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
念佛不靈驗的原因,是不把生死當作一件大事,生死心不切。生死心不切,是個大問題。
但這個大問題大多數人都不重視。
念佛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得力,往生沒把握,什麼原因?
打個佛七,一開始好像念得不錯,貌似很精進,可是慢慢愈念愈枯燥無味,愈念愈不想念
,念不下去,什麼原因?
閉關念佛,剛開始凌晨三點鐘起床念佛,過幾天五點起床,再過一段時間八點起床,最後
索性不起床睡大覺。大家不要笑啊,換成你你可能也是這種狀態!大部分人都是這種狀態
:念佛時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明明知道淨土法門殊勝、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可
是這一句佛號就是愈念愈沒味道,愈念愈沒動力,最後乾脆放棄。什麼原因?根本原因:
生死心不切!
生死心不切!這是我們目前普遍存在的嚴重的大問題,所以念佛多年乃至念了一輩子,功
夫不得力,往生沒把握。我們現在先不說往生沒有把握,我們連不墮三惡道的把握都沒有
!對嗎?
徹悟大師說:「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生死心不切,跟他說再多
都是多餘,廢話。相反,真正生死心切,不需要開示,自然就會一句阿彌陀佛分秒必爭、
日夜不斷,像海賢老和尚那樣。
生死心是入道的基礎。徹悟大師云:「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迴未出,難免墮
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此個人身,最為難得,最
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佛以來,猶為蟻子
。八萬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
,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焚。」印光大師評價徹悟大師的這
段話說「此一段開示,精切之極!當熟讀之。」
【生死事大】
蓮池大師年輕時便書寫「生死事大」四字放在書桌,策勵自己精進用功。如果我們覺得這
四個字與自己無關,那麼對不起,你還是門外漢!真為生死的心沒有生起來,修行還沒入
門,念佛也沒入門。
印光大師說:「人生於世間,事事無不預為之計。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問。直待報
終命盡,則隨業受報。不知此一念心識,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
。三途一報百千劫,復生人天了無期!由是言之,則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講求也。
」
我這一生死了,死了往哪裡去?我能夠往哪裡去?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大事,叫生死大事
。有沒有認真地慎重地考慮過?來生,我有把握往哪裡去?是要繼續輪迴,還是要結束輪
迴?
古人常常提醒我們生死事大、生死事大,可是我們的現狀呢?世尊在《無量壽經》說的「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我們整天忙著「不急之務」,本末倒置。對於與生死無關的事情爭
先恐後,卻從來不把生死當成一件重大的事,也不懼怕六道輪迴的苦,更不想想死後往哪
一道去。偶爾有想一下,或者有時候看到身邊的親戚朋友突然去世暫時有一點觸動,但很
快又被世間的不急之務淹沒了。嘴上雖然也念幾句佛,念後能不能往生啊?打一個大問號
。
「死」字的深刻含義
我們聽到鍋漏匠的故事,一句佛號,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我們很羡慕,很嚮往
過像他一樣的日子,古人描述的「百八輪珠六字經,消磨歲月度光陰」,但真正去做的時
候,我們做不到!剛開始很精進,慢慢就懈怠,懈怠,長時懈怠,最後一蹶不振。關於長
時懈怠,印光大師有一段簡要的開示:「汝之懈怠,由於不詳審未來之苦,倘能詳審以思
,斷不至長時懈怠。」這是生死心不切,不詳細去思惟如果不能往生、來世墮在三惡道的
痛苦。所以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念佛的祕訣:把「死」字貼在額頭上。
死,這個字,有無窮、深刻的含義。古人說「不見棺材不掉淚」,現在的人啊,是見了棺
材都不掉淚,不怕死,不害怕輪迴。我們同修經常去給別人助念,看到別人臨終痛苦的情
形,常常有所警覺,暗下決心說「這次回去我一定好好念佛,萬緣放下」。可是沒過幾天
,原形畢露,該怎麼忙不急之務還是怎麼忙不急之務,結果呢?死後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
輪迴。
所以祖師教我們用這個「死」字來提醒自己生死事大,他老人家簡單扼要這樣開示:欲心
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
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
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
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
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
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
縱得為人,愚痴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
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南無阿彌陀佛!
https://i.imgur.com/CIXr3K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