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入中論》十善業道-13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8-18 08:21:01
: 推 kissung : 隨喜~~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是諸佛教 08/18 08:00
感謝法友推文,今天就法友推文的偈頌做相關補充教授,自己也做個複習提醒自己。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廖本聖老師翻譯/釋見諦法師(香光尼僧團法師)編輯
上次提到,地道(如大乘道的五道十地)的證悟,要在心中生起,必須要提升我們的
心。我們做世間的事情,可以透過身、語、意,但不論身語意哪一方面(所造)世間的事
情都是以心(身語意當中的意)為主。這種情況,特別是在佛法的修行上來講,身的行為
、語的行為、意的行為,也是以意為主。
引《十地經》說明...(略)...引《入中論》說明...(略)...引世親《解說如理論》..
(略)...引獅子賢《明義釋》...(略)...引世親《俱舍論》...(略)...
然後,本師世尊(也)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跟我們要樂不要苦是有關係的,每一位有情都只想要樂,不想要苦。
如果不想要苦,首先,要先認清什麼是苦,知道苦的來源是惡業,然後由惡業下手去
斷除,才有辦法達成要樂不要苦的目標。
所以,這個四句偈的初句「諸惡莫作」,就是要讓我們達成不要苦的目標。
因為諸惡是苦的來源,所以「諸惡莫作」跟我們不要苦有關,惡(惡業)是苦的來源
,如果不要苦,就要從苦的來源,也就是諸惡去斷除。
第二句,跟我們所要的樂有關,每一位有情都想要樂,所以要辨認樂的源頭是什麼?
樂的源頭(因)就是眾善。如果要得到圓滿的樂,在樂因的階段,就要具備圓滿的善
,唯有具備圓滿的善,所得的樂才是圓滿的,所以如果要樂,就要「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這跟前面二者有關,第一句提到「諸惡莫作」換句話說就是斷惡,「眾
善奉行」就是行善--
斷惡行善(「諸惡莫作、眾生奉行」),不是靠外在,主要是透過內心的調伏(自淨
其意)才有辦法斷惡行善。
所以,「自淨其意」的「淨」,其實是調伏的意思,從藏文來看,就是調伏自己的心
(調伏淨化我們身語意的意),讓我們的心能夠斷惡行善。
「自淨其意」就是透過調伏內心(身語意的意)去斷惡行善。
其實,每位有情都有這個心,從每位有情的經驗,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們的內心
有貪瞋無明等煩惱,也有其他的善心,煩惱的心(煩惱的心所法)、善的心(善的心所法
)在我們的心中同時都有。
當這些貪瞋無明等煩惱的心(心心當中,51心所法提到,煩惱心所有與第六意識心王
相應的六種根本煩惱的心所法、二十種隨近煩惱的心所法)產生的時候,要能夠馬上辨認
出來他們是煩惱,然後盡量去降低他們的勢力(力量)。
當我們的心中出現一些善心的時候(心心所當中,51心所法提到,善心所有與第六意
識心王相應的十一種善心所),也要盡量去增長這些善心。
這些情況,就像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國家社會,存在有不好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
如他會做出殺盜淫等行為,就要透過法律(如戒律)去制裁這些人;這個國家社會如果有
好的人,就要獎勵他們、表揚他們。
若能夠這樣做,國家社會或者地方才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正面。同樣的,我們內心的
情況也一樣,怎樣把這些惡心、不好的心(不善心所)降低,甚至最後能夠完全斷除。然
後把善心(美心所)開發、一直增長到極致、圓滿。我們真正的斷惡行善或離苦得樂的目
標才有辦法達成。
「是諸佛教」這就是佛的教法,也就是說,佛所開示的教法重點,就是前面的三個。
就是,調伏自己的心(自淨其意)去斷惡行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果能夠照著佛所開示的教法去行的人,就可以說他是持教的士夫或是能夠傳承佛教
