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其他老師聽力課程這部分補充的內容大概會是什麼樣的內容
以及補充多少? (不論是TOEIC/IELTS/TOEFL的部分
例如說像是提到product或customer這些單字
是否會連同一些相近意思的字一併補充?
像是: goods/merchandise/item/article 甚至dairy product/produce/stationery
consumer/client/guest/patron/frequenter等等
A. 盡可能補充並解釋差異 (3個以上)
B. 全部相近意思全部寫上,但不用解釋差異 (3個以上)
C. 稍微提幾個最接近的意思 (2個左右)
D. 不用補充同義字 (由於是聽力課,專注播放聽力檔案,解釋意思即可)
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剛開始上時連同文法、句型結構都會帶到
但後來主任跟我提: 聽力課單字補充不錯,但不用太多
於是就改為主要在解釋單字意思
(可能有時候稍微帶一些用法,以及考題大概會怎麼出)
不過如此一來,就覺得好像沒帶給學生什麼
(不過有一天,突然有學生跟我提到上我的課收穫很多,有點訝異
我心裡在想: 補充的部分應該可以做到更多,換言之其實我自己心裡是覺得
稍微不足的;但主任經驗比我多,他當時跟我提及不用太多,
也可能是學生有反應,主任才會這麼跟我說)
因此回過頭來想最根本的要素: (也正是想請教前輩的部分)
聽力課中,老師究竟帶給學生什麼樣的內容,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會最適合?
也許沒有最適合的方式。
(就像是另一個主任曾提到,
你多上那幾分鐘雖然有學生會覺得你認真,但相對你也可能被客訴
因此沒必要多上超過時間 (這件事我後來才領悟)
不過還是想說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順道交流一下。
我自己的看法是,聽力課程中,
補充內容適度即可,也就是假設你覺得完整是100%
那麼大概補充50-60% 即可
(也許過去是從高中教上來成人,因此總覺得補充愈多愈好,
然而忽略了成人美語與高中生的差異,以及要求不同。)
舉例而言,如果是TOEIC課程
提到<be used to>時,你大概提及跟<used to>之間的差異即可
而不用把get used to/adapt to/adjust to
be adapted to/be adjusted to
be accustomed to 整套搬出來並且解釋每個單字的意思跟差異
(這樣會占用太久時間)
話雖這樣說,但之前觀摩其他老師的課程時,
往往都在想,既然補充內容不多,
那學生們在家自己播放音檔查單字應該也可以不是?
(換言之沒特別需要去上課的理由)
由於資歷尚淺,上述部分如果有冒昧地方請多見諒,
主要是想討論並看能否得到前輩建議。
感謝。
ps 之前聽從主任的建議,補充部分減少,上起課來輕鬆很多也順很多
不過有時嘴癢,聽力部分連同寫作或文法一起講,
就覺得有點卡 (講起來時都會再想: 學生到底想不想聽這部分
但若是一直就這樣播放音檔,翻譯、播放音檔、翻譯,
又覺得自己好像沒在做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