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倉忠仁波切<略釋: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可分為七:(一)四念住、(二)四勤斷,或稱四正勤、(三)四神足、(
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七)八正道。
(四) 五根:(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此五根即是自身所具足的根器,雖然三十七道品中所說的五根是指道上的資糧,是加
行道以上才具有;但是,平常所謂利根器者、鈍根器者,就是以觀察此五根為依據,雖然
在凡夫相續內並沒有三十七道品中所說的五根,但由有與其對應、相類似的五根之緣故,
以觀察此五根的利、鈍,判別此是利根器者或是鈍根器者。
為何安立此等五根?
因是作為引生見道以上諸聖道之根本、根基,由是緣故,故稱五根,彼是生起聖道之
基因。
相對於凡夫的五根一般,其是能生起自果五根識的緣故,故稱為五根;而三十七道品
中所說的五根,其是引生聖道的根本、引生聖道的因,所以稱為五根。
修習五根的界線,從加行道煖位直到佛果位皆有。
五根的觀修方法,首先是由
(1)信根——修習於四聖諦如理取捨之信心,亦即是,於如理取捨四聖諦無常等十六
行相,生起堅定的信心。
後由(2)精進根——發起猛利心精進心,不間斷的修行。
再由(3)念根——由憶念如理取捨四聖諦之法,進而生起
(4)定根——以修定而獲得安住於四聖諦之定。
由此再引生(5)慧根——對四聖諦如理分別觀察之慧根。
此五根是大小乘共同修習之道,亦是屬於大乘所應修習,
就大乘道修習五根而言:
(1)信根——深信無上佛果;
(2)精進根——廣行菩薩道精進不懈;
(3)念根——憶念大乘菩提法門;
(4)定根——大乘之止,於大乘法一心觀修之禪定;
(5)慧根——觀修法性。
之所以修習五根,最主要是希願:圓滿加行道,以及快速成辦聖道。
(五) 五力:
(1)信力、(2)精進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此五力的心所,和五根的心所,是完全相同。
所不同的是,五力是加行道忍位以上的信等法,已引生其力而作修持。
安立此五根,從加行道煖位之上直到佛位;安立此五力,從加行道忍位之上直到佛位
。
為何將加行道煖頂二位時之信等,安立為五根,於忍位卻是安立為五力?
這是因為,加行道忍位以上之五力,無法被對治品作違害,其是於所斷能作斷除,並
且無法被障礙等所違害,由具足此力的緣故,故稱五力。
為何此五力不為對治品所違害?因為加行道忍位已獲人無我不共之止觀禪定的能力,
由此力能令於加行道忍位之後不墮三惡道,
有如是之力作防護,並且由於具有通達無我空慧的緣故,諸所應對治品不能對加行忍
位之上的信等善法作妨害、障礙,故稱五力。
>>>>>
[1] 本文只略為摘錄五根、五力相關。完整的內涵可學習現觀課程,有些人從某團體出來
,可能以前未學習過,事實上在台灣有格西教授的各個中心,多年前都已教授過。
(註:依佛典三藏具量釋論,《俱舍論》提到安立三十七道品的次第,資糧道上品四
念住、資糧道中品四正斷、資糧道上品四神足、加行道暖頂位五根、加行道忍世第一法位
五力…等。《現觀莊嚴論》也提到類似的安立。這些內涵的前行,可學習《地道建立》)
[2] 摘自:八現觀 倉忠仁波切教授
一般而言「三十七菩提分」是入道者心續中之智,不論大乘、小乘,「三十七菩提分
」一定是入道者之智,最低界限一定是資糧道。
未入道者,在他們的心續中並沒有真正的「三十七菩提分」,如以「四念住」來說,
在他們心續中並沒有真正的「四念住」,只有相似分。
那麼,未入道者有沒有「五根」和「五力」的修持?是有的,但是,並沒有此處所說
「三十七菩提分」中的「五根」和「五力」,只有相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