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慈悲心與空性>達賴喇嘛尊者
在這個世界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眾生,都是一致的欣樂厭苦(這是法性之理)。
所有的生物乃至有情眾生,對於他本身離苦得樂的方法,都是相順於他自己的能力而
盡力去成辦的。所有的生物乃至蜎飛蠕動的小蟲,都是相順於自己的能力,而致力於使自
己離苦得樂。
就人類來說,他的離苦得樂較之於其他生物,有什麼不同的特色呢?在厭苦欣樂上,
人與其他眾生是相似的,是一致的,但是,在離苦得樂的方法上,在致力於尋求離苦得樂
的方便(即方法)上,人類卻與其他眾生有不同的地方,這是因為人類有特別的智力之緣故。
如果人類的智力,能夠善巧好好的運用的話,無可置疑的,可以成辦很多的離苦得樂
,相反的,如果人類的智力用在顛倒的地方,人類的痛苦會增多。不但如此,而且會危及
傷害到更多的生物與眾生。
因此,人類雖具有智力,但不可以此為滿足,應該在正理正義之上運用智力,這是很
重要的。然而如果我們要在正理正義之上,運用我們人類的智力的話,必須要具有利他增
上的心。
因此之故,平常對於佛教教義的解釋,比如,什麼是佛教心要?什麼是佛教精華?我
是出自於見(即智慧方面)與行(即行持方面)而來解釋的。
我所謂的佛教的見(智慧見解)與行(行持實踐),是指緣起見與無害行。
什麼是無害行呢?事實上它是以慈悲心做為攝持的動機而去行持的。如果能夠以慈悲
心去行持無害行,最好是能夠持利他,否則最起碼也不要傷害眾生。
其次,來說緣起見,為什麼我們需要行持無害行,其理由何在?
並不是因為行持無害行是佛陀所教示,是佛陀的思想,所以我們必須這樣做,不是這
樣子的。(行持無害行並不是教條式的,之所以行持無害行要認識背後的理由。)
包括我們所要求的快樂,所要斷除的痛苦,這一切的有為法,都是剎那剎那變滅的,
都是依著因緣而有,也因此我們要能夠離苦得樂的話,必須了知苦因何在,斷除苦因;在
了知樂因何在之上,取受樂因,這是基於緣起見的理由而行持無害行的。因此,我所說佛
教的心要是無害行(行持)與緣起見(智慧)。
更進一步說,無害行的精要內涵是慈悲心,緣起見的心要來自於空性(認識空性的智
慧)。因此,佛的修學,慈悲跟空性慧是不可或缺的。
大悲心,事實上是一種心識的功德;而空性見,是一種內心(心識)對事物的看法和
執持方式。
為此之故,龍樹菩薩的主要弟子聖天菩薩,在他所造的《四百論》中說:佛法是心法
。主要不是在於展示語業或身業,而是在於心。
因此,如果能夠調伏心,就是修法,如不能調伏心,就不是修法。佛的教說中提到: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中略)
正知與正念的訓練,就來自於增上戒學。此中關於增上戒學,也就是別解脫戒,它有
幾項的分別,幾項的種類,可以分為出家的別解脫律儀,與在家的別解脫律儀。
在家的別解脫律儀,也就是在家戒,有八關齋戒與五戒;而出家戒有沙彌、沙彌尼戒
,以及比丘、比丘尼戒。
我們的大悲善巧世尊,為了能夠救護、救拔他教化的眾生,觀待他所要教化眾生的能
力根器機宜而施予不同的教誡。這一切教誡的根本在於斷除十惡業,也就是行持十善業。
什麼是十惡業?就是屬於身體的業有三種:殺生、偷盜、邪婬;屬於口〈語〉的業有
四種;就是妄語、兩舌、粗惡語、綺語;屬於心的業有三種:就是貪、瞋、痴。
在了知行持十惡業的過患,當有外境迫使你去造作十惡業的時候,心起一種防護的心
不去造作,這稱之為斷十惡業,也就是守護十善。
能夠行持十善業的話,它的果報就是人天的果報(遠離三惡道)。事實上,別解脫律
儀,它是一種出離戒,是一種救畏的戒,也就是說必須在出離心的攝持上去防護守護這個
戒,為了能夠得到解脫而持守的戒。
而要如何清淨持戒呢?這必須有一顆戒慎的心。比如說,我是一個佛弟子,我是個比
丘,日日夜夜我要以正知的力量一直觀察我的身口,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就會違背我的律
儀。以正知的力量去觀察,然後亦以一種戒慎的心去予以守護,就稱為持守戒,即是清淨
持戒的內涵。
行者本身基於正知與正念,一直去觀察到底有沒有相違。如此,正知與正念就會愈來
愈廣增。也就是經由增上戒學的修學,可以廣增,可以堅固我們的正知力與正念力,進而
修學增上定學。
增上慧學及增上定學的修學,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住四正斷。而於厭患三苦
的行苦之上,升起欲求解脫的心,致力於增上三學的修學,這一點是整個佛教宗派所共同
一致的。
在增上三學的修學之上,能夠更進一步以大慈心、大悲心為攝持為修學,要能夠完全
成辦所有眾生的離苦得樂,令眾生的痛苦完全去除,要安立這樣一個誓言(大乘的菩薩願
心),發下這樣一個誓言,也就是說為了能夠成辦利他,完全能夠究竟徹底的,把所有眾
生離苦得樂的責任,完全承擔,行使利他之行。
而行持的方便,就是要斷除自己的煩惱障、所知障,也就是說我要成佛,換句話說,
為了利益眾生我一定要成佛,這就稱之為菩提心,這是在增上三學上加上菩提心。以上就
稱之為大乘佛法修學的內涵。
我們更進一步來解釋什麼是菩薩道,大乘或說是菩薩道,事實上它的心思是基於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