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造論/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又,以觀慧思擇樂思之境亦能除沉。
《攝波羅蜜多論》云:「由勤修觀力,退弱而策舉。」
沉沒與退弱者,謂緣所緣,力漸低劣,說名沉沒,太向內攝,說名退弱,故由策舉力
及廣所緣即能除遣。
《中觀心論》云:「退弱應寬廣,修廣大所緣。」又云:「退弱應策舉,觀精進勝利
。」《集學論》云:「若意退弱,應修可欣而令策舉。」
諸大智者同所宣說,故除沉沒最要之對治,謂思惟三寶、及菩提心之勝利、並得暇身
大利等功德,令如睡面澆以冷水頓能清醒。此須先於功德,觀擇修習,已生感觸。】
「沉沒與退弱者」:沉沒、退弱等同,力道退弱為沉沒,太向內縮使境不明顯為退弱。
以觀慧思惟三寶、菩提心的功德、暇滿的功德,也可以讓心策舉,遣除無力。
思惟三寶功德等,要如以冷水洗面,立即清醒,所以要先修過這些內容至有所感觸,
如果以前沒修過,就很難有感觸。
沉有粗的昏沉—心不明、見境不清楚,與細的沉沒—無力。
我們現在昏沉、掉舉的情況很嚴重。
修一陣子,心可以很清楚、明亮,此時又分有力、無力。無力時,要提起心力,緊持
所緣,這是對治細的沉沒。
若昏沉度仍強,就以智慧觀察,如觀三寶功德、暇滿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等,提起
心力。剛才是在所緣上調整,此時是連所緣都更換了。所以修止的過程,不是只觀佛像,
其他都不能想。
另外,宗喀巴大師說修三寶功德、暇滿功德等能策舉心力,那是對修行好的人來說,
他們一思惟這些內容,可以馬上提起心力,產生對治作用。
對我們這種修行不佳的人來說,就無法發揮作用。所以我們可以觀佛像、淨土等可欣
境,幫助提起心力。
再不濟事,可以觀想自己的心為透明的白光,自中脈升起,再大喊一聲「呸」,將心
拋至虛空。再不管用就只能下座活動、洗臉、看悅意的書籍等。
【又,沉沒所依之因,謂昏沉、睡眠、及能生昏睡之心黑闇相。若修光明,則不依彼
而生沉沒,生已滅除。
《聲聞地》說:「威儀應經行,善取明相,數修彼相,及念佛、法、僧、戒、捨、天
六中隨一,或以所餘清淨所緣,策舉其心,或當讀誦顯示昏沉、睡眠過患之經論,或瞻方
所及月星等,或以冷水洗面。」
若沉微薄或唯少起,勵心正修。若沉濃厚,或數現起,則應暫捨修三摩地,如其所應
修諸對治,待沉除已後乃修習。】
調整是有層次的,如果沉沒微薄,只要稍微調整心力就可以。
如果昏沉濃厚,就換所緣,觀可欣境(可欣境的清淨所緣,如觀三寶功德、六隨念、
暇滿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等),或以智慧思惟,遣除昏沉就再回到原所緣修三摩地。
最後是起身調整。《廣論》沒有明說起身調整,但是依《瑜伽師地論》「威儀應經行
……」,可以這麼做。
【若心所取內外所緣相不明顯,內心黑闇,隨其厚薄,若不斷除而修習者,則其沉沒
極難斷除,故應數數修能對治諸光明相。
《聲聞地》云:「應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淨俱心、無闇俱心,修習止觀。汝若
如是於止觀道修光明想,設有最初勝解所緣相不分明、光明微小,由數修習為因緣故,於
其所緣勝解分明、光明轉大。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廣大,其後轉復極其分明、光明極
大。」
此說最初所緣分明者尚須修習,況不分明?應取何等光明之相,即前論云:「應從燈
明,或大火明,或從日輪,取光明相。」如此之修光明相,非唯限於修三摩地,餘亦應修
。】
「應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淨俱心,無闇俱心,修習止觀……」:應以具光明心
、照了心、明淨心、無闇心修習止觀。
若這樣修,剛開始修時所緣不明、光明微小,因為數數修習,所緣會明顯、光明會轉
大。若剛開始修時,所緣明顯、光明大,因為這樣修,所緣會更明顯、光明更大。也就是
,即使剛開始沒有什麼問題,也要修光明。
(...待續...)
>>>>>
[1] 摘自:《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譯):
「又光明想緣多光明以為境界,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說。今此義中意辯緣法光明以為境
界修光明想,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與彼俱行彼相應想,應知名光明想
。何以故?真實能令心闇昧者,謂方便修止觀品時,於諸法中所有忘念。與此相違,當知
即是光明。又第一義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十一法為所對治,云何十一?謂思
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如是所治合有十一…。」
[2] 摘自:慈悲心與空性/達賴喇嘛教授
昏沉是心太過於內攝,太過於收攝的關係所導致的,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心由太
過於下沉而使之上揚。那麼要如何使之上揚呢?比如說,我們可以視自己為本具的如來藏
、本具有的佛性,產生一種自豪乃至於歡喜心,也可以觀察抉擇真實義,讓我們的心產生
一種明晰感,往上揚往上提,這樣的話,就可以把昏沉的缺失予以去除。
此中,心太過於上揚,或者心太過於下沉,行者本身應該在相順於自己的修證經驗上
,把這些缺失一一予以去除,到最後,心絕對可以於所緣境得到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