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現觀] 正式的觀=止觀雙運,止觀雙運的界限 (16)

作者: ykkdc (ykk)   2023-06-22 08:36:05
摘自:《入菩薩行論》禪定品 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這種讓我們能夠緣在這個內容上的停頓作用,就稱為三摩地(定),它是一種心所。
(所謂的定,即我們的身語意--內心意知的心王與心所當中,定心所的作用。)
在此要我們去修學的三摩地是什麼呢?它不是一種暫時停頓在境上而已,而是長久的
隨心所欲(任運)的,讓我要停在這個所緣境上一個小時也好,二個小時也好,三個小時
也好,隨心所欲的能夠停多久就多久的這種三摩地,就是在此要去成辦的靜慮(禪定)。
為什麼我們修持的力量沒有辦法堅持,或沒有辦法產生強大的力量?因為缺乏三摩地
的緣故。所以,為了使我們的智慧能夠獲得增上,禪定是非常的重要,也就是透過襌定的
功夫,才能夠使我們的智慧真正獲得究竟。
如果沒有禪定,我們在想任何善法緣時,很可能就有煩惱來侵害我們,我們的善業好
比是在煩惱的牙縫之間,很容易就被煩惱給吃掉了。就很容易隨著散亂和掉舉想到其他的
事情去,因此就會跑掉主題,會有這一種的危險。
一般奢摩他或禪定,它本身應該是一個無記的性質,既非善也非惡,可是它卻是內外
(內外道)共同的修行內涵,內道和外道,都有奢摩他(止),也有毘婆舍那(觀)。
為什麼呢?一般講奢摩他和毘婆舍那的時候,我們有說,緣世俗諦的毘婆舍那(觀)
,緣勝義諦的毘婆舍那(觀),有分二者。
如果我們是講,緣世俗諦的毘婆舍那(觀),那是屬內外(內外道)共同所擁有的。
緣勝義諦的話,那就是出世間的毘婆舍那,所以,毘婆舍那(觀)可分,世間的毘婆
舍那(觀),和出世間的毘婆舍那(觀),二者。
為了獲得毘婆舍那,首先要證得奢摩他。
(註:要獲得正式的觀,要先獲得正式的止,所以止、觀的次第是決定的。然而,獲
得正式的觀之前,也會有隨順的觀,有時候說先修觀,是指隨順的觀,不是正式的觀。)
證得奢摩他(止)之前,要斷除世間種種散亂的因緣,無論是外體的散亂因緣──身
上的障礙,或心上的障礙,這一切都要斷除。其因緣最主要就是散亂心,讓內心散亂,或
是讓身體散亂的種種因緣。身體散亂的因緣就像喧嘩的這種地方,很吵、很熱鬧的地方,
這是身體散亂的因緣。
(註:《雜阿含經》云「獨處空閑、樹林下」,《解深密經》說「獨處空閑作意思惟
」,《深密解脫經》說「於空閑處獨坐觀察」,即是讓身體內心遠離外在散亂的因緣。)
這種奢摩他(止)和毘婆舍那(觀),怎麼生起呢?
