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文昌帝君陰騭文》 鍾茂森博士

作者: anatta (南無觀世音菩薩)   2023-11-08 08:51: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8r9FDRg_EM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
》,今天我們來看第六十三句:
  【常須隱惡揚善。】
  這是講的口業要防範。安士先生在發明這一段當中解釋到,「奸人早作夜思,不遺餘
力者,惡之實。而其消沮閉藏,惟恐人知者,惡之名。惡而不隱,勢必轉相傳播,無地自
容」。這裡講奸惡的人他們早作夜思,不遺餘力,就是一天到晚在那裡謀畫,在那裡思量
,千方百計,不遺餘力,做的是什麼?作惡,為了自己的名利、私欲,精心的策畫作惡。
下面說,而其消沮閉藏,惟恐人知者,惡之名,剛才是苦心竭慮在那裡做惡的事實,這裡
是銷毀這些證據,隱蔽贓物,就怕別人知道他在作惡,這是指作惡的名聲。惡而不隱,如
果惡的名聲不能夠隱蔽,勢必轉相傳播,大家都在傳這種惡,使人無地自容。這樣子讓作
惡的人沒有懺悔改過的餘地,而聽到這些惡事的人他會覺得,原來社會上還有這麼惡的人
,我現在作惡還遠遠不足他們,再多做點也無妨。所以傳播惡事就會導致這兩種不良後果
。所以惡應該隱,隱而不說這就對了。
  下面引用先哲的一段話說,「先哲有云:聞人有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而聞,口
不可得而言」。這句話是漢朝的一位官員叫馬援所說的,他做過將軍,輔佐漢朝光武帝,
這一段話是馬援寫給他自己的兩個侄子的,是《誡兄子嚴敦書》裡面說到。嚴敦是兩個人
,馬嚴和馬敦,就是他兄長的兩個兒子。這是告誡晚輩,聽到別人的過錯要用什麼樣的心
態?如聞父母之名,就好像聽到自己父母的名字,古人對父母孝敬尊重,從來不會口上說
自己父母的名字,說父母的名字這就不敬,甚至別人說父母的名字我們也不能說,叫可得
而聞,我們可以聽,但是口裡不能說。用這個做比喻來形容我們聽到別人過錯的時候那種
心態,聽是可以,但是口絕對不傳。傳謠言的那叫小人。古人講「謠言止於智者」,那些
風言風語到了有智慧的人那裡它就終止了,不再傳下去。愛說過失、愛說是非的人,他自
己本身也不是真正好人。古人都有說,「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喜歡講人的過錯的
,肯定內心裡有很重的煩惱。說實在話,聞人有過,這些過失最好聞都不聞,聽到了都是
對我們自己清淨心的污染。所以聽到別人的過失就好像別人在講自己父母過失一樣,立即
躲避,不要再聽下去了。
  下面說,「大哉!仁人君子之論也」。這句話安士先生極其稱讚,大哉,大是真了不
起,這是仁人君子的議論,見地是聖賢人的見地。「彼輕薄庸流,往往喜聞人過,慣以傳
述之詞,據為確實之論,甚至粉飾增添,喪人名節,其有不顯遭人禍,陰受天誅者,幾希
矣」。這是說到那些輕薄的凡夫俗子,何以見得他們輕薄?喜歡聽人家的過失,好聞人過
,專愛尋找一些人家的過錯、罪惡做為笑柄,平時一天到晚真叫言不及義,聊天當中都是
講這些誰是誰非、輕薄之語。聽到了這些別人的過失還不夠,還要去傳,傳得還有聲有色
,甚至會添油加醋,把聽到的東西當作確實,流言蜚語都認為是真的,而且還有意無意加
上粉飾,還增添一些情節,專門喪人的名節,好像不能侮辱別人的名節自己的心就不安了
。你看這樣的人,得到的報應,不是遭人禍就是受天誅。人禍,這是譬如說官府捉拿,造
謠生事者是危害社會的,這種人有法律制裁,或者沒有構成犯法的,也會遭到人家的唾棄
,甚至跟人結怨,就會導致自己家破人亡。古人提醒我們,三寸之舌乃禍福之門,如果不
能夠慎言,災殃怎麼能夠免除?即使人禍能夠免,天誅免不了,天地會收拾我們,所謂天
打雷轟,遇上各種的災變。現在的災難特別多,凡是那些心中惡念很多的,惡言、惡行很
多的,都會逃不過這場災難。所以幾希,能逃過的有幾個人?
