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9

作者: ykkdc (ykk)   2022-04-19 16:36:22
《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四、破邪分別。分三:
(一)明何邪執,(二)與諸經論相違,(三)正為破除。(一)明何邪執
有說內心無分別住,無明了相,說名為止,有明了力,說名為觀。】
「無明了相」:不清楚。「有明了力」:清楚且有力。
有人說,內心不分別且不清楚的住是止,清楚且有力是觀。即說止、觀的差別在明了
與不明了。
【(二)與諸經論相違
此不應理。以與佛經及慈尊、無著之論,並《修次第》等諸廣抉擇止、觀相者,說於所緣
心一境性勝三摩地名奢摩他,於所知義正揀擇慧名毗缽舍那皆相違故。】
這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原因是,與佛經及諸論並《修次》等廣泛宣說止、觀之相的
論著相違。
經論是說於所緣心一境性是止,對所緣分析是觀。
【(三)正為破除。分二:
1.止觀皆須離沉沒,2.應善辨二定的差別。】
【1.止觀皆須離沉沒
又,無分別心有無明了之力者,是因三摩地有無沉沒之差別,以此為止、觀之差別,極不
應理,以一切奢摩他定皆須離沉,凡離沉沒三摩地中,心皆定有明淨分故。】
無分別心(內心於所緣不分析的第六意知)有沒有清楚、有力,取決於三摩地有沒有
沉沒,所以以此做為止、觀的差別是不對的,因為一切三摩地(內心第六意知得到任何的
止)都要遠離沉沒,沒有沉沒的三摩地一定是清楚的。
修止時,要將心收回,盯在影像上,而掉舉會讓心跑到外面,所以要先去除心的掉舉
;無掉舉,心就能安定在影像上。
此時若有沉沒,就無法清楚見境(影像),所以境的明不明了與沉沒有關。完全消除
沉沒,就能完全清楚見境;相反的,若有沉沒,就不能清楚見境。
沉沒與明了,有如天枰之二邊,一者高起,一者就低下。因此,以明不明了作為止、
觀的差別是不對的。
觀是在止的基礎上修成的,得止時就要完全遠離沉沒,有沉沒就不是止,所以止、觀
都需要遠離沉沒。﹙「明淨分」:依藏文為「清澈的成分」。﹚
【2.應善辨二定的差別
故緣如所有性之定、慧,是就內心證與未證二無我性隨一而定,非就其心住與不住、明了
、安樂、無分別相而為判別,以心未趣向無我真實者,亦有無量明、樂、無分別三摩地故
。雖未獲得實性見解,但若執心令無分別,現可生起,故未解空性,生無分別定,無少相
違。若能由此久攝其心,以攝心力風生堪能,身心法爾能生喜樂,故生喜樂亦不相違。喜
樂生已,即由喜樂受相明了力令心明了。故說一切明了安樂無分別定皆證真性,全無確證
。諸證空性妙三摩地,雖有明、樂、無所分別,諸未趣向空性之定亦有極多明了、安樂及
無分別,故應善辨二定差別。】
緣空性(如所有性)的止、觀,是以內心是否證得(通達)人無我或法無我而定,不
是以內心有沒有明了、安樂、無分別而定,因為未證得(通達)空性者(人無我或法無我
)也有明、樂、無分別三摩地。
雖然沒有獲得空正見(沒有通達人無我或法無我),修止時,令心不分別(令內心於
所緣不分析而安住),也可以產生止。所以不懂空性而有無分別的止,彼此不相違。
以止攝心,氣會堪能,身心能生喜樂,因此與能生喜樂也不相違(不懂空性而有身心
獲得止的喜樂,彼此不相違)。喜樂生起後,去看境也可以清楚看見。
所以認為一切不分別、明了、安樂的止就是證得空性,並無任何證據。證得空性(證
得通達空性的止)雖然有明、樂及無分別,但是不懂空性的止也可以有明、樂,無分別,
所以應好好分辨這二個的差別,不要混淆。
很多經論會說「不執著」、「無分別」;也有說「明了心性」、「證悟心性」,即很
清楚地看到心的本質;密續中有「空樂無二」。
顯教的甚深空正見、密續的空樂無二,都有「空」、「明」、「樂」、「無分別」等
用語,對這些內容不了解,修行就會出差錯。
「無分別」、「不執著」多是指現證空性(聖者現證空性的第六意知是無分別心)。
修止中所談到的「無分別」,指的是不分析地盯在內心的所緣境上,與懂不懂空性無關。
用語上都是「無分別」,但是二者內容差異極大。
(修止的無分別,與現證空性的無分別,雖然用詞都是"無分別",但是二者差異極大
,不能混為一談。修止的無分別,是指內心不分析思惟的專注;現證空性的無分別,是指
內心第六意知不帶義共相的現量空性,現量空性是獲得世第一法之後的聖者見道才有。)
要證悟空性,要了知二無我(人無我以及法無我),懂了以後才定(安住)在其上,
如此才有可能證得空性。完全沒有學習過空性,只樂於修止,是無法證得空性的。
一般人的心無法不分別(此處的不分別指內心專注於一所緣)。剛坐下來修行時,會
覺得內心比以前更煩雜,此時不是煩惱增多,是自己安靜下來觀察,才發現雜念很多,再
一直安住下去,雜念就會減少。
修止至第三、四住心(九住心的第三住心、第四住心)時,因為心量提高,氣調柔,
會感到一種樂(不是禪樂,似輕安之樂,輕安是心所法當中的善心所),此時身心都非常
舒服。因為修止是以不分別(於所緣不分析)的方式修,所以就以為得到不分別的樂。
也就是,錯認雜念減少、內心清澈明了就是無分別(證空性)、明心見性,而且身體
改善是大樂的證悟,就以為自己修行很不錯了,情況很符合經典中「明心見性」、「身心
輕安」的字面描述。或是把這種情況與無上密續中的描述相連,自以為達到大圓滿之類的
境界,事實上,連初禪都未修出。
像這樣的人,誤人誤己的機會很大,因為此後就再也看不上經論所教導的種種修行內
容,會覺得不需要學那麼多經教就已經達到別人達不到心量。
也因為比起一般人具有較高的心量,就容易取信於人。所以我們不知道他人的情況,
不能隨便相信他人,要依止經典;若他人與經典相違背,即便他有大修行者之名,也不能
相信。
>>>>>
註:本課程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