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修菩提心主要是希求利他色身 倉忠仁波切

作者: ykkdc (ykk)   2022-06-25 21:56:57
轉自:倉忠祖古弘法fb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sadong.rinpoche
菩薩的定義可安立為「未斷盡所知障之已生任運大乘菩提心且無退失的補特伽羅」。
心續中產生非造作任運的「緣無上菩提之欲求心所」時,與彼欲求心所相應的心王(
第六意識心王)就是大乘菩提心,具大乘菩提心的補特伽羅就是菩薩;
然而,雖已生起,但容有退失菩堤心而轉入小乘,因此,其定義中必須是已生大乘菩
提心且無退失。
何謂菩薩?「菩」意謂修行之目的,其目的就是無上菩提;「薩」意謂欲求之發心。
如是,以「為利一切有情,欲求自利圓滿之無上菩提佛法身果位」的角度名為菩薩,以「
為利一切有情,欲求他利圓滿之無上菩提佛色身果位」的角度名為摩訶薩。
如是,「菩薩摩訶薩」就是:為了二利圓滿(自利圓滿、他利圓滿)而希求無上菩提
佛果位之補特伽羅。
何謂「無上菩提」?修大乘道的主要目的就是成就無上菩提。此中,「無上」意謂無
更超上,「菩」意謂斷功德,「提」意謂證功德。如是,修大乘道主要所希求的無上菩提
就是「斷證功德究竟圓滿之功德」。
又,修菩薩道最終成就具四身體性(或分為三身)之佛果位,彼四身是同時俱成,同
時成就色身與法身,但是,如以修菩提心而言,則是主要希求利他色身,並由此而說,菩
薩希求無上菩提主要是欲得利他色身。
利他色身則分為報身與化身。如宗喀巴大師造論中所說,修菩提心主要是希求利他色
身,然其中也是希求法身,
譬如,希求喝水解渴的人,主要是希求水,然也是希求杯子。菩薩主要是希求佛果位
色身,何以故?因為,以色身而能說法利益眾生,自性法身、智法身並不能宣說教法,如
佛之滅諦功德(屬自性法身)、一切相智(屬智法身)並不具表達聲音之功用。
倉忠仁波切 授課
觀音慈悲講堂 摘錄匯整
>>>>>
[1] 佛果位成就四身: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報身、化身
當一位補特伽羅成佛時,他的意識光明心轉成一切種智的智法身成佛,佛的意識光明
心(一切種智)的滅諦、空性稱為自性法身,佛的意識光明心展現的色身為報身、化身。
[2] 菩提心是一位補特伽羅內心為了利他而希求自己成佛的發心,自己成佛目的是為利他
菩薩發菩提心具有自利、利他二方面欲求,而以利他為主,菩薩發心成佛目的是為了
利他,不是如聲聞只求自利的灰身滅智,為了能夠圓滿利益一切三界有情而要成就化身。
佛陀成就的色身,分為報身、化身,佛的報身僅為大地菩薩所見,所以利益的範圍有
限,但佛的化身不僅如此,能夠廣利三界一切有情眾生,經典中稱佛的化身為三界之友。
佛的化身以大悲心為動機、一切種智為增上緣,觀待所化機因緣成熟善巧利益有情。
如<讚佛偈>說到:「阿彌陀佛身金色..光中化佛無數億..度眾生」佛的意識光明心展現的
化身利益眾生。又如<藥師經>說:「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三
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佛果無上菩提成就圓滿的色身是為了利益有情。
又如<普門品>說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自己內心無餘斷障成就一切種智才有佛的化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