毘婆舍那(勝觀)是一種智慧,可是它不是很單純的智慧,不是很單純智慧的原因是
什麼呢?這種毘婆舍那(勝觀)的生起是透過觀察力,一直在觀察境,由觀察力去生起未
曾有過的一種身心輕安,在身心輕安的同時有一種智慧,這個智慧叫做毘婆舍那。
為了使我們能夠生起毘婆舍那(毗婆奢那勝觀),也就是從觀察力而生起身心輕安的
緣故,這之前,必須要有止力(奢摩他安止)去生起身心輕安,才有辦法由觀力來生起身
心輕安。所以,在毘婆舍那之前一定要有奢摩他。因為,觀力所生的身心輕安,這之前必
須要有止力所生起的身心輕安,所以,它的次第是決定的。
奢摩他(止)和毘婆舍那(觀),這二者的差別,並不是由所緣境去做區分的,為什
麼呢?緣盡所有的、也就是緣世俗諦的奢摩他也是有的,緣世俗諦的毘婆舍那也是有的;
緣勝義諦的奢摩他也是有的,緣勝義諦的毘婆舍那也是有的。所以,毘婆舍那和奢摩他之
間的差別,並不是來自於所緣上的差別。
第 4句說到「能滅諸煩惱」,什麼叫「能滅諸煩惱」呢?是斷除煩惱的次第過程。
我們先以最基本的,暫時壓伏煩惱的一個次第來講,外道他們也是這樣認為:
我們現在所處的就叫自地,無論是欲界也好、或初禪天也好、二禪天也好,這叫自地
,他認為在自地的時候會有煩惱,像欲界有欲界的煩惱,初禪天有初禪天的煩惱,所以他
認為自地為粗,上地為細,所以以粗細而分的禪定去追求上禪天──更上的天界,他認為
更上一界,或更上一天的話就沒有煩惱了。
因為他認為自地的時候會有煩惱產生,所以為了斷除自地的煩惱,他追求更上一界、
更上一天的無煩惱的境界,他們以一種自地為粗、上地為細,以粗細分的禪定去修學。
他們雖然透過粗細分的禪定毘婆舍那和奢摩他的力量,能夠讓他們往上一層樓,一直
往上走(直到非想非非想天)。
可是,這種煩惱消失只是暫時性的,這個叫做壓伏煩惱的一種對治力而已,因為其煩
惱的根本──真實執著(自性執著)沒有斷除的緣故,將來還是會再次產生煩惱的。
唯有透過緣無我(即勝義諦)的毘婆舍那,才有辦法徹底的斷除煩惱的根本──真實
執著(自性執著)。
所以,不是靠世間的毘婆舍那(觀),要斷除煩惱根本的話,還是要靠出世間的毘婆
舍那(觀)。
什麼叫出世間的毘婆舍那呢?就是緣空性(即勝義諦)的毘婆舍那,才有辦法斷除煩
惱的根本。
首先,先是緣空性的比量,之後慢慢的串習觀修,之後是緣空性的現量,那時候是現
證空性,以道地而言,就是見道位。
在見道位時是現證空性的狀況,對治的煩惱叫做遍計煩惱。
什麼叫遍計煩惱呢?我們煩惱有分為,油然而生的煩惱,這個叫俱生的煩惱;另一種
煩惱透過理論堅定的一種想法,這種煩惱叫做遍計煩惱,就是由理論去建立的,就像外道
他們認為我(獨立實體而常一自主的我)是存在的,透過種種理由認為我(獨立實體而常
一自主的我)是存在的,所以我執就更堅定了,這種我執就叫做遍計煩惱。
當見道位的聖者現證空性時,所斷的煩惱,是屬於遍計煩惱的部分。
之後,再透過修道的現證空性的智慧,慢慢的斷除油然而生的煩惱──俱生煩惱。
瞭解了斷除煩惱的次第之後,在此說到「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知已先求止」。
為了要有斷除煩惱的毘婆舍那,所以首先要先求奢摩他,才能夠證得毘婆舍那,所以
說「知已先求止」。先求奢摩他,由這個奢摩他來成辦斷除貪瞋等的毘婆舍那,所以「止
由離貪成」。
>>>>>
[1] 《瑜伽師地論》唐.玄奘法師譯
「彼用如是圓滿三摩地為所依止,於法觀中修增上慧,彼於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
,無功用轉,不由加行,毘缽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如奢摩他道攝受而轉,
齊此名為奢摩他、毘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為奢摩他、毘缽舍那雙運轉道。」
[2] 奢摩他(止)、毗婆奢那(觀),是內外道都有的。
外道有止、外道有觀、外道有止觀雙運。內道有止、內道有觀、內道有止觀雙運。
[3] 如尊者說,止、觀二者,不是以所緣境區分。
有以為,修止、觀時,緣世俗諦是止,緣勝義諦是觀。並非如此,這是錯誤知見。
因為,有緣世俗諦的止,也有緣勝義諦的止。有緣世俗諦的觀,也有緣勝義諦的觀。
[4] 如尊者說,緣世俗諦的止、觀,是內外道都有的;緣勝義諦的止、觀,唯內道才有。
例如緣杯子的止觀雙運、緣蘋果的止觀雙運、緣虛空的止觀雙運,內外道都可以有。
然而,緣無我空性的止觀雙運,唯內道才有。杯子、蘋果、虛空是世俗諦,空性是勝義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