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仞利天、帝釋、比丘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2-02-04 13:58:44
選譯自《長阿含經》第14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1/6/24農曆五月十五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摩竭國中菴婆羅村的北邊,他在該地的一處名為毘陀
山落腳,並在山中一座名為因陀娑羅的洞窟中禪修。
當時,三十三天統領諸神的釋提桓因發起微妙的善心,祂想要禮見佛陀,於是打算率
領諸神去見世尊。而忉利天諸神得悉釋提桓因發起如此微妙的善心,便隨喜讚嘆帝釋:「
善哉啊!帝釋,發起微妙善心想要禮拜如來,我等也樂於隨侍在您的身後一同前往。」
釋提桓因隨即交代一位名為般遮翼的天使音樂神:「我要前去頂禮世尊,你跟我一起
同行。」
「是!」
般遮翼便帶著祂的琉璃琴,於帝釋的前方當起響導並彈奏著琴弦。
就這樣,釋提桓因、忉利諸神及般遮翼於天界的法堂上一起忽然不見,彷彿一名壯士
屈伸手臂那樣,瞬間移動,一起出現在人間古印度的摩竭國北毗陀山中。
當時,世尊正入火焰三昧(禪定),因此整座毗陀山都被同樣的火光所籠罩。
釋提桓因非常有禮貌,祂並沒有貿然進入石窟去打擾佛陀的禪修,祂交代般遮翼:「
如來、至真甚難得睹,他能垂降此閑靜處,寂默無聲,與山中的禽獸動物為侶,且此處常
有諸大護法神守護世尊,你可於洞前彈琉璃琴,讓世尊知道我與諸天想要禮見他。」
「遵命。」
般遮翼隨即在離佛不遠的石窟前彈起手中的琉璃琴,並吟誦起以下的偈歌:
「跋陀禮汝父,汝父甚端嚴,生汝時吉祥,我心甚愛樂。
 本以小因緣,欲心於中生,展轉遂增廣,如供養羅漢。
 釋子專四禪,常樂於閑居,正意求甘露,我專念亦爾。
 能仁發道心,必欲成正覺,我今求彼女,必欲會亦爾。
 我心生染著,愛好不捨離,欲捨不能去,如象為鉤制。
 如熱遇涼風,如渴得冷泉,如取涅槃者,如水滅於火。
 如病得良醫,飢者得美食,充足生快樂,如羅漢遊法。
 如象被深鉤,而猶不肯伏, 突難禁制,放逸不自止。
 猶如清涼池,眾花覆水上,疲熱象沐浴,舉身得清涼。
 我前後所施,供養諸羅漢,世有福報者,盡當與彼供。
 汝死當共死,汝無我活為?寧使我身死,不能無汝存。
  忉利天之主,釋今與我願,稱汝禮節具,汝善思察之。」
世尊從三昧中出定,對般遮翼讚說:「善哉!善哉!般遮翼,你能以清淨的音樂伴隨
琉璃琴聲來稱讚如來,你彈奏的琴聲配合你的歌聲,聽起來不長不短、悲和哀婉、感動人
心。從你的琴弦所彈奏出來的這首歌中包含了很多的意義,比如你提到了眾生被欲所纏縛
,也提到了梵行,還有沙門以及涅槃。」
般遮翼對佛陀說了自己過去的情史:「我記得以前當世尊在人間的鬱鞞羅尼連禪河邊
的菩提樹下初成佛道之時,有一位名叫尸漢陀的天界大將軍之子與音樂天王之女正在約會
,我非常傾心於音樂天王的女兒,可我沒自信能擊退情敵,於是我只好拿出我的看家本領
,演唱了剛剛的那首歌,那一位天女聽了我的歌之後,大受感動,看著我笑說:『般遮翼
,我未曾見過如來,我只有在忉利天的法講堂上聽過諸神稱讚過如來有如是的威德、有如
是的威力。而你常懷信心親近如來,我願意與你共譜連理。』。」
釋提桓因心想般遮翼應該已經通知如來了,可以把祂給召回來。般遮翼知道帝釋在召
祂回去,隨即帶著琉璃琴回到帝釋的面前,帝釋問:「你有沒有以我的名義替我及諸神傳
達問候世尊之意?」
般遮翼又再度回到世尊的面前,跪地頂禮,然後起身站在一旁,傳達了帝釋及諸神的
問候之意。
世尊說:「願帝釋及忉利天諸神壽命延長、快樂無患,因為諸天、世人及阿須羅等諸
眾生等皆貪愛壽命、安樂、無患。」
帝釋心想:「我等可以前往禮覲世尊了。」隨即與忉利天諸神來到佛前,祂們一起跪
地頂禮佛陀,然後起身站在一旁。
帝釋問佛:「不知我們該坐在甚麼地方比較適當?」