  下面一段說,「惡之在細行者,固當隱,惡之在大節者,尤當隱」。這是一個對照,
如果看到人家惡是在小的方面,細行,他的行為這方面是一個小的、枝節的東西,也應該
替人隱蔽,不能夠去講人家的過失,甚至心裡面不能看人家的過失、挑人家的毛病。連人
家的細行、小小的錯誤也不放過,那不叫做雞蛋裡挑骨頭嗎?這樣的存心,沒想到自己是
大惡。如果看到別人惡表現在大節方面,那尤其應當去隱蔽,不要再傳它,一傳後果可能
不堪設想,特別是有關人一生的榮辱,或者是一家的禍福,這些特別要注意隱惡,否則自
己損傷陰德就大了。我們看到凡是損人名節,傷人的體面,或者是讓人家蒙受屈辱,這一
些過惡,造作這種惡業的人,沒有幾個得到好死,真是像前面講的,非遭人禍即受天誅。
下面說,「惡之在男子者,固宜隱,惡之在婦女者,尤宜隱」。婦女比男子心理上承受壓
力就不足,我們說比較脆弱一些,因此很容易會感情用事,這是跟生理有關係,當然也是
跟所受的文化、教育有關係。在古代婦女沒有能夠像男子那樣去接受正統的教育,一般是
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在文化、學識、見識等等方面確實沒有男子那樣好,所以男子擔當
的能力比較強,比較堅強一些,抵禦風雨的能力也比較強。所以如果揭露男子的過惡,男
子可能還能夠忍受,如果是對女子的惡行要揭露出去,傷人就特別重,所以尤其應當隱蔽
,照顧人體面。特別是說到有關人終身貞節的事情,這個確實要懂得隱惡,如果不能隱惡
,自己就損了陰德。假如這不是事實,無事生非,故意做為笑柄來談,這個罪報就不得了
,死後必墮地獄。
  下面說,「惡之在自身者,固不容不隱,惡之在祖先者,尤不容不隱」。如果自己有
過惡,一般人都不想讓人知道,人之常情,人總講一個面子,知道作惡是羞恥的事情,總
不願意別人去說,所以自己不願意別人說我們的惡,我們怎麼能夠說別人的惡?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自身的惡都要隱,祖先之惡尤其不容不隱。祖先,這是關係到我們整個家族
,祖先愈遠的我們現在的家族可能就愈大、人愈多,所以如果不能夠隱藏祖先之惡,也就
等於毀謗了整個家族。對人的祖先如果毀謗的話,不等於毀謗了他整個家族?古人講,父
母有過錯我們都應該懂得隱而藏之,祖先那更需要去隱藏,更何況祖先已經不在世了,對
過去的人難道還要拼命追究什麼責任嗎?所以隱惡這一點你看包括的內容很廣泛。
  下面說,「總是惡名愈大,則吾隱之之功愈大」。這個惡的名聲愈大,我隱藏的功德
就愈大,這是肯定的道理。「其無志隱惡者,皆其無福隱惡者也」,隱惡就是修福,就是
積功累德,如果沒有那種志向隱別人的惡,豈不就是他沒有福去隱別人的惡嗎?有不少人
來跟我講,說自己覺得福報不夠,要想怎麼樣修福。怎麼修福?你看這裡就告訴我們,隱
惡揚善就是修福。所以首先要把愛說是非、愛看人家短處的這種心態給扭轉過來,不要看
人家的過失,更不能講別人的過失,心裡也不要裝著人家的過失,心裡如果裝著這些東西
,不就等於把別人的這些垃圾放在心裡面嗎?好好的清淨的心地,被這些垃圾都染污了,
活生生的把自己的內心當作別人過失的垃圾桶,這何苦來?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福
,從這一點也能去看到。真正有福的人他不會看別人的過失,即使看到了也不放在心上。
  好像在新加坡有一位許哲老人,今年應該是一百零八歲了,身體健康。人家問她,妳
的心地為什麼這麼無煩無惱,整天見到妳快快樂樂的,什麼憂慮都沒有?她的祕訣就是不
看人過失,人家的過錯看到了不等於自己折磨自己嗎?要怎麼辦?她舉了一個比喻,說走
在街道上,當你看到別人的過錯,你不認識他的,譬如說他在路上吐了一口痰,這是過惡
,你看到了你會把他抓起來打一頓或者罵一頓嗎?你不會,你看到之後,最多就是心裡一
想,這個人怎麼這樣,算了,就走了,然後就把這個事情忘了。所以看到路上的路人的過
惡我們能夠不聞不問,為什麼對我們周邊的人,看到他們的過惡,甚至對自己親人,對我
們有恩的人,還要看他們的過惡,沒想到這就是自己最大的過惡。所以《弟子規》上講的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看人家的過失、講人家的過失本身就是惡,說
多了,積累多了,災禍就臨頭。所以真正要想修福,從不見人過下手,讓自己的內心清淨
,只看善的,把心放到善那邊去,不要放到惡那邊去,一心為善。真像《十善業道經》裡
講的,「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心裡想著、念著、眼中觀察的都是善,不看那些
