿彌陀佛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什麼角色?是不是可有可無?有祂也可以、
沒有祂也可以,那你對祂就不能叫做百分之百的皈依。所以在修皈依的過程當中,首先要
深信你對於生死輪回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第一個思想。
一個人最重要是:瞭解自己,我們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優點。好比說:我今生造了很多
的善業、我拜佛的時候很虔誠、我聽經的時候很法喜,那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那是阿
賴耶識裡面最好的種子。但是你沒看到你阿賴耶識當中,還有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在
那個地方睡眠還沒有活動。所以在修皈依的過程當中,我們要相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
這是第一個思想。
第二個、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如果說我自己沒有能力,那怎麼辦?誰來救我?阿彌陀佛一定有足夠的能力來救拔我!
所以這個地方,善導大師解釋皈依,他強調了四個字,就是──無疑無慮。
我們怎麼判斷我這個人具足淨土善根?我自己可以自認說淨土善根具足嗎?修得好不好
這是其次,起碼要善根具足,以善導大師的標準是說,你對彌陀的本願功德要能順從,也
就是順從本願。什麼叫順從本願?就是當你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心中必須有兩種心態
要現前:
第一個無疑。沒有任何的懷疑,如果你說:我業障這麼重,有沒有可能往生?那你淨
土善根不具足,只要動這個念頭就不具足了,因為你假設阿彌陀佛不能救拔你。
第二個無慮。當你的心進入彌陀的名號時,你就跟阿彌陀佛打成一片,就不能起任何
念頭了,所有的憂慮、疑惑,通通要放下。因為你相信阿彌陀佛會幫你處理到最好的境界
,就是印光大師常說的:即凡夫心,投佛覺海。
你必須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投入到彌陀的本願當中,也就是說你跟阿彌陀佛是一體
的,這才叫做順從本願─自我身心世界都消失了,完全投入到彌陀本願當中。
當然,古德把善導大師這種順從本願的思想,後來也延伸到生活上,不但是念佛,日
常生活當中遇到了順境,要觀想彌陀本願之攝受;遇到了逆境,也是觀想是阿彌陀佛對我
的考驗、也是彌陀本願攝受,因為你的生命跟彌陀本願已經融合一體了,所以生命的順逆
境對你來說都是: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就像草木對於上天一樣,打雷、下雨都好,各種威
愛通通都是上天的恩澤。
其實大乘的善根,並不強調你念佛念多少,而是你的智慧抉擇。所以往生的人,這兩
個善根都要具足,第一個正念真如,第二個順從本願,缺一不可。那麼,這兩種善根跟智
慧都有關係,這是你多生多劫熏習所栽培成的,這是往生的正因。我們說發菩提心、一向
專念,發菩提心就是大乘善根,一向專念就是順從本願─淨土的善根。
其次,往生的助緣:這個就影響到你品位的高下,前面是往生的正因,這是品位的高
下,就是本經所說的淨業三福,關於你的福德資糧。前面講善根,這是講福德,是修人天
的福德、二乘的福德,乃至於大乘的福德,從福德的優劣當中,去判定你往生的階位。以
善根為正因,以福德為助緣──這樣就可以把整個三輩、九品的差別,整個融通了。
【99】十六觀之十五——中品生觀之中品上生(一)
第十五觀的中品生觀,有三科:第一個中品上生、第二個中品中生、第三個中品下生
。先看第一個中品上生:
標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
什麼是中品上生?中品上生的人,以善導大師的判教,認為他這個是遇小凡夫。就是
說他雖然過去生有大乘善根,但是他今生遇到的善知識、遇到的法是小乘法。可能生長在
泰國、斯里蘭卡、或者生長在臺灣,但是他接觸到的善知識是偏修小乘的,所以他表現出
來是小乘的修行,但他本身卻是具足大乘的善根。
我們看他因地的修學:
正示:
正明生因
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回向
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如果有在家居士,修持五戒、或者是定期受持八關齋戒,也可能修行諸戒,這個是出
家之後受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的出家戒法叫修行諸戒。在這持戒過程當中,不造
五逆、無眾過患,沒有造重大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種五逆的
重罪,也沒有破殺、盜、淫、妄這種重大的過失,那麼以此持戒的善根,回向發願求生西
方極樂世界。
中品上生的人,從經文來看,是以持戒作為他主修的功德。但是智者大師有不同的看
法,他說:我們從果來推他的因,中品上生的人往生之後,阿彌陀佛一說法,他當下即證
得阿羅漢果,由此看來,這個人除了持戒以外,應該兼修理觀,否則不可能馬上證得四果
。
你看中品中生才證得初果,那他為什麼馬上就證得四果,因為他有修四念處:觀身不
淨、觀受是苦,這是屬於事相的厭離;那麼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無常、無我是理觀。
所以這個人平常除了持戒之外,對於身心世界的無常無我的觀察,應該是很熟悉的。為什
麼?因為你看他能夠頓證阿羅漢,沒有經過初果、二果、三果的次第,一下子從凡夫地證
得阿羅漢果,這個人理觀很強,才能夠達到這種頓超的效果。所以從果推因,應該是持戒
,也兼修無常、無我的觀照。
再看他臨終的狀態,經文:
所感聖緣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
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
那麼到他臨命終的時候、死亡到來的時候,他看到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現前圍繞
。因為他平常好樂修小乘法,所以臨終的時候不是看到菩薩,是看到出家的比丘僧眾現前
,放出金色的光明來照耀行者,放光有消業障、開導安慰的意思;而且為他演說苦、空、
無常、無我的道理,也讚歎出家之行,能離眾苦得樂。
我們看中品上生者,佛陀並沒有說這個人是在家、或是出家,因為他受持五戒,那就
是在家了。但是即便這個人是在家,他的內心是好樂出離的,所以臨終的時候,佛陀順他
的習性,來讚歎出家之法。因為在家有很多苦惱事,所以讚歎出家能得種種的寂靜安樂。
舍報往生
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
生極樂世界。
這個修行者臨終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跟諸比丘現前,又說苦空無常的道理、讚歎出
家的清淨法,他內心生大歡喜。為什麼會歡喜?因為順他過去修行的習性。這時候他就自
覺己身坐在蓮華臺上,由於感恩彌陀的攝受,於是就長跪合掌頂禮阿彌陀佛,拜下去,頭
還沒抬起來,一下子就從娑婆世界的蓮華,屈伸臂頃到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往生極樂世界
了。
我們看上品往生的人,臨終所見的景象和所聽到的法,跟中品不太一樣。上品的,是
見到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海會眾菩薩,都是見到大菩薩,無量光
、無量壽的大菩薩現前,為他說大乘法門。但是中品的人,他看到的是聲聞的比丘僧,而
且演說的是屬於苦空、無常、無我的厭離法。從這裡就看得出來,平常內心所接觸的法是
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