佛陀說:「你們天眾雖甚多,但可以坐得離我近些。」
於是,世尊施展神通,使整座石窟突然放大,變得非常寬敞,帝釋、忉利諸天神及般
遮翼一起再次頂禮佛陀,然後各自就坐。
帝釋對佛說:「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人間印度的舍衛國的一處婆羅門精舍中,當時
世尊入火焰三昧,而我恰巧有一些事情要去拜訪四大天王的南方毗樓勒天王,我搭乘千輻
寶天車於空中經過,看見一名天女正合掌在世尊的面前站立,我對那一位天女說:『若世
尊從三昧中出定的話,妳可不可以用我名字替我問候世尊?』不知那一位天女有沒有傳達
我對您的問候?不曉得您是否還記得此事?」
佛陀說:「有!我記得!那一位天女確曾以汝之名問候過我,當我出定之後,還有聽到
祢的天車駛離的聲音。」
帝釋說:「過去,我曾以某些事情與忉利天諸神在法堂上開會,那些已經活了非常久
的老天神曾說:『若如來出世,必將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而我今天已親自見
證了這一段話。
因為,人間曾有一位釋族的女子,她篤信佛教,她在世的時候曾跟隨世尊修持過清淨
的梵行,她死後轉生到忉利天宮,且女轉男身變成了我的兒子。當時,忉利天諸神皆稱讚
這一位男天神有大功德、大威力。
而同一時期的人間有三名比丘,他們也曾跟隨世尊修梵行,但他們三人死後卻轉生為
地位卑下的音樂神,日日來為我歌舞表演。
我的兒子瞿夷天神發現祂們,很生氣,也很失望,祂以如下的偈語斥責祂們:
『汝為佛弟子,我本在家時,以衣食供養,禮拜致恭恪。
 汝等名何人,躬受佛教誡,淨眼之所說,汝不觀察之。
 我本禮敬汝,從佛聞上法,生三十三天,為帝釋作子。
 汝等何不觀,我所有功德,本為女人身,今為帝釋子。
 汝等本俱共,同修於梵行,今獨處卑賤,為吾等給使。
 本為弊惡行,今故受此報,獨處於卑賤,為吾等給使。
 生此處不淨,為他所觸嬈,聞已當患厭,此處可厭患。
 從今當精勤,勿復為人使,二人勤精進,思惟如來法。
 捨彼所戀著,觀欲不淨行,欲縛不真實,誑惑於世間。
 如象離羈靽,超越忉利天,釋及忉利天,集法講堂上。
 彼已勇猛力,超越忉利天,釋歎未曾有,諸天亦見過。
 此是釋迦子,超越忉利天,患厭於欲縛,瞿夷說此言。
 摩竭國有佛,名曰釋迦文,彼子本失意,其後還得念。
 三人中一人,故為執樂神,二人見道諦,超越忉利天。
 世尊所說法,弟子不懷疑,俱共同聞法,二人勝彼一。
   自見殊勝已,皆生光音天,我觀見彼已,故來至佛所。』」
瞿夷天神的大意是說,祂的前生是人間的一名女子,曾供養並頂禮過這三名比丘,也
聽過這三名比丘說的法,因生前的功德,死後獲得大果報。而如今,卻看到祂前生供養尊
敬的比丘死後轉生的功德卻劣於祂,實在很難過。並激勵祂們三人趕緊精進修行。而祂們
三人中有兩人生起慚愧心,發憤精進,證得了三果,祂們又轉生到了色界的第二層光音天
,而另一名仍執迷不悟,依然樂當音樂神。
帝釋又對佛說:「我有一些問題,懇請世尊為我釋疑。」
佛陀說:「祢儘管問,我一定為祢一一解說。」
帝釋隨即問佛:「諸天神、世人、乾沓婆(音樂及舞神)、阿修羅及其餘眾生等,都被
何種心結所纏縛與綑綁,以至於相互仇視、刀杖相向?」
佛陀說:「怨結之所以產生,皆由貪欲與嫉妒所致,故而使諸天神、世人、阿修羅及
其餘眾生等以刀杖武器彼此互相傷害。」
帝釋說:「沒錯,確實如此!但我想請問,貪愛與嫉妒又是因何而生?何因何緣所致
?它們背後的罪魁禍首為何?它們從何而有?又從何而無?」
佛陀對帝釋說:「貪欲與嫉妒之所以產生,皆由愛與憎等分別心所致,它們以愛憎為
因,以愛憎為緣,以愛憎為首,因此而有,無此則無。」
帝釋又問:「世尊說的很有道理!但不解愛憎又是因何而生?何因何緣所致?它們背
後的罪魁禍首為何?它們從何而有?又從何而無?」
佛陀說:「愛憎之所由生,皆由於『欲』,因欲緣欲,以欲為罪魁禍首,因欲而有,
無欲則無。」
帝釋說:「世尊說得對!但不知此欲又因何而生?何因何緣所致?其背後的罪魁禍首
為何?從何而有?又從何而無?」