惡、不想那些惡,「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個不善,包括自己的不
善,也包括別人的不善,都不能間雜在自己內心當中,這是修養自己心地純淨純善。
  下面安士先生說到,「孔子論益者之樂,必曰:樂道人之善」。這個益者,我們現在
講善人、君子,佛法講善知識,孔子怎麼評論這些君子之樂?他說樂道人之善,這些人很
喜歡講別人的好處,這是樂。「道之云者,即揚之謂也」。所以道人之善就是揚人之善,
表揚、讚歎。「善言善行,人之所難。苟有一德,人即傳播,則善者益進於善,此即與人
為善之意也」。這個善言善行,人之所難,難就是很難做到,特別是現代社會,為善不容
易,造惡很容易。我們面對這個社會不可以隨波逐流,應該怎麼樣?大力的扶植善言善行
。如果有一德,茍有一德,德就是道德、優點,我們見到了,立即表揚、宣傳,讓大家效
法,這樣善者益進於善,那個為善的人他會更加努力的修善,他受到鼓勵了,這就叫做與
人為善。這個人包括為善的那個人,也包括社會大眾,使社會大眾見到這位善人,都能生
起學習、效法的心,這就叫與人為善的意思,可以改變社會風氣。「是故善在聖賢,可以
鼓勵風俗,善在鄉黨,可以式化頑愚。其機全在揄揚讚歎,不沒人善之心而已」。因此,
如果是聖賢行善,就可以鼓勵風俗。聖賢不僅自己行善,他還大力的宣揚善法,讚歎好人
好事,鼓勵這個風俗,所謂移風易俗,形成善的風氣。善在鄉黨,鄉黨是指百姓,百姓他
們也講善,就能夠感化那些頑愚之人,頑是頑固,愚是愚惡。這個關鍵全在於揄揚讚歎,
揄揚也就是宣傳的意思,大力的宣傳善,不要隱沒人的善心。所以移風易俗沒有別的,唯
有隱惡揚善而已。
  這一次,上個月師父上人吩咐茂森去日本開會,就有日本最大的華人商報東方時報的
總編帶著一個記者來採訪茂森,我們就談起這個事情。他告訴我說日本現在社會風氣很令
人擔憂,家庭倫理已經衰落到極處,華人也不受到社會的尊重,常常會有一些犯罪事件發
生。我也跟他分析道理在哪裡,這個道理就在於媒體要承擔起移風易俗、改善社會風氣的
責任。怎麼做?原則就是隱惡揚善。他給我送來東方時報,我打開一看,很多版面都在報
導那些犯罪的、那種缺德的那些事件。我就跟他講,這些最好都不要報,報導什麼?報導
哪裡家裡出了個孝子,哪裡有這些救人一命的,或者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善人善行,另外
最好連載我們中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讓大家每天看這個報紙他能真正受到教育,
慢慢慢慢社會風氣就能轉化。
  這總編很了不起,他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就決心這麼做。行動很快,我一回到來
他馬上跟我聯繫,讓我提供一些中華德育方面的材料,他說準備在這個報紙專門闢出一個
版面,叫中華德育,問我要材料,我就給他提供了《太上感應篇》的白話註解《積福消災
之道》。他真的在那兒已經開始連載了,應該連載了好幾期,這個太好了。《太上感應篇
》是講因果道德,從因果的角度講道德,讓人看了之後不敢作惡;因果教育是改造社會風
氣最快速的、最有效的方法。另外真的要大力的去報導那些好人好事,好人好事真的有,
就是沒報導而已。所以我跟他說了,從今年年底你可以到警察局要一些數據,看看華人犯
罪率、華人離婚率這一些統計數字,到一年之後你再去警察局要同樣的數據,看看這些數
字有沒有下降。我們肯定,很有信心,假如他連載一年這些中華德育的教材,這些數字肯
定有顯著的下降,因為他這個報紙是日本最大的華人報,華人都看他的報紙。所以這是鼓
勵風俗,式化頑愚。
  下面說,「善字所該甚廣,當兼言行大小,遠近聞見而言」。這個善字,隱惡揚善的
善,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它包括什麼?言、行、大、小,就是言善、行善、大善、小善
,還有遠善、近善,所聞的善、所見的善,統統包括在裡面。因此揚善的揚字,「所該亦
廣,兼筆舌勸化,自作教他而言」。這就包括什麼?用筆來揚善,這是寫文章,著書來表
彰善事、善人,包括報導好人好事。舌,這是口說,口頭的方式,現在媒體,你看電視、
廣播這些節目都是用舌頭來揚善。勸化,這就是用舌、用筆勸人為善,自己也做還叫別人
做,自己做了別人才會跟著做,所謂正己化人。所以我們要揚善,揚善最重要的自己要先
做,自己不肯做善,你揚的善沒人肯相信你。這個善,最大的善是佛法,我們要教別人學
佛,所謂傳法,弘揚佛法,最重要的是什麼?自己要做到,自己先斷煩惱,才能幫人家斷
煩惱,自己先斷疑慮.. (超出限定字數以下省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