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跟數學最大的不同在於精準度,
今天如果有一個數學式子是:a>=b
我想應該沒有人會懷疑a到底有沒有等於b。
那國文呢?
前面K大提了一個成績的例子,若將該例子變更為:「小明這次國文成績若在平均以上,
他媽媽才不會處罰他。」
那麼,該句要表達的是:「小明國文成績必須大於等於平均才能免受處罰。」,還是:「
小明國文成績必須大於平均才能免受處罰。」
我想兩句話一定都有人選。
這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國文的以上、以下定義會跟數學不一樣?
我認為是因為國文不像數學那樣能列出一條條精準的式子,所以人們就會根據主觀意識來
對一個沒有描述清楚的情況做判斷,久而久之就變可接受,進而不再被視為錯誤。
回到k大那個例子,小明的成績在平均以下,
從數學看就是:小明成績<=平均,誰管他幾分?(抱歉,手機打不出符號)
但實際聽到這句話時,我們會去想:
小明只有一個人,所以他的成績只有一個數,那他到底是有沒有到平均?
「小明有可能達平均,那為什麼不直接說小明成積有平均要說平均以下?那肯定是沒到了
」
上面這一句看起來像歪理吧?但很不巧若實際生活碰到,很多人的思考大概就如這一句。
這就是我認為差異為何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