的人。
「說明了:「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有賴於自心的調伏(自淨其意)」,「諸惡
莫作」就是斷惡,「眾善奉行」就是行善。「而能調伏那樣的心(能夠自淨其意地去諸惡
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佛陀的教法。」這個意思就是剛才所解釋。
「本師世尊又說:『心若調伏引安樂,我若調伏得善趣。』這說明了:要引生暫時與
究竟的安樂,有賴於內心的調伏。」
這段經文,第一句提到「心若調伏引安樂」調伏的對象是心,第二句提到「我若調伏
得善趣」重點是在我。
這裡的「心」、「我」,在自續派及自續派以下的宗義(包括中觀自續派、唯識宗、
經部宗、毗婆沙宗等),為什麼會把我及補特伽羅的「事例」視為心,主要就是這段經文
的關係。
因為這裡的「心若調伏」、「我若調伏」,指的是同一件事。所以自續派以下的宗義
認為,我的事例就是心,調伏我就等於調伏心,其根據就是這段經文。
但是如果按照應成派來講,我或補特伽羅與心是相違的二回事。應成派不會說補特伽
羅或我的究竟就是心,或者說他的事例就是心,應成派會說我或補特伽羅與心是相違的。
雖然相違,但是心如果變好,補特伽羅也會變好,心如果不好,補特伽羅也會變得不
好,這個應成派是承認的。雖然他說補特伽羅與心相違,但是心只要調伏,補特伽羅也會
得到調伏,這是應成派承認的。
引宗喀巴大師的論述,有關這樣的內容,宗喀巴大師也說:「黑白諸業有賴善惡思,
」,這裡的「思」就是指思想、想法。
「思想若善,地與道亦善;思想下劣,地與道亦劣,一切結果有賴諸思想。」
黑就是指不善,白是指善,所以黑白諸業指的就是不善與善的諸業,有賴於我們想法
是善或惡,如果想法是善的,所造的業就是善,想法如果是惡的,所造業就是惡業或是不
善業。
「思想若善,地與道亦善」指的就是地道功德,或者是善趣的地道都會很好。
「思想下劣」如果我們的心中充滿了煩惱,「地與道亦劣」,指的就是三惡趣很差的
地道。一切的結果,不論是善的地道,或惡劣的地道,跟我們的想法有絕對的關係。
宗喀巴大師有些著作是結合詩韻學,這類(著作)的偈頌不論意義或是詩韻的格式,
都是非常上乘的寫作方式。
這首偈頌的特點,就是除了意思非常好之外,它的特點就是在藏文中,都沒有用到四
個母音的符號(一ㄨㄝㄛ),也沒有用到「牙」下加字及「ㄖㄚˊ」下加字。(懂藏文的
看這四句偈就可以發現,都沒有出現母音,也沒有「牙」下加字及「ㄖㄚˊ」下加字)。
這樣的著作一般公認是非常好的,一般人無法寫出這樣詩韻結構的表達。
這首四句偈是說明:「要產生好的地與道的證悟,以及依彼而證得解脫與一切相智(
一切種智)等果位的情況,都有賴於好的想法。」
「若是如此,那麼調伏自心的方法、依於調心之後證悟地道的情況、以及地道證悟究
竟之後於心續中產生解脫及一切相智果位的情況是如何?」針對這個問題要做回答。
2.2 調伏自心的方法 (...下略...)
>>>>>
[1] 《南傳法句經》第一雙品 YAMAKA-VAGGO
1.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2.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2] 摘自:慈悲心與空性 達賴喇嘛尊者教授〈一九九七年蒞台弘法開示〉
如果能夠調伏心,就是修法,如不能調伏心,就不是修法。佛的教說中提到:「諸惡
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3] 註:《地道建立》是三大寺的基礎學科,介紹了三乘十五道
佛教三乘菩提:聲聞乘、獨覺乘、大乘。各乘修行道皆有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
道、修道、無學道。聲聞乘有這五道,獨覺乘有這五道,大乘有這五道,合共三乘十五道
其中,說到大乘道時,會特別說五道十地,見道是初地、修道是二地至十地。小乘宗
義(毗婆沙宗、經部宗)會說菩薩道,但小乘宗義對菩薩道不承許十地說法。小乘宗義說
三乘菩提,大乘宗義也說三乘菩提,三乘菩提當中的大菩提乘,大乘宗義說到五道十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