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發菩提心。」 (14)

作者: ykkdc (ykk)   2023-08-09 06:33:20
: 補充:心所法當中--欲心所
: 摘自:《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菩提長老(Ven. Bhikkhu Bodhi)
: 欲(chanda):在此欲是指欲行動(kattu-kāmatā),即要實行某件事或要獲取某
: 些成就。應分別此「欲」(chanda)與屬於不善的貪(lobha)或貪欲(rāga)。[43]
: 後兩者肯定是不善;但前者則不定,當它與善心所配合時,即能作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
補充:北傳佛教有阿羅漢迴小向大的說法,就是證得阿羅漢後發心欲求佛果,轉入大乘道
有人可能就有疑問,阿羅漢不是已經斷貪了嗎,怎麼欲求佛果?好像欲求就是貪,已
斷貪,就沒有辦法再欲求佛果,這就是把心所法裡的貪和欲求,二者混為一談的緣故。
如此處《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已得無量善利,當求無上佛大菩提。何以故?佛菩提者
,世出世間無等等故(佛果菩提才究竟)。未來世諸眾生等,發意欲求佛菩提者...。」
如果這位比丘已得阿羅漢果,佛跟他說:汝已得無量善利,當求無上佛大菩提。這樣
已斷除貪的阿羅漢,就沒有辦法發心欲求佛果嗎?佛並沒有這樣說,欲求不等於貪。
如菩提長老說:"當它(欲心所)與善心所配合時,即能作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
證阿羅漢後,也能夠發心欲求成佛、追求佛果。如佛說:求(欲求、追求)無上佛大菩提。
>>>>>
[1]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修次中篇》
大乘所要追求的是佛果位(世出世間無等等的佛菩提),不只斷除煩惱障,還要斷除
所知障,因此佛陀的智慧稱為「一切種智」。(阿羅漢的智慧只斷煩惱障不能稱一切種智)
(註:《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未來世諸眾生等,發意欲求佛菩提者…。」心、
心所當中,欲求的欲心所,和煩惱的貪心所,是兩個不同的心所法,菩提長老註釋提到:
"當它(欲心所)與善心所配合時,即能作為追求良善目的(例如無上佛果菩提)的善欲。")
[2] 你的心相續當中,欲心所與貪、瞋等煩惱配合時是不善欲,與善心所配合時是善欲
該斷除的是貪瞋等煩惱心所,不是斷除欲心所,欲心所是心的本性(自性)就有的心所
無法斷除。心所當中佛已斷除一切煩惱心所,然佛也有欲心所,因為欲心所不是煩惱心所。
當斷除了貪瞋等不善的煩惱心所,你的欲心所自然就沒有與貪瞋等煩惱心所配合的不
善欲,例如,阿羅漢已斷貪瞋等煩惱,所以阿羅漢沒有不善欲,然有與善心配合的善欲。
所以,重點不是在斷除欲心所,重點在斷除煩惱,心所法當中,欲心所不是煩惱心所
。你可查一下南北傳的佛典,在心所法的分類當中,欲心所都不是歸類在煩惱心所當中。
所以有時候佛典說斷欲,是指斷除貪,也就是斷除貪煩惱追求五欲等,自己要分辨清楚。
(這是很簡單道理不是嗎?三大寺這是小朋友就學習過了,還是說你學佛很多年還只是卡
在這種很初學者的ABC一直原地踏步,那你再學佛幾十年,學到年紀老了,程度還是很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