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引生無過三摩地法
繫心所緣先如何修
【此又分二:午一、引生無過三摩地法,午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
初又分三:未一、繫心所緣先如何修,未二、住所緣時應如何修,未三、住所緣後應如何
修。今初】
修止就是把心專注在所緣上。科判分:(1)前行應如何修,(2)住在所緣時如何修,(3
)繫在所緣後如何修。
此處說第一部份(繫心所緣先如何修,即前行應如何修)。
【若不能滅不樂修定、樂定障品所有懈怠,初即於定不令趣入,縱一獲得,亦不能相續,
速當退失,故滅懈怠為初切要。】
如打坐一個小時很難,打麻將幾個小時都不會累,這就是不樂修定,樂於修定的障礙
品。有懈怠就會擋住入定之門,即使得了一點定也不能持續,得到了也會退失。
【若能獲得身心輕安,喜樂增廣,晝夜行善能無疲厭,懈怠盡除。然生輕安,須於能生輕
安之因妙三摩地恆發精進;然生精進,須於正定具足恆常猛利希欲;欲樂之因,須由觀見
正定功德生堅信心,故應先思正定功德,數修信心。
此等次第,修者觀之極顯決定,故應認為最勝宗要。
《辨中邊論》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謂欲,勤所依故;能依謂勤,或名
精進。欲因謂信,深忍功德,勤果謂輕安。】
先要有﹙一﹚信心;有信心才會有﹙二﹚希求心;有希求心才會有﹙三﹚精進;有精
進才生﹙四﹚輕安。
為了讓我們有信心,要講該法的好處。就像依師,先要有信為根本,有了信心,感恩
心會自然生起,接下來就會有承事等動作;沒有信心,其他的內容都無法成辦。歸依三寶
也一樣,如果沒有信心,三寶是三寶,對自己起不了作用;有信心時,會對三寶生起崇敬
心。
「信為道源功德母」就是這個意思。每個單元都先從信心講,說菩提心的功德、不修
的過患是為了培養信心,有了這個根本才再修上去。這邊也是一樣,要對三摩地有信心。
對四諦、空性要生起堅信,肯定絕對是如此。對師長、三寶是要生起淨信。我們會以
染污心看師長、三寶,剷除染汙心就是淨信。
對三摩地的信心與對三寶、四諦的信心又不太一樣。對三摩地要有堅信,確定三摩地
的種種功德,如有神通可以利生等,但是又不只是堅信,還帶有迷戀的情況,覺得「這真
是太好了!」,所以就跟堅信—絕對是如此—有了一點差別。有了迷戀,而且迷戀的對象
是可以追求的,才有欲樂—希求、嚮往。
這段說不修精進破不了懈怠。精進是對行善法的高興、喜歡,懈怠是對行善法的不喜
歡,精進與懈怠的關係如蹺蹺板,精進提升,懈怠就減少,精進圓滿,就完全斷除懈怠。
有歡喜的心,自然就有了輕安,所以精進會帶動輕安。
「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信心、希求、精進、輕安中,能依是精進,精進的所
依是希求,所依—希求—的因是信心,能依—精進—的果是輕安。
【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謂由獲得奢摩他已,現法樂住,身心喜樂。及由獲得身心輕安,於
善所緣心如欲轉。
又由息滅於顛倒境散亂無主,則諸惡行皆不得生,隨所修善皆有強力。
又止為依,能引神通、變化等德,尤由依止,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毗缽舍那,速疾能斷生死
根本。
若能思惟此諸功德,則於修定增長勇悍。生勇悍故,恆樂修定,極易獲得勝三摩地,得已
不失,能數修習。】
修止達身心輕安即得止,要達身心輕安要先精進,要精進要先有希求,要有希求要先
產生信心。
了解功德能幫助產生信心,前面說過的止觀的功德、不修過患等,可以放在這邊思惟。
這個段落所說的功德有:
一、九住心後達現法樂住。「現法」是親眼所見之法,所以是指今生,「樂住」是欣
喜,得止對今生有很大的幫助。
二、有身心輕安就不會厭倦,想修任何善所緣都能如願。
三、向外散亂的心會息滅,惡的方面就不會產生。
四、能引發五眼、六通等神通功德。像《道燈論》有說:「瑜伽若成止,神通亦當成
。」
為什麼要修止?因為可以得神通。這是從菩薩利益眾生的角度說。現在有很多假神通
的情況,所以對神通有負面報導,然而神通也有它正面的力量。若有顯露神通者,大家應
該會一窩蜂地靠過去;沒有神通的話,就算講的是真理,也沒多少人聽。所以很多成就者
會顯露神通,吸引注意,之後才教佛法。
五、透過止觀懂空性,有空正見就可以很快斷除生死,得解脫。這是從自利的方面說。
總之,最後二項是修止的主要目的:從自利的角度是斷煩惱。從利他的角度,利益眾
生的直接方式是弘法,最有力的助伴是顯露神通。其他未說出的止的功德還有很多,《般
若經》、《華嚴經》中很多修行,都是透過止而產生。
以上所說是修止的前行。
>>>>>
[1] 獲得沒有過失的三摩地(定)的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