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E4∕人間副刊∕2010/02/10】
【文/張讓】
而在更久以後的將來,書店可能會像骨董店一樣,藏身城市某個僻靜角落,小不
起眼的店面,裡面擺滿書架,寥寥幾個多情書癡,抬頭找書,或低頭看書。也許我們
會在那裡碰見。
一月底。風過,雨過,雪過,甚至三樣齊來,不然是持續酷寒。說要上普林斯頓
去逛書店好幾星期都畏寒沒去,上週末氣溫稍稍回升到攝氏五度,加上又出了一朵無
濟於事但鮮亮如花的太陽,儘管有點感冒懨懨還是披掛出門。開車一小時後到普林斯
頓鎮上,大街上人來人往倒頗為熱鬧。進了迷宮書店,終於!只是這次,面對眾多直
擺平放的書竟是,這本摸摸那本翻翻,感覺淡淡可看可不看,意興闌珊。怎麼了?
迷宮是家大學書店,學術性比較濃。平台上放的不是一般暢銷書,而是比較知
性冷門的書。通常走進這裡我隨意一掃便眼睛放光,左抓右抓很快抱了一疊找椅子坐
下從容細品,最後必然買幾本帶走。這次不然,眼睛不發光,面前這一堆書彷彿與我
無關,不覺一驚。當然,這種暫發性書籍冷感以前也有過,但都是在邦斯諾柏那種聊
勝於無的大眾化連鎖書店,不曾在這類書店發生過。不過凡事都有第一次,大概是因
為有點感冒,腦袋不通精神欠佳吧。
便漫漫在各書架間遊逛,有點無聊。沒有熊熊燃燒的求知慾映照,書籍大為減色
。就在這時我忽然懂了,我懂得了一般人的心態:對閱讀和書籍無所關心,書可讀可
不讀,書店可有可無。求知與否,理解與否,其實都無所謂。這樣我一張眼望見了書
店越來越困難的未來。忽然彷彿危崖上時間狂風獵獵,我正站在一個轉捩點上,一個
世代就將結束,書籍將從大眾之中退下來,回到當初由一小撮精英捧護的貴族身份,
甚至成為值得收藏的精品珍品。
書店沒落與電子出版興起是必然趨勢,不需神巫預言,也未必是壞事。改變不是
悲劇,歷史便由改變寫成。新舊交替中有淘汰犧牲,從來就是。鋼筆代替了毛筆,線
裝書代替了簡冊,電腦代替了打字機。仍然,想到我從小到今流連過的各家書店,與
多少攤開桌上伴我成長的書籍,不免有點感傷,暗自預先悼亡──這我所置身的現在
其實已成過去,或正在消逝的路上漸行漸遠。
其實書店本來就是過去式。文字符號壓縮凝聚了人類古今的心智活動,不是過去
是什麼?書店是一泓過去匯聚的潭水,走進書店便是沈浸過去。所以每到書店我總覺
外面時間洪流滔滔,而店裡遺世獨立,浴在過去暖黃的光暈裡。文字不是別的,正是
低科技的時光機器,通過意識來完成。
書店本質上的過去式,也正反應了我們認知時間的方式。其實人類從不知現在,
因為意識和發生之間有遲延,類似雷聲和閃電間的遲延。當事情進入意識已經成為過
去,遁入歷史了。因此嚴格來說,我們以為的現在只是想像,現在其實都是過去。
不久以後,大部份出版會移到網路上。傳統書店將會由一「本」萬書的虛擬電子
書店取代,逐漸隱退但不消失。而在更久以後的將來,書店可能會像骨董店一樣,藏
身城市某個僻靜角落,小不起眼的店面,裡面擺滿書架,寥寥幾個多情書癡,抬頭找
書,或低頭看書。也許我們會在那裡碰見。
引自:http://0rz.tw/3u0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