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分散市場風險是免費的午餐
: 在無法事先確定哪個市場未來報酬比較好的前提之下,儘量分散分險是有利的。而目前市
: 場上已有成本夠低而方便的工具(全球ETF或大區域的ETF)來達成這個分散效果。
: 雖然在本世紀以來,各國經濟和股市有愈來愈大的相關性,各市場區塊的資產配置效果相
: 較而言下降,但個別國家的企業獲利、股市和匯率還是會受到個別國家經濟表現和政策等
: 的影響。投資全世界,仍可以在個別市場表現特別差的時候(可以想想1990年代的日本)
: ,仍獲得全球平均的報酬,不需承擔個別市場的風險。
: 選擇投資全球,雖然不會獲得最好市場的報酬,但也不會獲得最差市場的報酬,就財務規
: 劃上,能減少預期報酬的不確定性。
這是ETF投資人最大的誤解
比如投資VTI,背後都有一個指數去計算權重
甚至連標普500都曾因委員會考量不納入Tesla
而既然有權重,就有偏好既然有偏好
就有依照市值選股的問題
因為權重的決定就是由市值來分配的
好比0050的權重最大就是台積電
也就是現在的ETF選股就是一種市值被動選股法
如果我們換一個說法
今天台灣薪資中位數是約50萬
所以這種方法的好與壞跟選擇的當事人
他現在的收入狀況有關
如果有一個說法說
雖然我這個換工作的方法 無法讓你變成年薪百萬的頂尖勞動者
但可以讓你變成50萬的中間人
這時候年薪百萬的人就會嗤之以鼻
但年薪30萬的人就覺得這方法妙不可言
所以這不用爭什麼
會覺得投資全世界這是好方法的
就是目前長期累積的報酬低於全世界所累積報酬(還要考慮台幣換美金匯率和手續費因素)
像是那些丟VTI的如果之前30幾換台幣匯率也要扣不少了
自然覺得市場報酬已經不錯
: 2、 選市的理由常常不夠充分
: 例如有些單押美國的人,認為美國是全世界經濟的龍頭,所以美國股市會表現得好,但在
: 過去幾十年間,美國表現得比非美國股市差的時候(例如2010年代),它一樣是全世界經
: 濟的龍頭,龍頭並不保證股市報酬會好。
: 又例如最近很多宣傳要越南基金或ETF的人,常說因為越南經濟成長前景看好,所以推薦
: 投資越南,但事實上經濟成長跟股市報酬未必畫上等號(可以想想過去10年的中國股市)
: 。
: 整體而言,如果看好特定市場的看法,只是一些市場上人盡皆知的資訊,那這些所謂的「
: 利多」就會反應在現在的股價,進而壓低未來的股市預期報酬,因此並不是真的夠充分的
: 選市理由。
這又是一個嚴重的謬論
用剛剛第一點已經自相矛盾
這段寫說龍頭不保證股市報酬會好
但問題是ETF就是以市場市值來做權重分配
真要買ETF是投資全世界的是要買等分切分的這種ETF
問題是就我所知還沒有等分分配的ETF
所以這篇文章的作者完全沒有理解ETF的本質
: 3、 選市常常是看近期績效:
: 例如,在2007年的時候,就很多人覺得應該只要投資新興市場,但現在就很多人覺得只要
: 投資美股,這都是受到近期幾年的績效表現影響,但最近幾年的績效代表未來績效嗎?常
: 常不是。而且因為一段時間的好表現吸引更多資金投入而推昇股價,有可能反而壓低未來
: 的報酬,導致績效的均值回歸,只投入近期表現好的市場不僅風險較高,也可能結果拿到
: 更低的報酬。
這完全也是只選一部份講而已
選市不一定是看績效好
也有像是巴菲特這樣的價值投資或者專挑垃圾股抄底的基金
比如大賣空作者就是他4元多就在買GME了
這段完全就是把投資人全部假設成動能交易者
: 4、 所謂根據「過去長期績效」常常也有近期偏誤:
: 例如,常見的美股和非美股之間的比較,可從非美國的歐澳遠東指數開始統計的1970年至
: 今約50年,與美國S&P 500指數比較,這個期間美股的表現勝過非美股,似乎看起來長線
: 美股表現好。
: 但如果我們回到10年前,當時回頭看當時的「長期績效」,從1970年開始的40年是美股就
: 輸給了歐澳遠東指數(如果美股以外再加上1990年代開始市值逐增加的新興市場的話,美
: 股會輸更多),如果當時用帶有近期偏誤的「長期績效」來選市場,就會得出,應該要押
: 在非美股而不是選美股。但接著迎來10年的是美股大贏。那再回到20年前呢?那時美股大
: 好,之前的「長期」30年績效贏過歐澳遠東指數,但如果這時選單押美股呢?就會迎來美
: 股落後的10年。
因為文章充滿假設性的問題
但比如索羅斯在英鎊戰役一次就狂勝百億美金
根本不用十年
單單一次正確就能贏過一般人數百年的績效
而如果他失敗了
有限公司清算就是破產就結束了
中間過程也不過追繳保證金也能停損
假設本金是100萬 連輸兩次30%
1*0.7*0.7 =0.49
但外匯交易正確一次可以達到百倍
0.49*100 = 49
正常無槓桿的指數投資要多久才能49倍?
