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看過攻殼機動隊動畫
我覺得真是好動畫。然而老實說我在看的時候,有時候會跟不上,
只要是事件有關的、有什麼社會性的或政策性的東西產生了變化,
我就會覺得有點跟不上。
而且我也沒有很用功去徹底弄懂,實在是有點混,有點糟蹋。
捷運殺傷事件發生後,隔天(還是說當天晚上?)我就看到有人在呼籲,
不要對事件的血腥暴力內容過度渲染、宣傳,要節制,
為的是要避免產生 模仿犯
攻殼裡面,一個大案件發生了,然後又有別人犯了看起來有關的其他案件,
除此之外又有人是潛在犯罪者。9課的人在調查狀況的時候提到了 模仿犯 愉快犯
之類的東西。
我當時看了覺得不是很能體會。
模仿犯?所以有人會想要模仿最初的那個案件來犯案嗎?
你要說會的話好像會啦......特別是這個案件的犯人形象如此特別的話...
真的會嗎?很多這種人嗎?是攻殼世界的社會情形比較特殊所以這種事情很多嗎?
最近的狀況,我不知道和攻殼所要探討的情形是否相似,
但是我開始覺得 模仿犯 三個字不是隨便說說的。
鄭捷犯案了,媒體傳播出了犯案過程、犯人的背景等等的東西。有聲有圖有故事。
說不定對於某些人來說,這個事件
(我用不謹慎的說法)
是一個DEMO
他傳達出了這種事情是做得到的。
具體來說怎麼做、做起來是這樣、結果是這種感覺。
於是犯案的念頭就不再是這麼不著邊際、這麼未知,而變得可以想像。
血腥案件零 的這個事實已經被打破了,
曾經有案件發生的事實出現在了大家的意識中。本來沒有的,現在有了。
又或者,就像是一種一窩蜂心態。
如果是攻殼的話就應該更深入討論社群和網路的發展吧。
我果然還是覺得我應該要稍微用功點看。