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各位道友踴躍的討論,小弟手癢也想再寫一篇。不過相比有道友以手臂錄為例,這篇
文章會以歐洲史實武術(HEMA)的觀點來分析。一來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有許多武術指南書留
世,二來現代HEMA研究團體復興歐武了很久,也有舉辦許多劍鬥比賽,因此有個比較穩固
的參考點可以比較。 當然東西方武器不同不能直接類比,但是基礎大原則是可以通用的
,再來就是武器只是一種工具,不同的場合適用不同的工具,工具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優劣
。
在看以下文章之前 可以先看這部影片領會歐劍的魅力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501630
古人常說一寸長一寸強,戰場上也以長兵器為主流兵器。即使是民間私鬥盛行的歐洲,也
有劍越來越長的趨勢。那有沒有一個論述可以解釋這個現象呢?
我覺得喬治‧希爾弗的時間理論也許可以參考參考
喬治‧希爾弗(George Silver ,1550s–1620s)是一位英國本土的理論武術家,在歐陸盛
行迅捷劍(rapier)對刺的年代,他是出名的討厭迅捷劍。他認為年輕人互相對刺然後經
常兩敗俱死的行為很蠢,高明的決鬥應該是自身無損的狀態下擊敗對手。除此之外他還推
崇許多英國本土的武器像是四角棍、籠手劍(basket-hilt sword)等武器對抗氾濫的迅捷
劍手。他最知名且被現代研究團體驗證的理論便是他的時間理論。希爾弗把戰鬥行動拆解
,歸納出四種行動時間,由短到長分別如下所示:
1.手的時間(手移動所花的時間)
2.身體時間(軀幹移動所花的時間)
3.腳的時間(跨出一步所花的時間)
4.步伐的時間(跨出多步所花的時間)
而戰鬥中所做的動作是以上四種所組成,這些組合動作所花的時間由短到長分別如下所示
:
1.手的時間
2.手+身體的時間
3.手+身體+腳的時間
4.手+身體+跨出多步的時間
希爾弗認為,應該盡量以時間短的動作去應對對手時間長的動作,進而壓縮對方反應時間
來製造空檔
再來發動有效攻擊來取勝。很有電子遊戲中以短硬直的攻擊應對長硬直攻擊的概念。而短
兵器使用者想要傷到長兵器使用者勢必得跨出一步到多步,也就是以3、4類行動為主,而
長兵器使用者只須將武器尖端對準敵手即可壓迫對手,僅僅只使用1、2類的行動就可有效
應對短兵器使用者的攻擊,由此看來武器長的確有囂張的本錢,現代對練也很清楚的顯示
一般單雙手劍使用者面對polearms壓力是十分巨大的。
照這樣看來,決鬥中應該以逸待勞,以防守反擊的方式便可取勝,那大名鼎鼎的理希特納
爾劍術則強調進攻那又是怎麼回事呢?現代的解釋是防守者面對敵方砍來勢必得做出應對
動作,而理式劍術會以接連不斷的抽劍換邊使對方疲於防禦,壓迫對方直到對面出現破綻
再一擊取勝。短兵想打贏長兵也是一樣的道理,得抓住機會不停變換位置和搶攻,使對面
反應不及進而失去時間上的優勢。但是這在技術和體力的要求就不是人人能達到的了。
長劍vs雙手大劍,可以看到雙方明顯的實力差距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462579
佐證長武器囂張的事例莫過於1625年的鄉野奇聞了。在當時西班牙迅捷劍被公認為最強的
流派,即使是希爾弗本人也老大不願意地承認這點。在當時一位叫做理查‧皮克
(Richard Peeke)的船員被西班牙俘虜,接著被西班牙人迫去決鬥,在第一場單挑中勝利
之後,又被下令準備下一場戰鬥。皮克說如果是祖國的武器四角棍就可以,最後皮克拿到
瑞士戟拆下的木棍,看到兩名西班牙劍士上場,頓發豪語"我能打六個!"
最後則是一挑三名西班牙劍客而勝利,三名劍士分別一死一重傷,剩下一位武器則被擊落
。
雖然有著自吹自擂的成分,但是皮克本人能安然回國,也說明他本人本領高強,
並佐證四角棍對英人來說是受到信任的武器,而希爾弗認為四角棍是第二強的
單挑武器,最強的則是威爾士鉤茅。至於德式雙手大劍因為夠長因此有破茅兵陣的能力,
但仍是高風險的一件事,只有要錢不要命的傭兵會接這種突擊任務。
最後提一下劍的殺傷力,有道友認為劍的殺傷力弱,也曾有人質疑歐劍殺傷力問題。不過
歷史上刀劍的斬擊一直都是有效的攻擊手段,在不穿護甲的狀況下砍斷四肢其實是很常見
的。但是有護甲就是另一回事了,就算是布甲也能輕鬆擋下刀劍的斬擊。也因此出現了半
劍式握法(half-swording),專門刺擊護甲縫隙間的要害。而劍方便攜帶的特點,在無秩
序的環境特別受用。希爾弗推崇的籠狀護手義大利人反而不喜歡,因為護手保護太完全結
果在遭遇偷襲等緊急狀況時,手難以準確的握到劍柄而拔劍應對。當然小說都有乾坤袋、
隨身空間等東東,這點就不是那麼有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