佛陀說:「欲由想而生,因想緣想所致,以想為罪魁禍首,因想而有,無想即無。」
帝釋又問:「確實如此!但不知『念想』又是因何而生?何因何緣所致?其背後的罪
魁禍首為何?從何而有?又從何而無?」
佛陀說:「念想之所由生,由於顛倒妄想所致(調戲):因顛倒妄想為緣,以顛倒妄想
為其罪魁禍首,因此而有,無此則無。
帝釋,若無顛倒妄想則無念想,因無念想則無欲,因無欲則無愛憎,因無愛憎則無貪
與嫉,若無貪與嫉,則一切眾生不會彼此相互傷害。
帝釋,但緣於顛倒妄想為本,因顛倒妄想為緣,以顛倒妄想為首,因此而有念想,因
念想而有欲,因欲而有愛憎,因愛憎而有貪嫉,因貪嫉之故,使眾生彼此相互傷害。」
帝釋說:「世尊說得太有道理了!請問這世上的一切沙門、婆羅門等修行人是否都以
斷除顛倒妄想為其修行的目標?他們是否都能斷盡所有的煩惱?」
佛陀說:「並沒有!帝釋,世間各宗教派別都各自有其教義與境界,這些教派都各持
己見,認為自己的教義才是真理,自己所修證的境界才是真解脫,認為其它的教派都是邪
教,因此,並非一切沙門及婆羅門都能盡除煩惱。」
帝釋又問:「請問有幾種顛倒亂想應當斷除?」
佛陀說:「顛倒亂想有三種,分別是口、想、求。
眾生由口所說出的話,可能傷到自己、害到他人,也可能同時自害害他。而若能捨此
不善的言語,說應該說的話,說不自害的話,說不傷害他人的話,說不自害害他的話,若
能如法如律善護口業,便能正念不亂,不會顛倒妄想。
而『念想』亦可能自害、害他,或同時自害害他,若能捨此害想,如理思惟,不自害
、不害他,也不害害他,便能專念不亂。
『求』亦可能自害或害他,亦可能自害害他,捨此不正的祈求,如理所求,不自害、
不害他,不自害害他,便能正念不亂,不會顛倒妄想。」
「請問賢聖的捨心有幾種?」
佛陀說:「賢聖的捨心有三種,可分別從喜、憂、捨等三種角度來討論。
如果某種喜樂(如五欲之樂)會導致自害、或害他,或可能自害害他,那麼便應捨離這
種貪喜,不應追求。如果追求某種喜樂不會自害、不會害他,也不會自害害他,能使善法
增長,惡法減退,如此便能正念不忘,就是『受具足戒』。
如果某種憂慮可能會導致自害、或害他,亦可能自害害他,將使善法減退、惡法增長
,那麼這種憂慮便應捨棄;如果某種憂慮(比如因擔憂造惡將緣生惡果報)不會自害、不會
害他,也不會自害害他,這就是正念不忘,就是『受具足戒』。
如果某種捨心(平靜)可能導致自害、或害他,亦可能自害害他,將使善法減退、惡法
增長,那麼這種捨心便應捨離;如果捨心不會自害、不會害他,也不自害害他,這種捨心
將使善法增長、惡法減退,就是正念不忘,就是『受具足戒』。」
「請問有幾種賢聖所應遵循的守護根門的律儀?」
「當內眼根覺知外界的色塵,就會緣生出二種情況,分別是令人歡喜與令人討厭。其
餘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接觸、意識法等也都各自會有令人歡喜、與令人討厭等兩
種情況。」
「世尊,您說的似乎太簡略,我的理解是六根接觸六塵都各自會緣生出令人歡喜與令
人討厭的兩種情況。但如果會導致善法損減、不善法增,那麼六根就不可進一步隨外緣去
造惡業。反之,若能使善法增長,不善法減退,就該積極去造善業或淨業。」
佛陀讚說:「善哉!善哉!沒錯,這就是賢聖所應奉行的守護根門的律儀。」
「請問甚麼是究竟解脫、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究竟無餘?」
佛陀說:「斷盡、拔除會導致下一生的渴愛就是究竟解脫、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究
竟無餘。」
帝釋對佛說:「過去長期以來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的疑網,如今都已被如來解開了。」
佛陀問帝釋:「祢過去可曾以同樣的問題去問過其他的沙門或婆羅門?」
帝釋回答:「有啊!很久以前,有一次天界的講堂上諸天眾都在討論如來是否出世?
