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因果業報不成比例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8-09 10:38:09
※ 引述《ykkdc (ykk)》之銘言:
: 《十善業道經》:
: 「諸法集起,畢竟無主(並非有一主宰),無我我所(沒有常一自主之我,也沒有屬
: 於常一自主之我擁有的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並非有個常
: 一自主之我主宰)。....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
: 者無厭。....所有眾生,形色麁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
: ,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
: 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補充:十善業道
摘自:慈悲心與空性 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人類雖具有智力,但不可以此為滿足,應該在正理正義上運用智力,這是很重要的。
然而如果我們要在正理正義之上,運用我們人類的智力的話,必須要具有利他增上的心。
因此之故,平常對於佛教教義的解釋,比如什麼是佛教心要?什麼是佛教精華?我是出自
於見(智慧)與行(行持)而來解釋的。
我所謂的佛教的見(智慧)與行(行持),是指"緣起見"與"無害行"(智、悲雙運)。
什麼是無害行呢?事實上它是以慈悲心做為攝持的動機而去行持的。如果能夠以慈悲
心去行持無害行,最好是能夠持利他,否則最起碼也不要傷害眾生。
為什麼我們需要行持無害行,其理由何在?並不是行持無害行是佛陀所教示,是佛陀
的思想,所以我們必須這樣做,不是這樣子的(不是權威式的、不是教條式的)。
包括我們所要求的快樂,所要斷除的痛苦,都是依著因緣而有,也因此我們要能夠離
苦得樂的話,必須了知苦因何在,斷除苦因;在了知樂因何在之上,取受樂因。
這是基於緣起見的理由而行持無害行的。因此,我所說佛教的心要是無害行與緣起見。
如果能夠調伏心,就是修法,如不能調伏心,就不是修法。佛的教說中提到:「諸惡
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而佛在聖地印度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後,首先初轉第一法輪,講說四諦法輪,它的關
鍵何在呢?佛是基於緣起而說四諦的。
我們若進一步分析四諦的內涵,可知它有兩重因果。以苦諦來說,我們所不要的痛苦
,稱為苦諦。將之安立為果,而它的因是什麼呢?苦果的因是什麼呢?是集諦。所以苦集
二諦是一重因果。
再來是樂,我們所欲求的樂,這裡所說的欲求的快樂,不是一般有漏的、有缺陷的快
樂,而是一種痛苦根本去除的安樂,這是安立我們所要證得的果位,我們所要證得的目標
。證得的方便就是修學道諦。所以滅諦為樂果,而道諦為樂因,這又是一重因果。
四諦的內涵,如果我們要更詳盡、更詳細去探究的話,在十二因緣中有談論這個問題
。十二因緣從無明直到老死講的就是這個。因此我認為能夠在十二因緣之上,了解生死的
流轉次第,以及生死的還滅次第的話,對於四諦的了知會有特別的意義。
進一步來談什麼是四諦法門。凡是由集諦為因,所產生的一切有漏的、有缺陷的法,
都稱為苦諦。苦諦涵蓋三種苦,即:苦苦、壞苦、行苦。
三苦之中,第三的苦是行苦,事實上,凡是由煩惱與業所感召出來的,都稱之為行苦
。這是沒有自由的。行苦能夠完全根本斷除時,即稱之為解脫。
什麼是煩惱與業呢?首先說到業。業是一種因果法則,因果定律。換句話說,任何一
