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篇心得文 (小心文長)
上禮拜與一位LSE經濟所碩士畢業的同學見個面。
有感於他的發言,我聊作筆記如下:
1. 英國:產官學各自司其職,互給其需。
台灣:產官學界都想賺錢,鮮少人想專精於自己的專業。
窮人(我想他是說受薪階級)都把時間拿來研究年報酬1%~3%的投資,
不如把這些時間拿來增進自己的專業,會更賺錢。
2. PR30的書可以救PR30以下的人,PR90的書可以救PR60~PR90的人,
但救不了PR30以下的人。
3. 台灣就是台灣,台灣不用變成世界的台灣,
就像台南六甲就是六甲,他不用變成世界的六甲。
雖然說話的語氣有些高傲,但我想在LSE中的高度競爭,
讓他也不得不把所見所聞,心中所感所思,這麼直接的表達出來。
就算某人有300萬的現金資產,
3%真的只能賺到9萬(還不知道要不要扣稅,而且一般來說,還真的算高了)。
還不見得能贏過通膨。而有300萬現金資產的人又有多少呢?
但賺這9萬又花了多少時間呢?
這大概也呼應了為何5%以上的投資才勉強算是投資吧!
然後小弟自己覺得,雖然踏出舒適圈會很不舒服,
但那的世界也許真的很值得努力。
他說他某個朋友在美國某名校打算攻讀會計的博士班,說是為了要開發新的會計準則。
預計年薪可能在26~27萬美元。
聽完覺得自己還不夠努力,還知道的太少呀!!
好的,感慨完回到正題。
先從我另個朋友的文章開始:http ://ppt.cc/V0T2g
免點入,重點節錄如下:
「大部分一般投資者的邏輯是這樣:
這麼好賺早就被搶光了
作者:
hsp0911 (==Rubio==)
2017-07-17 02:17:00頭推!
作者:
bilibo (找尋最初的感動)
2017-07-17 13:10:00感謝分享!
作者:
Freeven (夏舞楓)
2017-07-17 16:32:00我智識淺薄,這篇理解得一知半解QQ
作者: polop (ccc) 2017-07-17 17:14:00
感謝分享
作者:
ffaarr (遠)
2017-07-17 21:41:00文章連結是不是壞了?
作者:
xoy232 (鬼島希特勒)
2017-07-17 23:10:00推
作者: opqx (殺龍求道) 2017-07-18 00:19:00
還是看不太懂你要表達的東西 @@
作者:
opm (活著堆好積木)
2017-07-18 04:41:00走出去也許並不是走出去的利益大於風險,而是留在家裡弄不到需要的東西,死是怎樣都會死吧?
作者:
ffaarr (遠)
2017-07-18 20:02:00謝修復連結
作者: opqx (殺龍求道) 2017-07-18 22:29:00
期望值正不代表風險低 f大 回應把該說的都說的差不多啦關於風險 個人偏見 如果是銀行或者業者專案 基本上風險都不不會是最低的 畢竟資料最少是第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