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erryhosee ()》之銘言:
: 如題,想請教兩個典故的經典出處
: 1.佛本來一百歲入涅槃,提前為八十歲入滅,就是把二十年的福報佈施給了末法時代
: 的修行人,所以出家人絕對不會餓死
沒聽過這種說法。
阿含經記載佛陀提前入滅的典故是,
佛陀是已成就四神足的聖者(四神足:欲、勤、心、觀)
能夠隨其意欲住世多久,就能住世多久,
但因阿難錯過勸請,而佛先前有答應過波旬入滅,所以佛提前入滅。
(註:四神足的成就,
如《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八:「目連(目犍連尊者)報言:如是,舍利弗!如來言:
『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壽經劫者,亦可得耳。』」)
: 2.一個人一生中只要有過一次性接觸,來世連做大梵天的資格都沒有
: 1常常有法師提到,卻從來沒有法師講過原文,我也搜尋不到,因此非常好奇原文
: 2是想更確信性行為對於修行的影響,如果只要有過性接觸,來生就不能做大梵天,
: 代表性行為是非常重的業力
佛經曾記載有位母親死後往生做大梵天王,世間能安立母親者是具有男女關係而生子者。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昔有女人,遠遊他國,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漲,力不能前,愛念不捨,母子俱
沒。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一般說大梵天王,是指色界初禪天當中,初禪第三天的天主
(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不過,色界初禪到四禪的十八天都可以稱為梵天,經中提到的色究竟天屬於第四禪天。
一般說得生色界梵天界的因緣,要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而且是正式具定義的四無量
正式具定義的四無量,就是要有色界禪定配合的四無量,又稱四梵住。
吾人若要生起正式的四無量,是要以證得色界初禪以上靜慮的意識覺知為不共增上緣。
證得色界的禪定,必須遮除欲界的煩惱,以遮擋欲界煩惱的禪定才能得生上界的色界,
欲界煩惱如欲貪(欲界的貪愛),上界沒有欲界五欲塵的貪愛、沒有欲界男女的貪愛。
經文的愛念不捨,指慈愛心,不是五欲塵、男女的貪愛,例如阿羅漢也有四無量的慈愛。
如果此生沒有證得色界的禪定,而於下一世能夠轉生色界,
依十二緣起支之理,於死歿時由愛取滋潤感得下一世的能引業,
不一定是此世所造的能引業,臨終時的愛支、取支也能夠潤發往昔過去生所造的能引業
例如過去世曾造過上界色界禪定的能引業,由於此世臨終時的業緣潤發,也能往生上界。
(又,俱舍論記載,佛教內道聖者,不會投生色界初禪大梵天。例如,三果阿那含聖者投
生上界,若於色界初禪,只會投生初禪第一天、第二天,不會投生初禪第三天的大梵天。
因為初禪大梵天唯是外道投生處,以「常一自主之我」的我執修習的外道投生大梵天。)
(註:另外複習,前面貼文說過文字不同脈絡的使用,如本文前面提到,四神足的"欲",
和後面提到欲界、五欲塵的"欲",不是同義。慈愛的"愛",和愛支的"愛",也不是同義。
又如,緣取法義思惟的"取",和取支的"取",也不是同義。同一文字在經典裡不同脈絡的
語法、文法,不周遍是同義,這是學習上要注意的地方,才不會張冠李戴,避免訛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