: 5、 押單一市場對堅持長期投資不利:
: 指數投資最終要能成功,很重要的是能堅持長期投資,對於投資全世界的市場的人來說,
: 無論哪個市場領先,都能獲得中間的報酬,因此有助於穩定長期投資心理。
: 但如果單押特定市場,在該市場持續落後其他區塊時(例如重押美股,但在2007年底看到
: 美股已經連續落後6年)可能就會開始懷疑,是否要堅持下去,還是應該要轉換標的?結
: 果可能就是在追高殺低,無法真正達成長期投資的目標。
這也是一個重大的錯誤
顯然不理解貨幣銀行學與凱因斯主義
美國與全球股市曾在1929年經歷長達近十年的大蕭條
來自於央行的長期緊縮
從1929年如美國前FED行長柏南克研究
這就是自然正常的經濟週期要恢復的時間
而現今政府受到民主與選票壓力
必須短時間就要見到經濟成效與失業率降低
就猶如沒有見過外星人 只看過外星人的文獻資料
我們不能就說沒有外星人一定要親自調查親自去想辦法才勉強能得出依照自己的研究沒有
打敗市場的人在全球五百大富豪中巴菲特、橋水達里歐、索羅斯都是打敗市場數十年的
證明主動投資打敗市場是有可能的
反觀世界百大富豪無人是利用被動投資
比如微軟的比爾蓋茲就是單壓一檔微軟賺大錢
比如蘋果的賈伯斯就是單壓一檔蘋果賺大錢
他們都是認真經營一家公司
巴菲特波克夏的重點持股也沒有超過上百檔
重壓蘋果的比例也非常高
顯然這段言論在挑戰當前世界上認同的股神想法
巴菲特推薦指數投資
但他本人卻從來不把波克夏重壓指數追求市場報酬
反而都是主動選股長期持有
我們要看他的行為而不是他的說法
就看你比較相信巴菲特的主動選股打敗市場
還是被動投資投資分散全世界VTI且依照市值不等分選股了
沒什麼好爭的
這種被動投資的投資學
都是從William Bernstein那邊學來的
但Bernstein是什麼富豪嗎?
他就只是一個作家和醫學專家
他也不是金融本科
西方媒體稱他都是理論專家
而不是實際的金融交易者
這就是為什麼指數被動投資法
沒有世界上產生世界五百大富豪了
因為他是一套沒有辦法產生最優秀交易者的方法
原因也不難理解
他就是一套取得很普通很普通績效的方法
舉個例子
巴菲特的投資績效四十幾年來是幾十萬倍
為什麼會有這麼驚人的績效?
原因在於巴菲特通常能在一些泡沫或者股市高度瘋狂時離場
這在量子基金的很多員工的傳記裡也都有寫到
甚至當前最強悍的大獎章基金也都幾乎只做短線交易
但被動投資法鼓勵人不斷持股
等於完全要承受不斷下跌的過程
即便使用分批進場策略最終也是無效
舉個例子假設30年來我每個月都存1萬元
最終我累積了1000萬的資金
這時候我每個月仍然存1萬元
然後接著我遇到了崩盤
1萬元/1000 分批進場對整體資金的攤平效果只有千分之一
也就是說你分批進場當累積到一定資金這種分批進場的效果就會開始遞減
一個更誇張的情境
假設股市迎來無敵大暴漲的30年循環
我累積了1億資產
1萬/10000萬=萬分之一
影響僅有小小的萬分之一
所以如果你要維持分批進場的效果就要逐步擴大投入才能抵銷這種影響
但問題是正常的人收入來源是上班
上班如何比過?
舉例:
一個月投1萬
1萬
1萬=1/2 = 單月分批投入影響50%部位
1萬=1/3 = 33%
當你第三個月維持第二個月造成總部為50%影響你就要+5000
1.5/3 = 50%
第四個月會變成又要再加
2.25/4.5
這就是分批進場的投資盲點
這套方法之所以會被推崇在於他持續鼓勵人放長
但沒有提到如果遇到長時間景氣的崩盤與衰退該怎麼處理?
唯一的方法就是放著放著再放著
而這樣能賺錢的原因是因為凱因斯主義與貨幣寬鬆
但當前這個世界每次遇到危機都一再擴張資產負債表
這套方法的發明者本身就是個作家
你信一個作家還是信世界上績效最好最知名的股神呢?
股神印象前年也開始買了VOO
等於巴菲特就沒有按照這篇文章做單壓美股
投資的比例也很少連1%也沒有
顯然連世界最強大的投資者與保險公司都不這樣做
這套被動投資法應該加以修正
比如橋水達里歐為了避免公司資源去投注在個股
將基金用槓桿與指數ETF結合
使用總體經濟去投資獲取非常亮眼的績效
指數投資與被動投資不同
他替我們省去選股的麻煩
但指數投資並非被動投資
被動投資鼓勵不選股、最大化減少交易
但其實也只是一種誤會
因為指數成分市值每天改變你不交易
不代表ETF內部沒有因為市場市值變化而調整與交易
只是你把這工作交給了別人自己不做而已
這是一個節省時間的好辦法
所以橋水採取的策略吸收了這一點
但他仍然本質上是主動交易與調整的
這點美國SEC都有定期公告他們的持股變化就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