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請教佛教對於自性的多種見解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11-17 06:51:50
※ 引述《apple03 (稻香)》之銘言:
: 要覺悟的人去描述自性才有辦法 (無法用世間法理解的)
: 六祖的境界 我們一般人真的無法了解
確實如此。
禪宗所描述的『自性』,即『實相』,也是一般常說真相大白的『真相』。
真相的境界情況,佛家常說唯證方知,只有親身體會相應才能夠明白。
佛家說,實相(真相)當中不會受時間限制、沒有距離限制。
例如:
台灣距離美國,從我們世界角度『距離遙遠』,從實相角度卻是『零距離』。
當我們描述時,使用了『距離』的概念來嘗試衡量詮釋實相,
但是『距離』實際上仍然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經驗法則。
從『實相』的角度,本來就不存在距離這個概念。
而『零距離』也只是透過這世界的經驗法則,強加賦予實相的一種解釋。
就像戴著一副太陽眼鏡說:『這世界是藍色的。』
沒戴眼鏡看到事實真相的人說:『其實這世界非藍色的。』
那到底是『藍色還是非藍色』? 都不是,摘下眼鏡便是。
這種解釋最終導出一個規律:『有距離,無距離』,『藍色,非藍色』
屬於我們夢幻泡影世界的經驗法則:一種二法相對性的概念。
導出這種法則,最主要的用意在於讓修行者:不住。(離二邊,摘下眼鏡)
既然二法不相應『實相』,不住二法則自自然然『相應實相』。
這是一種佛家非常高竿的反證方法。
所以《壇經》提到: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
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這就像是選擇題刪去法,
你或許不知道正確答案長怎樣,但是當你認得出『不正確的選項』,
將不正確都刪去,獨存的自然就是『正解』。( 把妄去掉,「真」自然顯現 )
所以,《壇經》有個特色,總是在二邊繞。
弟子說『常』,祖師偏跟你說『無常』。
弟子認為『無』,祖師偏跟你說『有』,
『無所得、有所得』,『真常不變、無常空性』
『自性、無自性』等等,凡是二法的經驗法則盡皆如此,
這其實並非在惡搞問者,而是透過這種方式將『非選項』列出。
禪宗使用的名詞,主要都是建立在這樣的離二邊反證法來論述。
所以認識這種離二的基本觀念,最後要怎麼挑選『名詞』來形容『實相』
也只是一種方便教學而已。
涅槃、自性、真如、空性、佛性、實際、佛性、法性、非生滅性......等
都只是一種對於真相的『代名詞』。
我們世界經驗法則是二法對立的,所以不必在矛盾中刻意尋找融合。
明明生,卻要強迫自己接受生即是死,有即是無,這會很累,
而且往往會將自己越搞越錯亂。
因為我們的思維心系統本身就是為了分別,
它很難接受這種矛盾性。
我們要做的並非跟思維心對抗,而是引導思維心看清楚這世界本質『虛妄』,
系統心明白接受了虛妄這件事,認清楚矛盾選項是虛妄性(刪除法)
系統心會逐漸調整,它自然會逐漸不住,(大便跟蛋糕,心會自動判斷)
不住則自然相應不二融合。(摘下眼鏡,看到事實)
看不清楚虛妄稱為無明,所以破除無明非常關鍵。
《大乘起信論》用一心開二門,透過我們世界的經驗法則豐富的詮釋實相妙德,
但是在修行的階段講到如何證入?
《起信論》則說到: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 無有能說可說,雖念 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
若離於念,名為得入。
其實描述的萬般詳細,只是讓我們區別認識『非選項』。
認識『非選項』的目的是刪除(俗稱放下),
可不要又落入非選項當中迷轉。
非選項 = 夢幻泡影經驗法則的語言 = 虛妄性 = 不應染住 = 知幻即離 = 離幻即覺
如果能略微認識這套反證法,在學習上會少很多困惑。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