種果法,都必須觀待於因與緣而有,這種因緣果的定律與法則,是法爾如此的。
由造業者本身的動機,他的意樂之上,去造作一種行,我們稱之為業。所以造作業的
時候,如果這個業,讓對方感到不安樂,當這個果報成熟的時候,自己也會得到痛苦感受
的果報。
相反的,如果這個業,在造作的時候,對方得到安樂,得到利益的話,以後自己也會
得到快樂的果報。
所以凡是讓對方感到痛苦的,我們稱之為惡業,凡是讓對方跟自己感到快樂的,我們
稱之為善業。
再來談煩惱。由煩惱導生的業,與造業者的動機,有很大關係。凡是造業者(內心)
動機是惡的話,就稱為煩惱。
然而,即使造業者本身的身、口二行很壞,很不好,可是他存著一顆利他的心,那麼
這個業還算是善業。
同樣的,如果造業者的身、口業行,雖是非常良善,可是他是以傷害眾生為動機的話
,這還是要歸之於惡業。比如說,以瞋心為動力去造作任何的業,即稱之為惡業。
比如說,以利他為動機,就好像父母、老師、朋友,對我們出之以嚴厲的語氣,對我
們教訓,雖然他的語業看起來是惡業,但事實上,他是以一種利他的心思來教訓我們,這
種我認為它可以安立為無害之行,是沒有傷害的行持。
相反的,如果造業者本身,是以欺騙、狡詐為動機的話,雖然嘴巴上講得非常好聽,
非常善巧,給人家東西,讚嘆人家,雖然業的作法看起來是好,可是心卻是不好的,這種
我認為可以安立為傷害之行。
而煩惱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必須好好的去觀察,這是很重要的。所謂煩惱可這樣說,
凡是一種心生起來,會讓生起這個心的眾生,感到不安樂、不寂靜的,我們稱之為煩惱。
比如說,瞋恚、貢高、我慢、妒忌、貪欲乃至慳吝,行者生起這種心的時候,這些心
都稱之為煩惱,那是因為這些心生起的時候,會讓我們生起不安樂。
其次,如果痛苦的核心根源在於煩惱的話,到底煩惱能不能根本斷除?雖然煩惱生起
的時候,會讓心不安樂,可是當究竟去作觀察的話,可發現煩惱的根源,主要是來自於顛
倒的心(無明我執的顛倒心),是錯亂的心而導致的(由無明我執的顛倒心產生煩惱)。
我們的大悲善巧世尊,為了能夠救護、救拔他教化的眾生,觀待他所要教化眾生的能
力根器機宜而施予不同的教誡。這一切教誡的根本在於斷除十惡業,也就是行持十善業。
什麼是十惡業?就是屬於身體的業有三種:殺生、偷盜、邪淫;屬於口〈語〉的業有
四種;就是妄語、兩舌、粗惡語、綺語;屬於心的業有三種:就是貪、瞋、痴。
在了知行持十惡業(十不善業道)的過患,當有外境迫使你去造作十惡業的時候,心
起一種防護的心不去造作,這稱之為斷十惡業,也就是守護十善。
能夠行持十善業的話,它的果報就是人天的果報(遠離三惡趣)。
>>>>>
[1] 我們說持戒,十善業道也是戒。戒分為性戒、制戒,十善業道雖非制戒,但屬性戒。
[2] 與十善業道相違,就是十不善業道。
十不善業道的貪瞋癡,不是一般的貪瞋癡,十不善業道的貪瞋癡是能夠墮於三惡趣的
貪瞋癡,這樣的貪瞋癡比一般的貪瞋癡粗猛得多,這樣的貪瞋癡是會傷害有情的貪瞋癡。
[3] 本文尊者教授提到:(本篇只是節錄,完整原文請看這篇 #1ChRa7sP (Buddhism))
「即使造業者本身的身、口二行很壞,很不好,可是他存著一顆利他的心,那麼這個
業還算是善業。同樣的,如果造業者的身、口業行雖是非常良善,可是他是以傷害眾生為
動機的話,這還是要歸之於惡業,比如說以瞋心為動力,去造作任何的業即稱之為惡業。
以利他為動機,就好像父母老師朋友,對我們出之以嚴厲的語氣對我們教訓,雖然他
的語業看起來是惡業,但事實上他是以一種利他的心思來教訓我們,這種我認為它可以安
立為無害之行是沒有傷害的行持。相反的,如果造業者本身是以欺騙、狡詐為動機的話,
雖然嘴巴講得非常好聽非常善巧可是心卻是不好的,這種我認為可以安立為傷害之行。」
(如有些護法外相好像很兇,但他內心以利他動機並非真的瞋,這就沒有造十不善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