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ifa186 (落葉)
2025-01-17 14:45:11您應該先釐清一件事情:
現在看到的佛經,是古代人翻譯成中文的,而且是用文言文來寫
就文言文的語意而言,不能直接用現代中文去套用,有時意思會天差地遠
「愚癡」這個詞,您直接用現代白話文把它解讀成「笨蛋白癡」的意思,這樣就完全失真了
「愚癡」這個詞,是從梵文(avidyā)或巴利文(avijjā)翻譯來,也翻譯成「無明」
因為梵文的avidyā或巴利文avijjā,中文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彙
所以古代譯師的翻譯就不太相同,比如愚、愚痴、無明都有人用
有些譯師翻譯時會看主題
如果主題是討論十二因緣、四聖諦、或avidyā和avijjā本身的定義,就翻譯成「無明」
但若主題是討論「人的行為特徵或心性」時,就翻譯成「愚癡」「愚」
比如雜阿含
第292經,十二因緣
「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
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無明滅。」
「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
、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第750經,avidyā和avijjā本身的定義
「無明者無知,於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別、
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
第490經
「所謂無明者,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中際無知;佛、法、僧寶無知,苦、集、
滅、道無知;善、不善、無記無知,內無知、外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闇障,是名無明。」
第62經,討論「人的行為特徵或心性」
「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
在。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說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在文言文佛經中,「愚癡」並不是罵人的話,它其實包含兩層意思:
「愚昧」和「癡迷」
「愚昧」指的是:在「智慧」方面有欠缺,對佛法無知
「癡迷」指的是:在「情感、情緒、想法」方面,未洞察事物的真相,為世間事物所癡迷執
著
所以「愚癡」是把「智慧」和「情感」兩方面的無知,結合成一個詞彙
它是「愚昧」「癡迷」的意思,而不是罵人「笨蛋白癡」
此外,「愚癡無聞凡夫」這個詞
其實包含三層意思:
「無明」(在智慧和情感方面無知)
「無聞」(未曾聽聞正法)
「凡夫」(尚未超脫輪迴煩惱執著的普通人)
當然,佛陀有時也會用「愚人」(moghapurisa)之類的詞來罵人
但都是在責罵自己的弟子,不長進、犯戒、誤解法義、貪著情慾錢財、破壞僧團的名聲等
被罵的都是佛弟子
就跟老師罵學生一樣
比如中阿含,201經
有比丘誤解佛陀的法義,被其他比丘糾正,卻嘴硬不改,還說自己才是對的
其他比丘就去跟佛陀說
佛陀了解完事情後,就呵責那位比丘是「愚人」,並為他進行糾正
要知道佛陀罵了誰?為了何事?
可以去看 律藏
基本上,佛陀責罵愚人,都是對自己的弟子
至於其他普通人或外道,就沒有罵的必要了
畢竟普通人本來就是「無知且未聽聞正法」,佛陀幹嘛罵你?普通人本來就不懂啊
至於佛弟子,既然已經對佛法有聽聞和瞭解,而且已經在修行了
如果還違反教義、犯戒、貪著情慾…….跟普通人一樣
那佛陀當然會罵弟子是「愚人」
※ 引述 《a1258chen》 之銘言:
: 謝謝各位的回覆
: 再請教一下
: 我在雜阿含經中 多次看到佛陀說"愚癡凡夫"
: 我每次看了都覺得不太舒服
: 雖然我們的確是無明
: 但這樣講別人會不會太超過了一點?
: 謝謝
: 大家看到的似乎都是凡夫二字
: 不過我說的是"愚痴"
: 就算人家考50分 你也不該說人家笨蛋白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