後來,諸神發現如來尚未出現於人間,大家只好各自返還各自的天宮去享受五欲娛樂。
但,世尊,後來我看見有很多的大威德天神的天壽將盡,五衰出現,我當時非常的害
怕,被嚇到寒毛直豎。我深知我不會永生不死,我便想到我不該讓費時間耽溺於天界的五
欲之樂,我不該放逸,要趕緊修行,於是我下凡遍尋有道的沙門或婆羅門。
當時我問他們:『甚麼才是究竟解脫?』
但他們沒有人能回答我,他們不但不能回答我的問題,竟然還反問我:『你是誰?』
我說:『我是釋提桓因。』。
他們又問我:『你說你是甚麼「釋」?』
我回答:『我是諸神之王帝釋,因心有所疑,故前來相問求教。』
當時,我知道眼前的這些修行人盡是一些平庸的凡夫俗子,因為他們連我是誰都不知
道,可見一點道行都沒有。結果,這些修行人還反而成為了我的弟子。
如今,我是佛弟子,已得須陀洹道(初果),來世絕對不墮三惡道,最多只剩七次輪迴
,必成解脫道果,懇請世尊授記我將來必為斯陀含二果。」
帝釋說完之後,又頌出以下的偈語:
「由彼染穢想,故生我狐疑,長夜與諸天,推求於如來。
 見諸出家人,常在閑靜處,謂是佛世尊,故往稽首言。
 我今故來問,云何為究竟,問已不能報,道跡之所趣。
 今日無等尊,是我久所求,已觀察己行,心已正思惟。
 唯聖先已知,我心之所行,長夜所修業,願淨眼記之。
  歸命人中上,三界無極尊,能斷恩愛刺,今禮日光尊。」
佛陀問帝釋:「你可曾有過最讓你歡樂的時光?」
帝釋回答:「當然有,以前當我與阿修羅打仗,若我得勝,凱旋而歸時,那是讓我最
歡樂的時刻。但這種喜樂卻是穢惡的,是刀杖的喜樂,是鬥訟的喜樂,而如今我於佛前所
得的喜樂,卻是無有刀杖、諍訟的清淨之樂。」
佛陀問帝釋:「那麼你今天獲得如此喜樂,祢希望以此求得何種功德果報?」
帝釋說:「我希望以此喜樂求得五種功德果報,是哪五種善果呢?」,帝釋隨即說出
以下的偈語:
「我後若命終,捨於天上壽,處胎不懷患,使我心歡喜。
 佛度未度者,能說正真道,於三佛法中,我要修梵行。
 以智慧身居,心自見正諦,得達本所起,於是長解脫。
 但當勤修行,習佛真實智,設不獲道證,功德猶勝天。
 諸有神妙天,阿迦尼吒等,下至末後身,必當生彼處。
  我今於此處,受天清淨身,復得增壽命,淨眼我自知。」
帝釋的意思是祂希望今生能修到阿那含三果,死後轉生到淨居天。
帝釋對佛說:「以上就是我想獲得的五種功德果報。」
帝釋轉身對在場其他的忉利諸天神說:「你們在忉利天上恭敬頂禮梵天,如今能於佛
前頂禮恭敬,真是善哉啊!」
帝釋的話說完沒多久,梵天童子忽然於虛空中出現,對天帝釋說以下的偈語稱讚帝釋
提出的問題都非常精湛:「天王清淨行,多利益眾生,摩竭帝釋主,能問如來義。」
梵天童子說完偈語之後,便忽然消失不見。
帝釋即從座位起身,率領忉利諸神及般遮翼頂禮佛陀並遶佛三匝,然後一起離去。
在離去的途中,天帝釋對般遮翼感激地說:「善哉!善哉!你能先於佛前彈琴,隨後
引我及諸天神到訪佛陀。我知祢很想候補祢父親的位子,祢想當乾踏婆中的樂神之王,我
會滿祢的心願,回天界之後我會下令讓祢當樂神之王,並將拔陀乾沓婆王的女兒許配給祢
為妻。」
當世尊為帝釋及諸神說完法之後,八萬四千多位諸天神都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當
場都證初果。
https://i.imgur.com/nCVc0WR.jp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