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教授《覺燈日光》
第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
分三:一、正明引生住心次第;二、由六力成辦;三、具四種作意。今初初中九心:
九住心:
1.第一住心—內住。
我們一開始修禪都屬於內住的狀態。內住的象徵是我們會發現自己有許多的妄念。
一般,如果沒有刻意去注意,我們就不會發現自己的妄念是這麼繁多、這麼恐怖。
一旦我們去修禪,去緣所緣境的時候,就會察覺自己的心很容易隨掉舉和散亂而轉移
焦點,無法安住在所緣境上。
正是因為我們修內住的緣故,心的掉舉和散亂才能被我們察覺到。
2.二住心—續住。
因為內住時發覺掉舉和散亂非常強烈,所以就會想辦法把因掉舉和散亂而流散的心一
再地抓回來,讓它專注在原來的所緣境上。
一直如此練習,慢慢地,心安住在所緣境上的時間就會變得長久,不會馬上流失,此
時叫做續住。
續住的象徵是會有一種獲得歇息的感受。
3.第三住心—安住。
於續住心時,心於所緣境上安住的時間要比內住心時長久,但散亂發生時,還是無法
馬上察覺到;
在安住心時,則能馬上察覺到散亂的發生。
基本上,在安住心時,心都能緣在所緣境上,只是心偶爾會隨散亂突然流散出去,這
時會以正念、正知把心抓回來。
這就好像在一大群羊中,突然有兩三隻羊跑離了羊群,牧羊人會馬上把跑散的羊抓回
來一樣。
4.第四住心—近住。
在近住心時,心幾乎不會往外散亂,也就是說,不管在緣什麼,幾乎都可以安住在所
緣境上。
這時候,止住力比較堅定。
然而卻有粗品沉沒的危險,所以要特別小心粗品沉沒。
5.第五住心—調伏。
在調伏心時,心安住在所緣境上的止住力量非常強大,內心很容易往內收攝,不太容
易往外流失。
此時會產生中品和細品的沉沒,中品和細品的沉沒發生時,要生起強烈的正知、正念
對治。
6.第六住心—寂靜。
調伏了中品、細品的沉沒之後,寂靜心時,就不會再產生沉沒。
然而又會產生細微的掉舉,亦即心雖然是安住在所緣境上,沒有往外流失,但好像會
有點動搖的感覺,心的安住力不太穩定。
此時要以強烈的正知來對治細微的掉舉。
7.第七住心—最極寂靜。
此時,雖然沉、掉已經不會再生起,但還是要生起作意,即需要用正知、正念來做觀
察,看看自己的心有沒有隨沉、掉而轉。
8.第八住心—專注一境。
一開始要緣所緣境時,行者需要刻意地去想:「我要緣這個所緣境。」一旦安住在這
個善所緣上後,就不需要再去想「有沒有被沉、掉所轉」。
也就是說,在還未進入狀況之前,需要去觀察;在進入狀況之後,就不需要刻意地做
觀察了,可以放心隨境而住,這叫專注一趣。
9.第九住心—平等住。
此時,內心只要一想到要緣什麼,就能很自然專注地緣住這個善所緣,而且想住多久
就能夠住多久,不需要採用任何的對治。
>>>>>
[1] 我們的身語意三門當中,以內心意知修習禪定(止),內心意知透過正念、正知修定
正念是定的所依,我們內心意知的定心所,定心所的不共作用是同一段時間內專注一
個所緣,由「繫念安住」達到「一心不亂」的定心,內心意知成辦專注一個所緣的定心。
[2] 《雜阿含經》:「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
觀、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
《瑜伽師地論》(唐.玄奘法師):
「於此(意知)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
1.內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調伏、6.寂靜、7.最極寂靜、8.一趣、9.等持。…
…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我們的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意知繫念安住於一善所緣境,安住的品質從第一住心、
第二住心、…次第階梯增上,最後去除了所有粗細分的沉掉,獲得第九住心任運的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