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摘自星雲法師全集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6775
: 華嚴的開宗及其傳承
: 明代有德清、古庭、李卓吾、道通、如妃、祖住。清代在北方主要有寶通寺一派,
補充;星雲法師在華嚴經(賢首宗)的傳承提到明代的德清法師
之前在板上分享止觀學習時,也po過德清法師的疏記,大家還記得嗎?順便做個複習--
如果,我們內心意知單修止不修觀,或者我們內心意知單修觀不修止,都無法獲得果位;
我們內心意知必須雙修止觀獲得止觀雙運,才能獲得果位。
========
CBETA T45, No.766 《大乘起信論直解》明.憨山德清
「云何修行止觀門?
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
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毘缽舍那觀義故。
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故,此釋止觀相也。
六度應云定慧二門,今云止觀者,以在因曰止觀,在果曰定慧。
今欲雙修並運,正在因行,故合為一門。」
>>>>>
[1] 我們的身語意,內心意知修習止、觀,止在梵語稱作奢摩他,觀在梵語稱作毘缽舍那
[2]《瑜伽師地論》唐.玄奘法師譯
「修奢摩他(止)故,修毘缽舍那(觀)故,能斷煩惱。如世尊言:相縛縛眾生,亦
由麤重縛,善雙修止(奢摩他)、觀(毘缽舍那),方乃俱解脫。」
[3] 止觀禪修--我們的身語意三門當中,是由內心第六意知修習止(定)、觀(慧)
本文德清法師說,修止,止一切境界相-意知修止時,不分別不思惟、不分心散亂。
修觀,德清法師說分別因緣生滅相-意知修觀時,以分析觀擇因緣的生滅相而言,例
如由其祖師龍樹《中論》,而知生無自性、滅亦無自性,遠離常斷二邊見而入中道正見。
[4] 《瑜伽師地論》唐.玄奘法師譯:
「由(初禪近分定)七作意,方能獲得離欲界欲,何等名為七種作意?謂:了相作意
、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之前學習過,不論內外道的果,或佛教內道大小顯密的果,都要由初禪近分定獲得。
德清法師云:「六度應云定慧二門,....今欲雙修並運,正在因行,故合為一門。」
此處以六度而言,行六度的果位是佛果,獲得佛果要有定有慧,也就是要有止有觀。
止觀雙修等運,由隨順止觀獲正式止觀的止觀雙現前,最初獲得止觀雙運是在何時?
以外道而言,如《瑜伽師地論》提到的初禪近分七作意當中,獲得初禪近分定的勝解
作意時成就止觀雙運,其後由遠離作意等,最後成就加行究竟果作意時,獲得初禪的果。
以內道而言,獲得初禪近分定最初的奢摩他安止之後,觀擇出世間道的四聖諦,內心
意知就可獲得止觀雙運,進入內道加行道,加行道之後獲得見道,小乘而言就證得初果。
小乘無學位由止觀斷煩惱障成就阿羅漢,大乘無學位由止觀更進一步斷所知障成就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